处置“僵尸企业”中“痛点”解决之道

2016-06-15 02:53北京中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100081
产权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僵尸痛点

◎ 龚 涛(北京中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100081)



处置“僵尸企业”中“痛点”解决之道

◎ 龚涛(北京中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100081)

“僵尸企业”一词近来成为“网红”词汇,主要源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以及高层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对于已经甄别确定的“僵尸企业”在实际处置时有哪些难点、痛点,又该如何解决,本文将逐一探讨。

1 “僵尸企业”缘何产生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并不是新概念,也不是中国特有。“僵尸企业”大量出现有多方面原因:

原因一:大环境

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已成新常态情况下,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原因二:地方政府的供养

地方政府身上有很多指标,比如GDP等。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看重和名目繁多的产业扶持政策存在,使得当前大量“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另外,有些僵尸企业背后牵扯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或明(员工就业安置等)或暗(私下输送等)的利益牵扯,让基层领导者们很难真的下手消灭这些僵尸企业。

原因三:“僵尸企业”的本身问题

经济不好也有好企业,经济好的时候,不好的企业有的是。就“僵尸企业”自身来讲,形成原因就千差万别,如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企业调整升级跟不上市场变化陷入僵局,企业决策不够科学、投资失误,导致资不抵债。

“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虽然目前暂时没有通用的量化指标,但是从基本经济规律和企业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可以认为下列三类企业可以归为“僵尸企业”:

(1)企业利润不够支付企业借贷资金利息的企业,主要标志是企业连续3年亏损;

(2)企业停止经营活动半年以上,不再缴纳税款;

(3)企业生产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用电、用水量极低或为零。

“僵尸企业”的存在,闲置了要素资源,扭曲了市场信号,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妨碍了公平竞争市场体系的建设。

2 “痛点”造成处置困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当中央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时,因为地方政府有土地财政、手里有一部分钱,所以拿着钱去支持进行改造、维持、疏解,通过银行贷款的展期等等,培植了不少该死没死的“僵尸企业”。

可见,处置“僵尸企业”的“梗阻”在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存在“不情愿”和“太担心”的心理。从地方法院司法实践看,正是由于这两种“心理”,使得地方法院在处置企业破产案时遇到“三难”,破产启动难、进入破产协调难、审理难。

“不情愿”是因为我国主要是生产型税制。无论企业盈利水平如何,只要开工生产就会有税收,所以地方政府主动让亏损企业退出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目前经济下行还在持续,企业预计经济寒冬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整个市场需求没有转好,企业就没有为了扩大生产而兼并重组的动力。

“太担心”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担心造成失业,二是因为现在企业融资牵扯的面都比较大,地方政府担心产生连环风险。一个企业破产,可能会连累其他企业。三是怕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对那些永远也无法复苏的“僵尸企业”,用输血的办法来维持,徒然耗费国家资金,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一些高负债率,或者是资不抵债的企业应该重整,不能让它继续运行下去。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在处置“僵尸企业”上似乎并不积极。

3 力行解决之道

随着外部需求收缩和国内传统消费需求饱和,大量传统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存量供给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处置“僵尸企业”时间紧、任务急,不能再拖。吃药和输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实施“外科手术”,消除“痛点”。地方政府的“不情愿”和“太担心”,就是“痛点”,对于“痛点”必须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以斩钉截铁、坚定不移、壮士断臂的精神给予解决,才能让“僵尸”入土为安。

3.1解决“不情愿”问题

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统一认识,清楚知道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

拿“僵尸企业”来说,是等着这类企业把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还是快刀斩乱麻,处置这类企业从而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大胆、扎实、精准、决不回头地干。

中国在90年代纺织业去产能以及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最直接的方式还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把“僵尸企业”切走,由资产管理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专门处置“僵尸企业”。

3.2解决“造成失业”问题

关于人员安置,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托底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使得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

假设极端情形,当前亏损企业在未来两年全部关闭(按“僵尸企业”占总企业数量的15%计算),预计将新增失业410万人,年均新增205万人。与1998年,3600多万国有职工下岗,1/3乡镇企业倒闭的状况相比,目前社会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有了很大进步,抗风险能力强,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其中,第三产业可以成为吸纳失业人员的重要载体,如养老产业。我国养老产业吸纳下岗人员能量巨大,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 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3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3600多万人,目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缺口高达1000万。

3.3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怕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以我公司从事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的多年经验看,实物资产越放越不值钱,总想着当二手设备卖,本来就是过剩产能,就不应该当二手设备卖。两三年前废钢铁价格2000 元/吨,现在已跌到800元/吨,两年前舍不得卖的,现在会更舍不得了,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但国有资产流失确已成事实。

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资产处置,要更多地采用市场的办法,比如,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交易,均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关于评估,既然已经通过甄别认定为“僵尸企业”就该果断进行破产清算,否则债务越来越重,适用“清算法”评估,尽快处置。本来“僵尸企业”就属于过剩产能,不应该选择重置成本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价高了,但卖不出去。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债务利息也不会停止。发现风险及时“止损”才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流失)的重要手段。

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国有资产进退通道、便于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价格发现。此外,一个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可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与暗箱操作等问题。

综上所述,“腾笼换鸟”,为优质企业留下发展空间和资源,处置“僵尸企业”,是壮士断臂的时刻了。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僵尸痛点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笔记本电脑“僵尸”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