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译者主体性因素的研究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6-17 04:09王彦奇李楠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英语教学

王彦奇 李楠

摘 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译者主体性是在翻译过程中所包含的译者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译者主体性的核心是译者的创造性及其美学追求。本文的目标是程序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深入了解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从而平衡各项影响因素,创造出更好的翻译作品。并且由此为教师在高校的翻译专业教学中提供参考。而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从知识摄入的阶段就培养自己正确发挥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86-01

一、 引言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是翻译活动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翻译研究强调原语中心论,把对原文的忠实作为判断译本质量的标准,并将理解的任务委于处于被动地位的原译者和作者。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的角度,通过研究和分析在具体翻译和校对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针对直译中翻译主体性的重要性给出一个清晰的阐释,同时丰富相关研究,希望由此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并意识到译者应该如何平衡所有的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更好的翻译。最后,我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引起界内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重要性更多的关注。

二、 国内研究概述

在中国翻译历史上,译者的文化背景和地位很长一段时间被边缘化,译者的翻译工作和思想与其生活中的思想能否有机结合总会受到质疑。受到19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国内涌现出很多关于译者文化背景及其在翻译当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章发表在期刊上,而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中国的翻译领域中已变得炙手可热。

三、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70年代以来, 国外对译者主题性研究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诠释翻译学理论,多元论和目的论等等。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理论也进入学者的阐释范畴,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等。后殖民理论主要关注外部因素,翻译的输出文本的效果和反应受到制约,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对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曲解。而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论点是女性的翻译文本质量低级这一观点早已过时,一定要摒弃这种看法。这些理论和研究高度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主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四、 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

(一) 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翻译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翻译风格的偏好和选择。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译者的主体性的内部建设。根据目的论,译者翻译都存在一个特定的目的,例如林语堂做翻译工作是出于其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他运用优雅熟练的翻译艺术来忠实于源文,简短而精炼。作为一个中国国内知名的作家和学者,他熟知中国古代小说中成语的表达,因此翻译时也可以运用自如,例如《京华烟云》中这样一句话:“妻子犹如名花,其美丽高贵是与日俱增还是破坏无余全看插在怎样的花瓶里。”他译为: “A wife is like a flower, which may either be enhanced in beauty and dignity orcompletely spoiled by the vase that goes with it.” 语言当中流露着平和的赞美,但又措辞精炼有致。

(二) 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方面,译者和原文的理解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客观因素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的外部建设,包括原文作者的因素和其他外部元素,如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美国翻译理论家道格拉斯·罗宾逊在他的翻译理论中指出译者的独立性,并解释如下:“1)译者必须与源作家心心相印;2)理论概念的翻译必须遵循源作家心中的定义;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语言,历史,政治和公民,社会或自己对译本的理解。译者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表现在他们对翻译的源文本的理解;不仅表现在他们翻译目标的定制和尊重读者的意识,也表现在目标版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和源文本的行文造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又例如以下这句话:“说来也怪,神明面前求了三档签,三档都是上上”,林语堂将其译为:“Strange to say, three times the wooden blocks were tossed before the god and three times theyturned out favorable.” 这一翻译既体现了林语堂所处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他对原文本忠实的原则和遣词造句的精炼。

五、 结语

传统翻译研究以对原文本的忠实作为评判翻译工作的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地强调原文的规范化。然而,在翻译活动中,特别是直译,绝对忠诚是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更多地关注译者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从而对其主体性的体现所产生的影响。一个清晰的理论知识的思路和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表现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平衡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只有这样,才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而在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正确发挥其能动性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与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赵诚.通天塔里的舞镣铐者一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

[3]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张柏然,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查明建.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19-24.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英语教学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