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对高校武术教学促进作用的研究

2016-06-23 08:26兰YuanLiSuWenMoLan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武术教学武术高校

袁 丽 ,苏 文,莫 兰Yuan Li, Su Wen, Mo Lan

武舞对高校武术教学促进作用的研究

袁丽1,苏文1,莫兰2Yuan Li1, Su Wen1, Mo Lan2

1.海南医学院体育部,海南 海口571179;2.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传统体育选修课程中具有明显的特色。高校武术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对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和武舞自古至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武舞是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武术教学方法中介入武舞的特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武术与武舞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一是明确了武舞与武术的概念与特征,界定了武术与武舞结合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了高校武术中介入武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三是通过案例分析,用数据证明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结合武舞的重要性;四是对武舞提高武术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总结。

关键词:高校//武术;武舞;武术教学

前言

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及艺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锻炼意志品质,凝聚力量和凝练价值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多选修高校武术课程的学生基础都比较薄弱,对武术的认知还很欠缺,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武舞是武术的艺术升华,其所展现的形体美、节奏美、意境美、难度美、服饰美等美学特征正是目前高校武术教学中所欠缺的。所以,本文将从武术和武舞的概念谈起,尝试探讨武舞对高校武术教学促进的重要意义。

1武术与武舞概述

1.1概念与特征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项目。[1]武术的起源是在原始时代,为了生存,人们需要采集、狩猎,甚至要与人与兽进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学会了攀爬、跳跃、击刺、躲闪、拳打、脚踢等一系列的技击动作。后来为满足战争的需要出现了戈、殳、戟、矛等武器,动作与武器的结合推动了武术的进步。现代武术已失去了古时战场上的重要地位,但仍是一种具有防卫、健身、娱乐、修生、养性等多元化功能的集合体。

武舞又叫战舞,是手持干戚等武器,通过肢体动作和器械的挥舞,表现勇武刚强,宣扬武威的原始舞蹈。[2]武舞起源于古代舞蹈,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到了唐代时期达到顶峰。其主要特色是可以表达自己的辉煌战果、心情、军事实力或功德等,采用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在舞蹈动作中融合了中华武术的攻防性、技击性动作。

1.2区别与联系

武舞和武术相通而不相同,两者的展现都是以人体动作和技术方法来主要方式。作为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武术相应的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另外,作为一种武技,人在做出攻防技击动作时会带有一定的技巧、技术和能力,武术因此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寓攻防于表演是它的个性表现形式。武舞的创作会用到武术中的一些翻转、滚打、跳跃、跌扑等动作,在武舞表演中武术动作可以起到强化艺术表现力的效果。

武舞的舞蹈动作是以武术的动作等要素为基础的,具有完整性和情节性,可以表达舞蹈者的情愫或愿望。故事情节是武舞与武术套路的最大不同之处。所以说,武舞是武术技击方法和舞蹈动作演绎艺术的结合体。从另一角度而言,武舞是武术功法和技击动作的储存库(载体)。武舞可以向人们展示所包含的武术动作的很多信息。但本质上看,武舞和武术的不同在于两者动作的目的性和功效性,武舞是武术格斗技巧的风格和精气神的提炼与升华。

1.3武术与武舞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

历代的文字记载可以考证“武”与“舞”的结合史。原始时代,人们会为了图腾膜拜、满载而归的捕猎、出征、祈雨等而舞,这里所说的舞兼有武术的实战性和艺术的表演性。在先秦时期,武术与舞蹈、戏剧等元素共同滋养了具有观赏性的角抵、剑舞、刀舞、戟舞、象舞、大武舞等。到了汉代,武术已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在宫中供人们观赏与取乐,“武”也由此向“舞”转变。在唐代,武举制的推行使得以剑舞为代表的武术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到了明代,武术套路已趋于成熟。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和“舞”自古时起就已是形影相随,互相交融。

自清末以来,军事武艺告终,武术套路的发展开始走向艺术化的道路,武术和武舞的联系更加密切。有许多侧重养生健身功能的拳术由此开始出现。例如猴拳,寓“法”于猴子的生存本能的形态之中,体现出自然天成之态,其中就是由于创造了很多艺术元素才能如此的逼真;再如醉拳,其追求的意境就是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一招一式中不仅有潇洒的形体艺术,而且还有实用的技击性。

2武舞运用到高校武术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武舞运用到高校武术教学的可行性

武术的套路是在武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介入武舞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一种新思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1.1武舞可以让学生在源头上去认识武术

有研究得出,武舞对武术中套路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古人通过手或手持棍棒等工具,做出多种形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这种肢体语言就是最早形式的武舞。这种艺术形式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孕育了雏形的武术套路。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武舞的常见形式有狮舞、“大面”舞、“破阵乐”舞、矛舞、剑舞等。武术套路正是通过对武舞的去繁从简,弃去其中的故事情节,侧重技击方法所得来的,直到今天武术套路已包含了一系列有条理、讲究技击和训练的武术技击动作。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可以更为清楚的认识武术的源头,有助于端正大学生学习武术的态度。

2.1.2武舞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武术的艺术魅力

与武术相比,武舞侧重展现人物的感情与思想,对各种武术技击功法进行适当的夸大和艺术处理。如汉代的“剑舞”和唐朝的“剑器舞”都是将实战的剑术技击动作加以及演变而来的。武舞借助武术成就了自身在艺术上的辉煌过程,同时也是武术的艺术魅力得以展现和升华的过程。因为通过武舞对武术的诠释,使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更加全面,武术的光彩不仅有精湛的技击打斗,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在教学中要向大学生渗透相关内容,能够让大学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武术,并从习练中享受武术的艺术魄力。

2.1.3武舞可以推动大学生武术对练水平的提高

武术对练离不开武舞。这是一类假设性的攻防套路练习,以神态逼真、气氛激烈、相互攻防配合严谨表现特性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其所具备的感染力与武舞表演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据记载,武术对练正是源于武舞表演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设计的。武舞表演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艺术化的再现战争或都打斗场景,若想设计更加精彩的武舞表演,必然需要好的武术对练基础。所以说,观众的喜欢和需要是武舞表演的原始动力,最终为推动大学生武术对练水平的进步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

2.2武舞运用到高校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武术是按照大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所编制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无武术学习基础的初学者,即使在学习一些比较简易的基本动作时也会遇到不小的难度,例如,由于没有训练基础,无法完成一些对身体柔软性或平衡性较高的基本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知难而退,对武术敬而远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学会了简单的武术套路等外在的知识,缺乏对武术内在的思考和学习。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学生的自身基础较差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为:老师向学生讲解武术套路的技术规格和特点,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一次一次地重复相同的动作,直到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达到熟练为止。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相对沉闷和古板,即使是喜欢武术的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若想真正提升高校武术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有待于朝着丰富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立足于高校武术的教学现状,教学中的枯燥与单调可以借助武舞所具备的形体美、节奏美、意境美、难度美、服饰美等美学特征来弥补,即在高校武术的教学中介入武舞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单调,这不失为一个推动传统武术教学改革的佳径之一。

3在高校武术的教学中介入武舞的案例分析

高校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追求审美意识都非常强,但是目前高校老师传授武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传统的套路演练、功法教学、技击法教学等,在这些方法中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而武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气度、神韵、气韵、劲力、形态乃至境界等多种美的享受。立足于美学角度来审视武术,可以在包含着刀光剑影的武术运动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介入武舞的美学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正确审视武术蕴含的美学特征,全面、深入认识武术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追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正确把握武术的本质特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采用教学实验法,以海南某高校大学生太极拳选修课教学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下,探讨了在高校武术中引入武舞的美学教育方法的实际效果。

3.1研究对象的选取

以海南某高校所有选修太极拳课程的大一学生中,选取了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的55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第一实验组(133人)、第一对照组(141人)、第二实验组(142人)、第二对照组(141人)共计四个小组。课程由4名优秀老师来担任,实验时间为半个学期,主要评价指标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3.2研究方法

在对照组的太极拳教学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动作及套路要领。在对实验组学生的太极拳教学中,着重加强美学教育,其具体措施为:为学生统一配备太极拳服装,按照课程内容配备恰当的多媒体视频及其音乐,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太极张三丰》、《太极1》《太极2》等影视,结合影视讲解太极拳的动作,在课堂上尽量运用具有审美意识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述教学内容,为学生详细分析太极拳的拳理等。并让学生结合说学到的太极拳动作编排5-10分钟的舞台剧,学生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介入武舞的美学教育,学生所做出的太极拳动作不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模仿,而是在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体现太极拳的神韵及其动作的美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课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在学期末进行统一考核。通过比较考核成绩,找出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距。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考核成绩汇总表

3.3实验结果与分析

四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如表1所示,用spss12.5软件对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组的平均考核成绩分别为87.4分和87.2分,对照组的平均考核成绩分别为70.4分和71.4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考试成绩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充分表明了在对实验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介入武舞的美学观念,可以对教学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老师讲解太极的内涵及其魅力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认识,用示范、服饰、视频可以向学生体现张弛自如的太极拳是如何注重内外兼修,借助表演、道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动静一体的太极所内含的博大精深;在太极拳教学中增加背景音乐,可以提高学生对乐感的把握。同时,在实验中还发现,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生对太极拳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学习的主动性已得到了调动,进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对照组更深入,带着更高的积极性去学习,所以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比对照组有了很大的进步。

4武舞对高校武术的积极作用

4.1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武舞进入高校的武术教学之后,大学生对中华武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身就会增加他们对中华武术的学习兴趣。在武术教学中引入武舞,可以赋予武术时代的特色,从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武术服装、中国传统音乐熏陶,帮学生系统性地建立起完整的太极审美意识形态,从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老师还可以根据武舞根据武术动作的特点、学习阶段的不同,在教学中分别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刺激学习者的神经达到兴奋,学生情绪也会因此而被提升。这就会使提高其动作规范性与动作表现力,进而养成终身习练武术的习惯,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并且在武术文化的熏陶下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4.2丰富了高校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把武舞的艺术美应用于高校武术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听觉和视觉都会对武术动作具有很好的修饰作用,高校体育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武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例如:通过音乐节奏的快慢和力度来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武术动作速度、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武术动作中所包含的强弱起伏。当学生的动作与背景音乐合二为一时,其武术动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更加自然和完整,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并能表达出武术的主体思想,其武术动作具有更好的表现力。相应地,其教学效果就达到了事半功倍。在武术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武术与武舞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来加深大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在实践方面,高校与教师可以利用表演、比赛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学习武术的主动性。总之,武舞被引入大学生武术教学之后,为高校老师的创新提供了源泉与动力。

4.3提高了高校武术教学的艺术效果

武舞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武舞表演时的服装、饰品、器械等都有独特的风格。比如学习刀枪棍棒的课程中通过合身的短袖可以勾勒出身体的线条之美;对传统的南拳学习中,通过束腰的黑色无袖装可以给人传递着力量感;在面料方面,用舒适感、垂感较佳的丝绸来给人飘逸的感觉;在配色方面,通过色彩、图案、花边的添加,使得学习者的精气神倍增。借助于武舞中的服装美,可以让作为追求美的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可以更快更好更主动地体会到武术动作中的健与美。所以,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介入武舞的特色,可以增强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兴趣及其领悟力,而不是对武术动作的简单模仿。

5结语

武舞和武术相通而不相同,自古至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武舞对武术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源泉和艺术升华,而且是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可以促进武术对练的长足发展。对于高校武术而言,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音乐、多媒体视频、舞台剧、武舞、武术服装等方法对高校武术介入武舞的美学观念,可以显著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及主动学习性,力求最大程度地表现武术动作的内涵,从而为引导学生选择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目标奠定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任艳花. 武舞与武术、古典舞蹈的关系辨析[J]. 大舞台,2010,(5):43.

[2]郭振华,张文馨,唐英梅.从武术和武舞的历史演变论其价值功能的倾向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4-5.

[3]徐广义.武术套路源于武舞[J].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111-112.

[4]张志雷.中华武术的历史流变[N].兰台世界,2011.56-57.

[5]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124.

[6]徐才,张山,周荔裳等.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6-40.

[7]姬瑞敏.武舞结合——武术表演舞台化的新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89-91.

[8]张吉祥.论武术套路的“舞”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1):43-44.

[9]段丽梅,亓传琴.论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美[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304-305,308.

[10]杨本升.关于中国武术与军事、艺术关系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2:25-27.

[11]郭青.从少林功夫剧的成功推广论及中国民族舞蹈应如何走向市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35.

[12]刘涛.对武舞的历史解读——兼论武术套路对古典舞蹈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124-126.

[13]徐寒.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第7卷思想文化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67-368.

[14]王文章.侯样祥.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1-533.

[15]曾国珍.杨晓歌著.中国魔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88-89.

[16]吕继光.邓小平同志“太极拳好”题词的由来[J].体育文化导刊,1999,(4):25-26.

[17]范海彪.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报,2009,(17):56-57.

[18]毛逸伦.浅谈高校武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63-64.

[19]杨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45-46.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ollege Martial Arts Teaching by Martial Dancing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embodies a distinguished feature in traditional P. E elective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Wushu can not only enrich students’ spare time but also help to develop their wills and character. As the main stream of Wushu, martial dancing has both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with Wushu historically.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involve martial dancing into Wushu teaching.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 Wushu and martial dancing as follows: First, confir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tial dancing and Wushu, define the meaning of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Second,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martial dancing into college Wushu; Third,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Wushu teaching through case study statistics; Forth, evaluate and summarize the enhancement of Wushu teaching quality by martial dancing.

Key words:colleges wushu, martial dancing, wushu teaching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课题(项目编号:WSp014CO28)

第一作者简介:袁丽(1984-),女,湖南岳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及跆拳道。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6-0016-4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6.008

Sport Department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79, Hainan, China.

猜你喜欢
武术教学武术高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