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安《墨风竹图》观元文人画的墨竹情结

2016-06-21 10:32山西博物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 2016年18期
关键词:画竹文人画笔墨

⊙薛 萍[山西博物院,太原 030024]



从顾安《墨风竹图》观元文人画的墨竹情结

⊙薛萍[山西博物院,太原030024]

摘要:“墨竹”是中国文人画及传统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因其“高风亮节”“品格谦虚”“不屈不俗”等独特寓意,至元代发展尤为繁盛,深受元代文人欢迎。本文从山西博物院所藏的一幅顾安《墨风竹图》入手,通过墨竹题材在元代的发展,窥探其对元文人画创作的价值,从中可见元文人的墨竹情结所在。

关键词:顾安墨竹元文人画

一、顾安及《墨风竹图》简介顾安(1289—1365),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其祖籍淮东,故自称“淮东顾定之”。曾任泉州路行枢院判官。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赵孟、吴镇、柯久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顾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顾安以善画墨竹名世,远师北宋画竹名家文同,宗法李,兼容赵孟、柯久思诸家画竹之法,自成面貌。擅画新篁风竹,竹笔严谨,萧疏挺秀。对于顾安墨竹艺术,凌云翰《顾定之墨竹》诗论及他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特色“:淮南善画竹,其世宗虎头;前身萧协律,后身文湖州。浓墨通景献,健毫从淡游,精如李息斋,劲若柯丹邱。子昂固莫及,仲敏或可侔,素得金错法,向背分刚柔。兴来只一扫,挥处逾双钩,雨叶已笼夏,风枝仍报秋。”韩奕的《顾定之竹》则称“毗陵郭里老参军,高节凌霄似此君”,称赞了其墨竹表现的品格。

山西博物院所藏的这幅《墨风竹图》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此画纵106厘米、横33.5厘米。画面构图极其简练,仅绘墨竹两枝,竹叶随风摇曳,正反向背,颇具神韵。风中竹叶的动感之态,让人油然而生出“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的美妙感受。作者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之远近、向背,对墨色的运用拿捏有度,各得其宜。落款于墨竹左下方,“迂纳老人顾定之为止善写于绿波轩”,钤“顾定之印”“迂纳老人”二印。元末明初书法家、鉴赏家张绅将题款押于墨竹主上方,诗画结合,相得益彰。在画的上部及下部还有明代俞贞木等人后补的赞题。此幅《墨风竹图》简洁精妙,灵秀之气溢于墨端,从中可管窥到作者借画风竹,来标榜自己如竹一般高洁的思想感情和不同凡俗的精神气质。

墨风竹图

二、墨竹题材在元代的发展墨竹萌芽于唐五代,入北宋而成熟,至元代而大盛。俞剑华《中国绘画史》指出:“至元代画竹尤为发达,画竹者竟占全画界之半。其专门画家勿论,即其他画家亦多兼习。”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亦称:“元代的水墨梅竹,更是流行,尤其画竹,画家多,流传的作品也不少。《佩文斋书画谱》收录元代画家四百二十多人,其中专长画竹或是兼画墨竹的约占三分之一强。大凡士大夫能画几笔的,都以墨竹为遣兴。”

元代是继宋之后墨竹画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墨竹画达到了鼎盛状态。这同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绘画创作队伍的构成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有关。这个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文学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绘画创作上,元朝废除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元初朝中只有一部分身居官位的士大夫画家,大多数画家都是隐居不仕的文人,文人画家居于大多数,他们的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艺术探索精神都给墨竹画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画家们继承了宋代诗、书画相结合的美学思想,寄情于画,不求形似,从深层次上丰富了绘画的情感表达手段和表现技法。基于元代文人的复杂心态,墨竹画一时成为表达心声的最好手段,文人们借墨君形象来抒情寄兴,“胸中逸气”凭借着清润自然的笔墨意趣吐露出来。仅元代以写竹闻名的画家就有五六十人之多,就连一些人物、山水画家和诗人墨客也大多善长墨竹画。高克恭、赵孟、李、柯九思、顾安、姚雪心等人都是当时的墨竹大师,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吴镇也都是墨竹画的高手。

此外,墨竹画发展至元,不仅名家多,创作的理论也有系统地发展,开创了竹谱题材之先河。李著有《竹谱详录》,专叙画竹要法,这是有关画竹方法最早、最系统的一部专著。柯九思也著有《竹谱》一书,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全部写出,法度具备,题识精深。刘光祖在《写竹百家》中所言,“元代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掀起了一股墨竹热,因而也推动了墨竹创作向形式的完美化、技法的规范化、风格多样化方面发展”,如李的法度谨严、王蒙的纵横淋漓、顾安的风姿潇洒、柯九思的笔墨苍雄、倪瓒的逸笔草草、吴镇的劲简,都使墨竹的造型、寓意、气度、韵致达到了较高水平。

三、墨竹题材在元文人画中的价值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墨竹题材如此繁盛,这与元代文人画画风形成主流密不可分,究其在文人画中的价值体现在:

(一)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由于元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复杂心理,元朝文人画家本有一种以“素净”为“贵”的审美观。因为时代将文人们由世俗喧嚣推向了自然林野,同时文人们又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自由。反映在绘画思想上,他们不喜欢堂皇富丽的色调,而青睐墨色。基于元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仕与隐、进与退、忠君守节与依乎天命),在绘画实践中墨竹所反映的挺拔坚贞、虚心劲节、清韵萧瑟、伟岸脱尘、凌风斗雪的形象特性自然成为元代文人塑造艺术形象、抒发个人情感和人格理想的化身。他们借竹来抒情写性。将胸中逸气、人生理想都赋予画面之中。绘画形式上也强调和追求力去雕琢、惟适自然。

文人墨客通过对竹的写生、取舍、凝炼、提高,使其成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画家们往往发挥诗文、书印之优势在画上或长跋,或短题,或咏叹,或隐喻。墨竹题材成为他们寄寓清高绝俗、清远闲心的绝妙方式,这一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作者心意的表现,并写诗填词于画上,用来解释画意,抒发情感。柯九思的“虚心足以客,坚贞不挠物”喻竹比君子,墨竹题材作为精神载体为文人们带来了多少喜怒哀乐!

(二)符合文人特有的审美趋向中国人强调画的品位和境界是衡量画家的学识修养高低之重要标志。墨竹正是用“删繁就简”的笔墨、“标新立异”的构图、“画龙点晴”的标题和淋漓尽致的诗文,以及各具传神写照的态势表达了作者的“心意”。文人们强调神似大于形似,强调抽象大于具象,强调精神修养大于感观刺激,而墨竹题材最能表达这种精神。一组逆风飘动竹叶,展示着凌风而斗的形象,意思到了,境界便出,品位自高。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核心,墨竹题材则是表现笔墨精神的最佳形式之一。墨竹题材是画家以高度概括的笔墨抒发内心精神世界的手段,寄予了“墨竹”的竿、节、枝、叶许多象征意义,其构图中的启承开合、变化多端,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笔墨的总线面表现在写竹上则为节的总勾、竿的去向、叶的组合,在墨竹画中可以表现出“气韵生动”来。再者,用墨色主宰画面,在视觉上产生了黑白对比、浓淡对比、阴阳对比之美感。中国人深谙老子“知白守黑”之道。黑白代表着乾坤,代表着永恒。竹非黑色,然用墨写之,则赋予竹新的艺术生命与形象,使之更能传神,更能代表心中所抒之精神。

(三)在前人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书画素来围绕形、神展开其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如欧阳修之“忘形得意”、郭若虚谓“得自天机,处于灵府”、米芾之“山水心匠”等等主张多不胜举。元代文人继唐人之“尚巧”、北宋之“尚法”、南宋之“尚体”之后,将竹进一步赋予画家的个性和理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发展。元代的画家们继承了宋代诗、书画相结合的美学思想,寄情于画,不求形似。

自幼接触书法是古代文人的传统,宋代,画竹大家已经在书画同源上有所体会。他们主要用其中的某一种书法来画竹,还未能做到在一幅竹画中随机运用几种不同书法。元代之时的墨竹画家将书法笔力运用到画墨竹之上的能力已经明显得到了提高,并且有很大的突破。他们能根据不同书法字体的特点运用到竹子中的不同位置。如柯久思画墨竹时,把篆书应用到画竹竿上,草书用在画小枝上。他们更喜欢在笔墨的技巧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再刻意追求院体画的真实性。

另外,宋代文同之时,画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元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断趋于完善。此时的墨竹大师开始研究通过墨色的浓淡表现竹子的前后层次,甚至用来区分竹子的不同部位。从上面介绍的顾安《墨风竹图》中,我们能体会到墨色浓淡在竹画中的深层应用。元文人追求以韵取胜、以笔墨取胜,而墨竹题材拟书入画的写意性抒情性,正好与之吻合。因此墨竹题材在元代达到鼎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台北: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4.

[2]刘光祖.写竹百家[M].哈尔滨:黑龙江省美术出版社,1996.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薛萍,山西博物院助理馆员。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画竹文人画笔墨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听竹
——观戴卫画《板桥爱竹》
笔墨童年
画竹题诗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
为练笔墨才写荷
苏东坡画竹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