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鸦戏水》视角下客家筝曲到潮州筝曲的嬗变

2016-06-23 07:06周天丽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周天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寒鸦戏水》视角下客家筝曲到潮州筝曲的嬗变

周天丽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摘要】《寒鸦戏水》,最早是一首客家筝曲,后来几经演绎,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潮州音乐十大名曲之一,备受演奏者和听众们的喜爱。这首乐曲是如何演变的?二者又有何异同?本文从乐曲的产生背景、曲意理解、板式结构、节拍、调与调式、处理方式等方面入手对该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试图揭示《寒鸦戏水》这首乐曲由客家筝曲到潮州筝曲的嬗变,进而对这两大古筝流派的音乐艺术个性和情调加以深入理解,为习筝之人进一步认识中国精妙绝伦的古筝艺术奠定基础。

【关键词】《寒鸦戏水》客家筝曲 潮州筝曲

前言

《寒鸦戏水》,最早是一首客家筝曲,后来几经演绎,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潮州音乐十大名曲之一,备受演奏者和听众们的喜爱。那么,这首乐曲的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二者又有何异同呢?本文试图从乐曲的产生背景、曲意理解、板式结构、节拍、调与调式、处理方式等方面入手,解析《寒鸦戏水》这首乐曲由客家筝曲到潮州筝曲的流变,进而对这两大古筝流派的音乐艺术个性和情调加以深入理解,为习筝之人进一步认识中国精妙绝伦的古筝艺术奠定基础。

一、《寒鸦戏水》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民,由于外敌入侵、战乱和人口迁徙等诸多原因,历经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分别到达了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等南方地区,南迁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从而形成了我国八大汉民族民系中的重要一支——客家民系,亦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①。在继承古代汉族文化的同时,这些南迁的客家人民又接纳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各分支中,又以迁往岭南地区的客家人人数为最多。在多次迁徙的汉人中,不乏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和有识之士。他们不仅为南方地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纺织、医学等知识和技术,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璀璨的文化和艺术。而音乐,作为最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客家地区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岭南地区,客家先民们在这块蛮荒之地披荆斩棘、开疆扩土、安居乐业,但那游子思乡之情和他们身上背负的中原文明却让他们时时北望故土,感慨万千。于是他们用音乐抒情表意,创作了一首首经典的乐曲,后世称其为汉乐或中州古调,流传至今。《寒鸦戏水》就是其中的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曲目。

二、《寒鸦戏水》的蕴意及缘由

客家筝曲《寒鸦戏水》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首先,乐曲表达了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的“鸦”意指大雁。背井离乡的客家先民望见北雁南飞,想起北方故土,触景生情而曲由心生。曲名用“戏水”之词,实为怀念之感,表达对曾经在故土的时光的怀念之情。这样一种反喻的表达,也显示出了客家文人的文学造诣。其次,“鸦”,在客家语中音通“雅”,意为文人雅士或读书人。寒雅,指胸怀正气的贫苦读书人。在这一层面上,乐曲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政治黑暗的控诉。再次,《寒鸦戏水》的别名为《水上欧盟》,曲名以“鸥”喻人,表达人们结盟以对抗黑暗朝政的决心。这些对乐曲的理解使乐曲寓意层次丰富而又富于积极向上的意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不仅仅是体现在视觉上,也表现在听觉上。《寒鸦戏水》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魅力得到广泛传播。受其感染最早也是最深,当属与岭南客家地区毗连相邻的潮州地区。潮州地处广东东部与福建省的接壤之处,人民临海而居。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潮州地区与外界交流十分频繁,经济发展繁盛,使其成为了粤东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经济的繁荣自然带动了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之景。潮州地区的人们广泛吸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元素,作为其邻友的客家地区的独特音乐艺术自然成为了其学习和通变的重要领域之一。《寒鸦戏水》在传到潮州地区后,虽然也备受人们的喜爱,但其忧伤怀念之情却显得与潮州地区的繁盛和人民生活的富足之状态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潮州的音乐家们在原曲的旋律上,通过一系列的变奏方式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音乐情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加工后的《寒鸦戏水》,其曲意也发生了变化,被理解为描写寒鸦悠闲自得,成群嬉戏池塘的欢乐景象。这样的变化不可谓不精彩,同时也体现出了当时音乐家们的高超水平。

三、《寒鸦戏水》的结构、节拍及旋法特征

(一)结构特征

客家筝曲的《寒鸦戏水》由头板(又称缓板、慢板)、中板(又称三板)、尾声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六十八板、六十八板和四十二板。大调加串调的板式结构使情调的变化十分明显,每一板都具有鲜明的情绪变化,使得音乐的线条划分清晰分明。而潮州筝曲的《寒鸦戏水》经过加工后,只保留了头板和中板的旋律,并把中板用拷拍(又称拷打)和三板的方式加以变奏,用单催②或双催③的弹奏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这样的板式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听觉效果饱满,在情绪的表达上更具有激情。

(二)节拍特征

不同版本《寒鸦戏水》谱例对比图:

上图显示,谱例2的《寒鸦戏水》来源于《广东汉乐三百首》,头板是以2/4拍记谱,而原谱(谱例1)是以4/4拍记谱。2/4拍这样的记谱方式从听觉上来说姑且不会造成太大的失误,但谱面的拍数、板眼与4/4拍不同,直接导致音乐强弱关系失衡,同时也使音乐情调表达出现歧义。2/4拍的强弱关系给人一种短促、急进的印象,与乐曲表达的意义不符。而4/4拍给人以沉稳、悲凉之感,与曲意相辅相成。所以,在演奏该曲时,头板应以4/4拍为准。诸多版本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的头板(谱例3)基本上都是以4/4拍记谱,在乐理和情调上都是可行的。

(三)旋法特征

在旋法与调式上,两大流派有异曲同工之妙。客家筝曲的《寒鸦戏水》以正指,也称正线定调,采用软线,亦称软弦调式,旋律以“4”、“7”音为主,体现了乐曲凄凉、哀婉的情调。潮州筝曲的《寒鸦戏水》则是以正线定调,调式上采用重六调④,其实质依然是以“4”、“7”音为主,但由于旋律加花和板式的变化,其音乐情调早已大相径庭。

四、演奏处理特征

客家筝曲的《寒鸦戏水》属于广东汉乐的丝弦音乐,软线演奏,曲调平缓,音色饱满沉厚,旋律简练。在演奏上,由于简练旋律的留白,为左手的韵味处理留出了极大的展示空间。揉、吟、滑、按、颤等技巧在乐曲中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以《广东汉乐三百首》中所记谱的《寒鸦戏水》为例(谱例2),右手要求音色沉厚,音质饱满。

乐曲开头,连续的四个“5”音除了在音色音量的处理上要错落有致之外,左手颤音的频率和幅度变化也非常考究,既要表现出水波的流转,又要体现思绪的波澜起伏。

第二小节的|“4”音是软线调式的集中体现,因而在左手的处理上要格外用心。第一个“4”在“板”的位置上,所以要用点滑音来表达情绪的激昂。第二个“4”在“眼”的位置上,因而在右手逐渐移到弦中的位置、渐弱演奏时,左手要用较平均的颤音来表达情绪的延伸。之后两小节作为第一个乐句的尾声,在处理上方式上要注意使用收缩的方式。这样的处理使音乐既坚韧有力,又不失哀婉动人,使客家筝曲的特色得到了极大地体现。中板的速度有所提升,但不可操之过急。注意乐句的划分和音色音量的对比。尾声的速度到小快板,旋律变得较紧凑。其中出现了连线和休止符,使旋律富有弹性。

反观潮州筝曲的《寒鸦戏水》,乐曲通过加花——也称花指——的艺术手法,使旋律变得繁复而流动,跳动变得大而密集,在听觉上呈现出比汉乐更加丰富、复杂的音响效果,就音乐情调和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而言,自然是与原曲的风格大相径庭了。用重六调演奏后,乐曲情调变得轻快活泼,极富感染力。右手的弹奏要求音色清亮明快、旋律流畅,音质饱满圆润。如谱例3所示。以一个装饰刮奏起头,表现水流的波动起伏。第一小节整体音色要求清亮而音质饱满。第一个“5”音由中指弹奏,注意不要打弦而使音色发噪。每个音之间的气息要流通而连贯,使旋律保持一定的弹性。由于音的密集程度,左手的处理要干脆利落但不失韵味,且出现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手法——双按。此种技法在潮州筝曲中被广泛应用,在活五调、重六调、轻六调等调式的乐曲中均有出现。在《寒鸦戏水》中也有多处左手双按的技巧应用(谱例3)。另外,左手的点音和点滑音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如谱例3中的第二个大指弹奏的“5”音,在大指弹奏完后的最后一个1/4拍加入一个点音,能使旋律更具有弹性。在弹奏的“4”音的同时,左手配合进行按音,音准到位后左手再继续下行按出上滑音。这样的点滑音处理能使“4”、“7”音的弹奏更具特色和韵味。拷拍浓缩了头板的旋律精华,速度可到116左右。并有大量的八分休止加“后十六”或“八分平”的节奏,令旋律十分活泼而具有跳跃性。三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多用双催的变奏手法加以演奏,使音乐更加富激动的情绪,使音乐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结束语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意指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而礼乐不分家,客家先民将传统的礼俗带到南方,亦把优秀的音乐传到了南方,这不仅对汉乐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音乐的发展和丰富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潮州音乐,集众家之所长。广泛吸纳外来音乐元素,经过加工融合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这对中国筝乐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现当代的筝乐人,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弹奏现当代的筝乐新作,也要学习优秀的传统筝乐作品和理论。所谓“温故而知新”,传统的基础积累得越扎实,才能为未来的音乐道路开辟一条宽广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丁雯娴.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的演奏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

[2]余御鸿.《寒鸦戏水》四个演奏版本音乐形态比较与审美意象释义[J].交响,2013-1.

[3]吴润霖.潮州筝曲《寒鸦戏水》[J].音乐爱好者,1982-4.

[4]查干.浅谈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曲式与演奏特点[J].东方艺术,2013-z2.

[5]刘诗瑶.浅谈潮州筝曲《寒鸦戏水》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3-1.

[6]陈凌.从《寒鸦戏水》的演奏探寻潮州筝乐的艺术特点[J].乐器,2010-8.

注释:

①古进主编《客家人》,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4.11.

②单催(一点一):每拍有两个八分音符,通常在原音的上方或下方加入装饰音(辅助音)。

③双催(三点一):每拍为四个16分音符进行变奏,并且常把主音放在每拍第一和第三个音符位置上,另外采用上辅助音进行加花。

④重六调(全称重三六调)在轻六调基础上重按三、六音,形成新的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