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 “学生评教” 成摆设

2016-06-17 04:48谭学武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信任危机评教

谭学武

每到期中期末,很多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测评。但据笔者了解,这只是走了个过场,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且会导致学生的信任危机。

镜头1——听说中午要测评了,某教师提前跑进班里,对学生进行了测评游说,其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该教师的各项评价得分都很高。

分析——学生评教是为了从学生的角度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教师关注学生评教结果可喜可贺,但在测评前对学生进行游说,干扰了学生正常的评教行为,致使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这样评教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而成为摆设。

对策——规范操作机制。在评教前,学校管理者要制定严格的评教制度,如评教原则、操作规程等,评教时应遵循公平、公正、保密的原则,事先不透露评教的时间与评教人员,随机组织测评;评教的过程要严格按规程操作,让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参评,使评教结果具有真实的参考价值。让评教制度深入人心。

镜头2——某班学生对某教师的评价极差,整体满意率还不足50%,拿到结果后,这位教师冲着学生就是一通大骂,什么老师这样辛辛苦苦地教你们,怎么这么没良心……数落一番之后,还把这种情绪带到了教学中。

分析——有些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个人言行,致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测评结果自然也就不理想。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卖力,但却不注意方式方法,致使自己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落得个“好心得不到好报”的下场,这种评教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对策——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制度与管理的角度,引导教师用得体的语言与行为从教,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对那些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的教师,除了用规范约束他们外,还应对他们加强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走出信任危机,这样,既维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促使了他们行为的转变。

镜头3——评教结果出来后,学校主管部门将教师各自的评教数据发给相关教师,之后就完事了,没有进一步的措施,久而久之,教师对评教也就没有了敬畏感,自然也就不把结果当回事。

分析——有些学校的评教虽然年年做,但还存在着把结果一公布就不了了之的情况,缺乏跟进机制。虽然很多教师对评教比较在乎,但管理者在评教之后没有进一步的举措,致使评教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对策——对教师的测评不仅要评,评完之后最好还要建立跟进机制。比如说,对其中涌现出来的满意度高的教师,要认真总结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好,是如何做的,并且给予相应的激励。如果能将其做法在全校推广,学生评测便可以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对那些学生满意度比较低的教师,也要看看他们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并切实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弥补缺陷,以实现“以评促改”、“服务学生”的目的。

教学相长。只有用好“学生评教”这杆秤,才能切实地把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双重目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信任危机评教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天津爆炸事件后中国爆发信任危机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