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2016-06-22 03:40刘怡伶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规管阵发性良性

刘怡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刘怡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14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焦虑评分进行测评。结果2组首次治疗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HAM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HAMA分值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是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状态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心理护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一种因头位变化所导致的反复发作性的眩晕,该病是是最常见可以明确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的疾病。但由于症状严重,反复发作,加之患者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往往就诊于临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等多个科室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并导致患者常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2014-08—2015-02间,我科对40例在我科接受治疗的BPPV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措施,现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BPPV的诊断标准[1]。男15例,女25例;年龄20~75岁。均为单侧发病,病程1 d~2个月,诊断后半规管BPPV者36例,水平半规管BPPV者4例。对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y管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取Barbecue翻滚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对疾病本身没有正确认识或对治疗方法安全性的担忧等导致恐惧、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入院后应积极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引起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所在,有针对性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进行疾病相关专科知识教育,普及BPPV相关疾病知识和手法复位等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鼓励其同病区恢复较好的患者交流,缓解患者内心不良情绪刺激,治疗中给予患者积极鼓励与协助,护士于治疗床旁握住患者的手,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眩晕呕吐一定要耐心解释安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2周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焦虑改善情况。

1.3评判标准(1)首次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2)焦虑状态评定标准:采用14项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

2结果

2.12组首次治疗治愈率比较对照组首次治疗后治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5%;实验组首次治疗后治愈1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治疗前后HAMA量表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的HAMA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HAMA分值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其中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注:组内比较*P<0.05 ;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通过手法复位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由于其症状剧烈,反复发作,加之患者对其认识不足,可引起患者的恐惧心理,有研究表明[2],随着眩晕的病程延长,发作频率增高,患者的焦虑抑郁概率会相应增高,焦虑抑郁状态的程度也会加重。心理护理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的占据核心地位,不仅是优质护理服务中人性化护理的本质体现,而且也是满足患者身心健康的需要[3-4]。本次我们在对实验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及常规护理并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就患者各种心理困扰进行疏导,并通过耐心讲解使患者对疾病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给予患者健康的生活指导,帮助患者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效果满意。

4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3(3): 163-164.

[2]刘博, 左丽静, 段金萍, 等. 外周性眩晕患者的精神心理评估[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6): 733-736.

[3]胡佩诚. 护理心理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32-233.

[4]魏玉丽. 耳源性眩晕患者放松训练的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9): 114-115.

(收稿2015-11-1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120-02

猜你喜欢
规管阵发性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动物也会晕车吗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不同方式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疗效分析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