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内涵新变化新趋势

2016-06-18 09:36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群众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规则经济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棋局中,坚持开放发展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为了有效落实开放发展的战略部署,必须深刻把握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内涵新变化新趋势。

科学把握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内涵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提出,赋予了新常态下开放发展丰富的新内涵:

主动开放。新的开放理念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的姿态更加主动。我国在30多年前开始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因为当时的经济落后、薄弱,必须打开国门、参加到国际分工和经营当中才有望摆脱困境,所以就相对被动地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而在今天,我国经济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增长动力都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的开放已经完全是在新常态下为了实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而进行的主动姿态的开放,这种主动开放特别注重把握开放的主动权,强调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

全面开放。新的开放理念要求拓展更广的开放空间,强调我国要用更加全面、宽广的开放视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且着力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比如,既要强调在开放发展中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的限制,又注重推进医疗、教育、金融等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同时还要改造国际金融体系,提高在现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打造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平台。

公平开放。新的开放理念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它要求改变过去依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做法,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强调公平开放,表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不会变,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外企长期在华发展的信心。

共赢开放。新的开放理念重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共赢开放注重加强各国之间发展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主张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有益补充,以开放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促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新格局。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变化

与开放发展的新内涵相对应,我国新的开放发展与原有的开放发展相比,呈现了几个方面的新变化:

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已从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经贸“小国”,成为制成品出口的大国。今天,我国已经变成世界上的最大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和世界上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我国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体贸易体,对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40%。

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性持续增强。当下,开放发展从以往仅仅注重货物贸易自由化,向注重高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变化。只有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我国开放发展才能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更加有利于高端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和体制,实质上就是要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需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国际贸易投资的规则不断趋向高标准。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要求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规范、更加公平、更加法制、更加透明,这就必然产生对国际贸易投资的规则的高标准要求。主动去适应不断趋于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全球市场经济规则,才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才能掌握主动权。而达不到高标准和高质量经济规则的国家和地区,则可能被边缘化。通过开放来倒逼改革,使得法治程度更高,主动适应更高质量和标准的全球经济贸易规则,这是我国实现更高层次开放发展的关键。

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当前与国内新常态对应的是,国际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并且形成较明显的排他性特征。美国意图通过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重新主导新的全球贸易规则体系,维持他们在经济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欧盟也在不断完善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保护主义从单纯的贸易保护转向投资保护、金融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新产业保护等全面的经济保护。发达国家经济保护力度加大使得我国的贸易环境从比较自由宽松转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全球经济竞争不断加剧,这使我国已经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的低端领域凭借低成本优势取胜,而只能依靠技术创新的新突破在产业高端和价值链高端形成优势,从而重新赢得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地位。

深刻把握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开放发展的新内涵与新变化,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开放发展呈现新的趋势:

从“提升当前效益”到“构建利益共同体”。过去大部分时间中,我国开放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方针之一就是提升国际合作的当前效益。但在新常态下,我国在总体思路上要具有更多的长期性、战略性,未来我国把国际合作的重心从获取当前效益转向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各类人才的互相交流、产业链的对接、一体化生产网络的形成,将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新趋势。

从“对外开放”到“内外联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继续强调了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深度的重要性,还着重强调了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内外联动”的重要性,要求开放发展必须通盘考虑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从国际形势变化中寻找发展机遇、从国内优势转化中确立对外战略。一是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统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善于运用我国综合优势,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二是必须统筹内外贸政策,将内贸延伸到国际市场,把外经贸深入到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三是必须把对外开放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尤其要在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样的要求,清晰揭示了未来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从消除“边境壁垒”到消除“境内壁垒”。在新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开放型经济的本质就是中间品和知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因此,其生产上的“全球一体化”特征必然要求各国市场规则的一致性乃至各国间标准的兼容性。因而,我国的开放发展必然随着全球经济规则从“边境”规则向“境内”规则拓展,在自身的政策取向上呈现出不仅致力于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边境”壁垒,而且致力于消除“境内壁垒”的趋势。

从“顺应国际潮流”到“影响国际环境”。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将会从单一地扮演国际潮流的顺应者角色,转向同时还扮演国际环境的影响者和改变者角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理念,将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国际形势发展大势中发挥更多的建设性作用。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常态规则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