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介入下的乡村营造及相关思考*
——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中的启示

2016-06-20 09:07王凌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师营造

卢 峰 王凌云



建筑学介入下的乡村营造及相关思考*
——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中的启示

卢峰 王凌云

摘 要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价值观、地域表达和建筑师3个方面的乡村营造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乡村营造;价值观;地域表达;建筑师

卢峰, 王凌云. 建筑学介入下的乡村营造及相关思考——当代建筑师乡村实践中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23-2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8478);重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1201029)

卢 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lufeng@cqu.edu.cn

王凌云: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The one-way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ads to marginalization of rural socie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architecture is applied to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ptimize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eference value of rural construction leading by architects, and analyses both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challenges of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architecture. Then it discusses new concept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values, regional concept and architects.

1 边缘化——乡村的现实与无奈

谈到乡村,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故土,是人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的感动。然而如今的乡村,却在单向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我们遗忘,逐渐沦陷至中国新格局的边缘地带。乡村的空间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成为了城市持续掠夺与消费的对象:农田、绿树、村舍、水塘等乡村景观逐渐被整齐的住宅、宏大的建筑、高速公路等城市景观所侵占;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给乡村的是人口结构的失衡与深远的社会问题;在“大树进城”的运动中,乡村的一棵棵古树被连根拔起运往城市,装点在崭新的建筑周围……悬殊的城乡差异,使得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接受了城市“现代化”的浸淫,乡村逐渐放弃了已有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乡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甚至无法被本土居民所认同。世代传承的建筑形式与营造体系遭到抛弃,成为了落后与贫困的代名词。乡村跟在城市后亦步亦趋,在用水泥和瓷砖拼贴出的廉价的“现代化”意象中,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图1-2)。乡村的现实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1]。

2 建筑学的介入——两种模式的探索

然而,建筑界对于乡村问题的关注从未停止,建筑师也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踏足到乡村,试图改变乡村边缘化的现状。随着“三农”问题的升温、“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与到乡村的房屋建设之中,由政府牵头、甲方主导、建筑师参与,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由于其周期短、效果好等特点,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建设最普遍的模式。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建筑师的工作着重于单物质层面的建设,表现为一种被动的技术输出。多数建筑师的工作局限于图纸层面的设计,并未真正深入乡村,走进民众,缺乏对于乡村社会问题主动的关心与思考。

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意识的建筑师也开始思考,如何让建筑学更好地为乡村服务,发挥其社会价值。在诸多建筑师的乡村实践中,我们看到另一种新的模式:乡村营造在建筑师主导下,以甲方参与、政府配合的方式展开。这种模式下,建筑师的工作贯穿于前期调研、设计以及建造的始终,同时更加关注于建筑活动背后的社会效应,更贴近于“营造”①的状态[2]。早在1999年,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就在本土进行了“9·21”地震灾后的乡村社区重建工作。随后,他将自己的经验带入内地,分别开展了河南兰考合作建房项目(2006)、5·12汶川震灾茂县杨柳村农房重建(2008)、西藏蒙古牧民定居房(2009)等一系列乡村营造的工作。他“协力造屋”、“互为主体”的营造理念,充分带动了本土居民在自身社区营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大众文化对精英思维的反转(图3)。同时,建筑学也随着公益组织走入乡村。2007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第一座无止桥在甘肃毛寺村顺利完工,开启了公益组织“无止桥”在内地乡村进行营造实践的篇章。“无止桥”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鼓励在校大学生踏足贫困乡村,为乡村修建过河便桥及基础设施以改善社区现状。除建桥及基础设施外,“无止桥”还完成了一系列传承本土建造工艺的乡村重建示范项目:四川会理县马鞍桥村灾后重建(2008)、甘肃马岔村夯土绿色民居示范项目(2011)及社区中心实践(2014)。这些乡村营造除了为乡村解决社区重建等实际问题外,在启发社会特别是本土居民欣赏与保护地方文化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②。

近年来,乡村建设环境自由度逐渐开放,加上民间投资的活跃,诸多青年建筑师也介入到乡村营造之中。这一阶段的实践类型较为多样,表现为乡村小学校、文化建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等。其中备受关注的作品有: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2009)、四川德阳孝泉民族小学(2010)、金陶村村民活动室(2010)、湖南保靖县昂洞乡卫生院(2014)、武夷山竹筏育制场(2014)(图4)等。这种新的模式中,建筑师怀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建造场所、使用者诉求及本土文化,用建筑的手段表达人文关怀,解决乡村的实际问题。这些建筑师的乡村实践,逐渐走入主流建筑学的视野。因此,建筑学在乡村营造中的介入,并不应局限于“造物”这一层面,而应以建筑为切入点,以物质环境建设上的“乡村营造”带动社会及文化重塑上的“乡村营造”,从而改变乡村边缘化的现状,推动乡村社区的健康发展。

图1 被抛弃的乡土建筑Fig.1 abandone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图2 乡村新建的“现代化”建筑Fig.2 newly built modern building in rural area

图3 茂县杨柳村重建中村民“协力造屋”Fig.3 villagers building houses together in reconstruction

图4 武夷山竹筏育制场Fig.4 Wuyishan bamboo raft factory

3 建筑学介入的隐忧

然而不论何种模式,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在资本和权利占据绝对话语权的今天,建筑学被当作工具介入乡村,为的则是背后的利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普遍的现象:乡村被粗暴地划为旅游区,村宅与街道通过穿衣戴帽的统一整治之后,成为迎接游客的古镇纷纷兴起。原本在乡村中常见的生活场景,成为了吸引外来人的文化奇观。在繁华的背后,乡村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以及拮据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却鲜有人关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消费主义只选择关注乡村吸引眼球的部分,而在乡村中真正蕴含的传统文化却被人渐渐忽视。这样的介入是“伪善”的,带来的无疑是真实乡村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边缘化[3]。

其次,对于在乡村营造中的“异地建筑师”而言,城市向来是他们的主战场,建筑师也习惯了城市既有的设计范式与价值取向。然而在乡村,经济利益、权利审美这些关键问题发生了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人文关怀、地域表达等最真实也最直接的问题。同时,正统建筑学的教条与强烈的创作意识往往让建筑师过多地着眼于形式表达,而忽视了对乡村问题的深入挖掘。这样的设计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2014年“西南之间”城市论坛上,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翟辉教授指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云南丽江玉湖小学建成于2004年,是乡村建筑实践中的代表作之一,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诸多赞誉。然而直到现在,学生都没能在玉湖小学的新教室里上课,原因就在于教室的北向被设置为开敞立面,无法抵御丽江冬季的严寒。而仔细留意则可以发现,当地乡土建筑的处理方式是将北向立面封闭,以达到在冬季保暖的目的。建筑美好的初衷难以实现,正是由于对当地环境缺乏深入的调查。

最后,乡村的建造是一种生产行为而非消费行为。加之乡村熟人社会以及面子问题的影响,村民自然而然关注建筑使用面积、外在形象等问题。这与建筑师的价值与审美观念无疑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师若不能在工作中实现角色的转变,处理好与村民的观念差异,便无法掌握好话语权,其工作也无法取得村民的认可。另一方面,乡土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在千百年的演变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建造技术与体系。建筑师应该以何种角色实现乡土建筑自有的体系与建筑学知识、现代技术之间的有机嫁接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上的话题充满挑战。乡村营造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建立在建筑师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营造体系之上。价值观念的偏差、乡村与城市的地域差异、建筑师角色的转变等都可能为乡村营造带来危机。

4 乡村营造的新思路——建筑师乡村实践的启示

反观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的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与“建筑师主导”的新模式。可以看到,新模式中建筑师的工作范围扩大了:建筑师深入乡村调研,立足于乡村设计,投身现场建造,甚至贯穿到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回访与维护。同时,随着项目由建筑师主导,话语权也逐渐转移到较为中立的建筑师手中。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身乡村实践,这其中的经验已汇聚成一股撼动传统的力量,从价值观、地域观和建筑师3方面启发了乡村营造的新的思路。

4.1 “公民建筑”的价值观回归

建筑无疑是具有价值观的。现实中,建筑的价值取向往往被资本和权利左右,唯有建筑学自身处于失语的状态。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打着“公民”的旗帜,但本质上却与公众利益并不相干。建筑亟待从最根本的方面切入中国社会问题,建立新的价值标准[4]。

在建筑师的乡村实践中,笔者可以看到:建筑正在以一种“善”的姿态,向社会传达着一种新的价值观。解决平民社会的问题,为老百姓服务,取代了资本与权利成为建筑新的出发点。例如,在诸多乡村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建筑师的关注点首先落在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居所之上。建筑师关心建筑与乡村生活的契合、采用针对欠发达地区的适宜技术、通过建造互助带动乡村社会的重建等,通过建筑抚平民众心中的伤痕,进而促进社会的重建。这正体现着一种“公民建筑”的精神。

而早在2008年,中国建筑传媒奖就掀起了关于“公民建筑”的热烈讨论。奖项所传达的基于建筑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5],引起了建筑学界的关注与反思。乡村营造传达的“建筑服务于民众”的价值观,在城市地区也更应当郑重地予以保留。摒弃功利与媚俗,将建筑回归于大众,这正是建筑学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4.2 立足于乡村的地域表达

4.2.1 对乡村生活及文化的尊重

人居环境概念最早由吴良镛先生提出。他从建立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宏观角度,将其定义为“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6]。人们也常用“人居环境”一词来描述建筑学所营造的供人们生活的一切空间与实体,体现了人之于建筑的重要意义。乡村营造中的地域观,其关注点也需自然落到此地的“人”的身上。建筑作为人生活的容器,需要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回应。

2008年,位于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的马鞍桥村在攀枝花地震中严重受灾,大量农宅遭受到破坏。随后,无止桥团队受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委托,来到马鞍桥村进行灾后重建工作[7]。在重建中,针对村中缺乏公共文化设施、儿童缺乏学龄前教育等问题,团队为村中设计并建造了一所公共活动中心。2014年,笔者随无止桥团队前往马鞍桥村对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回访时却发现,设计中的诊所、图书室、商店、幼儿园等功能并未如期实现,房间被空置成为材料堆放处,而供村民纳凉的环廊也成为了摩托车停放场所(图5)。村民更喜欢在村中一家农户前聚集活动:一块无须太大的空地,一棵提供绿荫的树,一根供村民攀爬娱乐的竹竿,一眼清凉的泉眼,就是吸引村民聚集纳凉的公共空间,充满了生活的氛围。无止桥团队在回访后决定结合村民生活习惯对活动中心进行改造。活动中心的将来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回应地域需要建立在深入调查社区现状的基础上。认同并尊重乡村生活,使建筑与使用者产生互动的积极效应。

4.2.2 地域超脱于形式

建筑学界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营造”及相关词语来描述建筑师在乡村所做的实践工作。这表明了乡村营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它摒弃闭门造车式的图纸设计与没有人情味的形式表达。在这里,设计与建造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统一于“营造”本身。云南腾冲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营造中,建筑师将地域的表达超脱于形式之外。在设计阶段,为使建筑不显突兀,将建筑消解为多个高低错落的小体量,充分融入到所处的乡村环境之中。在建造阶段,秉承就地取材的原则,建筑采用杉木做墙面,金竹做屋面,当地常用的火山岩做地面及基础。基于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与传统木构建筑的经验,以传统木构作为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民间工匠的参与,使传统技艺得到延续与发展,将建筑的地域性深化到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层面[8](图6)。营造基于切实的本土环境、传统文化、技术条件等因素,让建筑自然而然地与当地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域表达不再是空洞的符号借鉴。这与批判的地域主义反对仅借用符号和象征浪漫的通俗的地域主义形式亦不谋而合。

图5 被闲置的马鞍桥村村民活动中心Fig.5 abandoned community center in Ma’anqiao village

图6 本土工匠的参与建造Fig.6 local craftsman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museum of handcraft paper

4.3 建筑师的角色与工作方式

乡村的建造活动原本是一种由村民自发,邻里互助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建筑师参与其中,并不能逆转这种模式,需要从设计建造的主体转变成为“引导者”与“学习者”的角色。这种转变的关键需要建筑师从高姿态的扶贫者角色中走出,与村民站在同一高度,取得村民的信任,了解并认同乡村。“引导者”是价值审美观念和先进技术方面的引导:建筑师通过在建造中关注建筑本质、可持续、适宜性等方面来引导村民建立对于建筑的价值与审美观念,引导村民欣赏和认同乡土建筑,同时怀着“授之以渔”的态度,引导村民学习建筑学思想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学习者”则是对于本土民间技艺以及相关思想的学习与传承。民间技艺在长期的积累与演变下,形成了对乡村环境良好的适应性。同时,民间技艺中蕴含着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感情积淀,这是现代技术无法企及的。

乡村营造中,建筑师“引导者”与“学习者”的角色顺利发挥作用,得益于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谢英俊“协力造屋”的开放体系、乡村灾后重建中援建结合自建的模式,都是公众参与的体现。尤其在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中,时间紧迫,情况繁杂,由建筑师代替村民进行一对一的设计与建造几乎不可能,公众参与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建筑师通过控制硬性标准,开放弹性要素,发挥大众的力量,使本土居民充分参与到自身社区建造之中。另一方面,建筑师建立示范,引导村民结合自身需要改进设计与建造,提高了方案的有效性。通过进一步的邻里互助,逐步形成良好的乡村社区营造基础。

5 结 语

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从物质建造的层面针灸乡村,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层面的疗效。然而针对乡村营造的研究仍处于主流建筑学研究的边缘,理论相对零散和滞后。所幸,当下先驱建筑师们乡村实践案例中的经验和不足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面对价值观念的偏差、城乡地域差异以及建筑师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建筑的价值标准回归于公民,将切实解决乡村问题作为建筑的出发点;二是建筑的地域表达应当立足于乡村,充分尊重乡村文化以及传统。地域性不等于形式表达,应当在营造的各个阶段充分将建筑与当地联系起来;三是在乡村营造工作中,建筑师应当引导村民接受价值和审美观念以及先进技术,积极学习本土民间技艺。同时,通过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发挥本土居民在营造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 关于乡村营造活动,相关研究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乡土营建”(2012)、“乡村社区营造”(2012)、“乡村建设实践”(2014)等。本文选用较为贴切的“乡村营造”(2008)一词,意在将乡村地区的建设、建造活动放置于社会、社区的背景下加以探讨,与单纯的建筑活动层面的“乡村建设”加以区分。

② 这即是无止桥的宗旨:改善内地偏远、贫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质素;启发社会尊重、欣赏和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和环境,提倡可持续理念。

参考文献:

[1] 门小牛. 边缘与中心[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2.

[2] 赵紫伶. 乡村理想与乡村营造中的建筑师[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3] 王冬. 我们能认同乡土建筑吗?[J]. 建筑师, 2005(06): 99-102.

[4] 饶小军. 公共视野:建筑学的社会意义——写在中国建筑传媒奖之后[J]. 新建筑, 2009(03): 42-45.

[5] 吴珊珊. 阿卡汗奖与中国建筑传媒奖及其作品解读[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 王竹, 钱振澜. 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2): 15-19.

[7] 穆钧, 周铁钢, 万丽, 等. 授之以渔,本土营造——四川凉山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研究[J].建筑学报, 2013(12): 10-15.

[8] 华黎. 建造的痕迹——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设计与建造志[J]. 建筑学报, 2011(06): 42-45.

图片来源:

图1-2、5:作者拍摄

图3:谢英俊. 灾后重建协力造屋——结合传统工艺的开放建筑[J]. 建筑技艺, 2010(Z2): 50-53.

图4:华黎. 武夷山竹筏育制场[J]. 建筑学报, 2015(04): 10-17.

图6:在库言库. 迹·建筑事务所/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0437[EB/OL]. (2012-12-12) [2015-08-08]. http://www.ikuku.cn/wp-content/ uploads/user/u0/POST/p12704/23-gaoligongshougongzaozhi-bowuguan-huali-768x1024.jpg/.

(编辑:苏小亨)

◎建筑设计与理论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Architecture and Relevant Thinking —Learning from Rural Construction Leading by Architects

LU Feng, WANG Lingyun

Keywords:Rural Society; Rural Construction; Values; Regional Concept; Architect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023-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06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8-08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师营造
胖胖的“建筑师”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