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观察

2016-06-22 03:40秦海泉张小宝董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3期

秦海泉 张小宝 董哲

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骨科 博爱 454450

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观察

秦海泉张小宝董哲

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骨科博爱45445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钢板固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肿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治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关键词】手足部骨折;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之一,传统金属材料固定术,存在易生锈、腐蚀等不足,不能长期留置,需再次手术取出[1]。近年可吸收在手足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2]。常用材料有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2013-06—2014-06间,我们对手足部骨折患者实施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通过X线、CT检查均确诊为手足部骨折。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18~56岁,平均35.94岁。骨折部位:手部68例,足部42例。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86例。致伤原因:车祸67例,挫伤31例,机械伤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部骨折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足部骨折进行腰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骨折处切开复位。使用钻头向骨折线垂直方向扩髓,期间应稳定骨折端,避免骨折端再次活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自身增强可吸收棒,长度应长于钻孔3~5 mm。将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压入钻孔内,同时将助进器插入,将可吸收棒均匀敲入钻孔内,再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可吸收棒。彻底止血,留置引流,术毕[3]。应用弹力绷带及棉垫将切口妥善包扎。术后适当抬高侧肢体,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引流量变化,引流量<8 mL/h时,可将引流拔除。指导患者适时离床运动。观察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肿胀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出院后进行2 a随访,并比较2组的治愈时间。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通过χ2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手足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传统的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易导致患者感染及骨折延期愈合。可吸收螺钉优点[4]:(1)设计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植入人体后不存在不适感,可吸收材料与人体骨骼相融性好。(2)可吸收螺钉由聚丙交酯及聚乙交酯合成,其弯曲性、弹性及受力性均很强,能承受人体正常运动。(3)植入人体后的18个月内能够降解成碳水化合物,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可吸收螺钉不足之处是固定效果不如传统干板螺钉固定,植入后患者不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自身增强可吸收棒优点[5]:(1)植入人体后的18个月内能够全部降解成碳水化合物,不会引起患者不适和排斥反应。(2)其制作材料具有一定吸水膨胀性,植入时强度高,固定牢靠。(3)可依据具体骨折情况进行切裁打磨,可塑性强。但可自身增强可吸收棒一般只能应用在掌骨、指骨骨折,临床应用中亦有所限制[6]。

4参考文献

[1]聂亚林.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8):238-239.

[2]胡立冬.可吸收螺钉与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6(4):100-101.

[3]张勇纲.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3(16):2 172-2 173.

[4]茅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44例[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2):42-43.

[5]孙辉,臧学慧,高立华,等.可吸收人工骨粉修复跟骨粉碎性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2(39):6 375-6 380.

[6]谢增军,朱春城,陈浩雄,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 131-1 132.

(收稿2015-11-21)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