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外粘接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016-06-16 03:16杨莉徐玉荣路立花胡胜涛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石家庄054000
中外医疗 2016年12期

杨莉,徐玉荣,路立花,胡胜涛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石家庄 054000



口外粘接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杨莉,徐玉荣,路立花,胡胜涛
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石家庄054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外粘接技术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种植科利用口外粘接157例180颗种植牙,进行随访观察研究,时长3个月、6个月、1年,观察患牙修复情况。结果经随访,180颗患牙修复成功172颗,成功率高达95.6%。经过对成功修复的患牙进行观察发现,并无粘接剂残留情况发生。结论口外粘接在种植修复中不仅完全杜绝了粘接剂残留所造成的牙龈问题,而且修复成功率高,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种植修复;粘接技术;粘接剂残留

在种植修复中,修复体的固位方式有螺丝固位和粘接固位,螺丝固位相对复杂,可能导致螺丝松动;而粘接固位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更加美观,但是容易导致粘接剂残留,而引发粘膜炎症,甚至形成种植体周围炎[1]。笔者以多年经验,采用口外粘接的方法兼顾了螺丝固位和粘接固位的优点,完全杜绝了粘接剂的残留问题。该研究整群选择2012—2015年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种植可门诊患者中157例180颗种植牙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口外粘接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9月157例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种植科门诊治疗的口外粘接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105例,女75 例。患者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为(46.5±14.7)岁。所有患者中,单牙缺失患者135例,缺失135颗牙;多牙缺失患者22例,缺失45颗牙。所有患者种植牙ITI种植体25颗,奥齿泰种植体155颗。所有患者作为该研究对象,均已取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注:①患者为牙列缺失或者缺损,需要种植修复;②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够承受常规手术修复治疗;③患者对于种植修复存在一定了解,并同意修复种植;④患者中无牙的均是下颌缺失;⑤种植体植入初期稳定性良好,植入扭矩为25~50 N·cm。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系统性疾病,例如糖尿病;②患者种植部位存在急性炎症,影响植牙修复;③存在重度磨牙症;④患者为孕妇;⑤患者种植修复部位存在较大骨缺损;⑥患者吸烟严重,吸烟超过10支/d。

1.2设备及材料

设备采用瑞士Straumann公司的ITI种植系统和韩国奥齿泰公司的奥齿泰种植系统。粘接剂选用3M SEPE粘接剂,幻彩美容纳米复合树脂(日本富士GC)。

1.3方法

①常规种植体植入术后3~6个月,并软组织塑形后半个月,取种植体水平开口式印模,比色,送加工中心制作牙合面开口修复体,口内植体安装愈合基台。

②基台选择:灌注工作模型后,选择合适的转移形基台,对于特殊情况则切削纯钛个性化基台,并制作牙合面开孔的修复体。

③在患者口内试戴消毒的基台及修复体,并调整完成后,在模型上用3M SEPE粘接剂将修复体粘接于基台并使之完全就位。待粘接剂完全凝固后从模型上取下并清理多余的粘接剂,消毒。针对不同系统、型号的植体按要求的力量安装、固定于植体。表面开孔用酒精小棉球及幻彩美容纳米复合树脂封闭。

1.4评价标准

观察种植修复后患者种植牙实际情况,判定修复效果。优:患者可充分发挥牙齿咀嚼功能,牙龈指数(GI)0级,无松动、无叩痛也无异常感觉。经X线检查显示,患者根尖与根分叉暗影明显减小,或者完全消失。牙周膜影响清晰,骨小梁结构清晰,无牙槽骨吸收情况;良:患者咀嚼有力,无明显不适,牙龈指数在0~1级,无松动与叩痛,存在局部牙周袋(≤4mm)。经过X线检查显示,暗影缩小,牙周存在骨性粘连,牙周膜不可见,不存在牙槽骨吸收;可:患者能咀嚼进食,但偶有不适,牙龈指数在1~2级,牙齿存在轻微松动和叩痛,存在局部牙周袋(≤6mm)。经过X线检查显示,暗影未缩小,牙周存在骨性粘连,骨小梁清晰度差,存在牙槽骨吸收(达到根长1/2);失败:患者无法咀嚼进食,种植牙松动,出现牙周脓肿或牙周瘘管。经过X线检查显示,暗影明显增大,存在牙槽骨吸收和牙根吸收(达到根长2/3),需要拔除此类换牙。

2 结果

所有经过口外粘接种植修复的180颗换牙中,经过3个月、半年、1年的复查发现,在前3个月存在5颗植牙失败,其中3颗牙齿患者表现出牙周脓肿,2颗牙齿患者表现为牙槽骨吸收严重。而在半年检查中,又出现3颗失败种植牙,其中1颗患者表现出牙周瘘管,且无法咀嚼进食。另外两颗失败种植牙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暗影增大,牙根吸收达根长2/3。经过1年的观察,180颗患牙修复中,有172颗修复成功(优+良+可),而这172颗成功修复的患牙中,57颗表现为优,占据33.72%;86颗表现为良,占据50.00%;28颗表现为可,占据16.28%。经过对成功修复的患牙进行观察发现,并无粘接剂残留情况发生。由此可见,口外粘接种植修复效果比较理想,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见表1。

表1 植牙后随访复查结果[n(%)]

3 典型病例

范某,女,36岁,右下第一磨牙缺失1年后植入Staumann直径4.1软组织水平植体一颗,3个月后取植体水平印模,制作牙合面开孔修复体;口内试戴完成后,模型上粘接,清理消毒,安装固定于植体,表面开口封闭;复诊2年功能良好,无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不明显。见图1~图6。

图1 二期术后的照片

图3 口外粘接后的图片

图4 清理完粘接剂的图片

图5 安装于口内未封口的图片

4 讨论

在种植修复中,修复体的固位方式有螺丝固位和粘接固位,两者各有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症。不过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种植粘结固位无论在临床效果还是在生物学效用上都优于螺丝固位[2],也有学者认为粘接固位比较适合用于简单的种植修复[3]。

4.1粘固方式

该组为1~3颗磨牙缺失病例,种植粘固固位比较合适,但是种植后粘结方式可选择口内粘结或口外粘结;口内进行粘固,尤其是种植体植入过深的患者和厚龈型患者,使得修复体就位时不但受到牙龈的干扰而导致修复体不能完全就位,容易使修复体出现松动而脱落。而且龈沟内的粘接剂非常不易清除,可能会引起粘膜炎症,甚至会导致种植体骨的丧失,形成种植体周围炎,残留粘固剂越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及骨组织缺失就越严重[4];目前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也很多,比如,制作个性化基台,少放粘接剂、以及替代体试粘接以量取粘接剂量的方法[5]。但均不能保证完全清除。与口内粘固相比,口外粘接可以在直视下完全清除多余的粘接剂,从而保证粘接剂的彻底清除,避免了因此而导致的牙龈红肿出血的问题。而还可以避免修复体不能完全就位的问题。

4.2种植粘固固位的后续并发症处理便捷

在使用过程中因天然牙的微动磨损,种植体近中容易出现食物嵌塞[6],以及诸如修复体崩瓷,中央螺丝松动等问题,如果是单纯的粘接固位,则要用外力拆除修复体,甚至破坏修复体。而表面开孔的口外粘接修复体则可以仅仅通过修复体表面预留螺丝口去除表面封闭物后,使用专用螺丝刀旋出即可。上述病例中出现的修复体松动,估计为修复体就位后疏忽使用专用工具加力所致,经上述方法调整后重新安装固位修复体并封口后,未再出现松动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即不影响植体,也不破坏修复体,且临床操作简单易行。

4.3修复过程注意事项

在临床操作中,有几点要注意的问题:①最终粘固前,应检查就位后的修复体内中央螺丝能否顺利从开孔处旋出,以避免完成修复体粘接后,由于合面开孔的大小、方向不准确,致使在口外完成粘接的修复体不能顺利从模型上取下。②注意粘接时和封闭修复体表面开口时中央螺丝表面开孔处要用小棉球覆盖,以防粘接剂和树脂封闭中央螺丝内部螺纹,导致螺丝刀与中央螺丝孔处无法正常吻合,影响后期取出。③修复体的共同就位道的问题,临床中有一例相邻两颗植体联冠修复,口外粘接后无法就位于植体,经分析后发现乃两植体无共同就位道所致。因为,对于单纯的粘接固位,基台是先安装于植体的,通过调改基台即可取得共同就位道。而口外粘接需要使修复体先在口外完成与基台之间粘接,再整体与种植体完成就位,若相邻植体没有共同就位道会出现修复体不能就位,所以若植体平行可联冠修复,若两植体植入不平行,则注意不要联冠修复。另外,对于联冠修复的患者在安装加力时要注意交替逐次增加扭力,以防修复体产生应力[7]。

该研究通过对口外粘接种植修复180颗患牙进行研究,同过长达1年的观察随访,结果显示:仅有8颗患牙修复后表现出不良症状,确认为失败种植,其他172颗患牙均修复成功,效果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口外粘接种植修复在患牙修复中效果显著。与相关研究比较发现,Ggorges[8]的研究中,口内直接粘结修复一年后共出现8例失败,成功率为74.19%,而口外粘结修复一年后成功率达到100%,说明口外粘结种植修复效果更好,口外粘结种植修复成功率高,效果突出,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口外粘接技术在种植修复中兼备了螺丝固位和粘接固位的优点,不仅彻底解决了粘接剂的残留问题,对于修复体出现的问题的处理也简单易行,所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鹏,崔金礼,周弘,等.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研究现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54-56.

[2]翟仁义,郑玉海.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00-101.

[3]郑强,陈凰,朱卉,等.一次完成微创式全口种植牙手术并行螺丝固位托牙式全口固定义齿即刻修复即刻负重技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2):1629-1632.

[4]姚景余,路辉,苏秀然,等.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137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140-141.

[5]贺刚,杨春波.特殊粘接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13,33(12):813-816.

[6]刘韦华,姜宝岐.种植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5,20(1):34-36.

[7]侯丽萍,李二红.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4(4):190-191.

[8]Ggorges Bourrelly.前牙螺丝固位个性化种植全瓷修复体制作技巧[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4):586-588.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a-oral Adhesion in Implant Restoration

YANG Li,XU Yu-rong,LU Li-hua,HU Sheng-tao
Ophthalmologic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Hebei Province,054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a-oral adhesion technique in implant restoration. Methods 180 implant teeth from 157 cases with para-oral adhes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implantation of our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5 were followed up,observed and researched for 3 months,6 months and 1 year,and the restoration of teeth was observed. Results After follow-up,172 teeth were successfully repaired of 180 teeth,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as high as 95.6%,and we discovered that the adhensive remnant did not occur by observing the successful restoration teeth. Conclusion Para-oral adhesion in implant restoration can not only totally eliminate gum problems caused by adhensive remnant,but also it has a high restoration success rate,which is of clinical research value.

[Key words]Implant restoration;Adhesion technique;Adhensive remnant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4(c)-0025-03

[作者简介]杨莉(1984.8-),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医师,研究方向:口腔种植。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