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2016-06-24 03:01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霍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4)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霍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关键词吐蕃考古;西藏西部考古;茶马贸易;高原丝绸之路;汉藏文化交流

一、吐蕃的饮茶习俗

在吐蕃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中,自茶叶传入吐蕃之后,便受到格外的重视,几乎达到“无人不饮,无时不饮”的程度[1],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诸多史家在讨论有关汉地茶叶传入吐蕃的史实时,都往往会注意到下面这段史料:公元781年,唐使节常鲁为判官随唐朝使臣崔汉衡出使吐蕃,于帐中烹茶,和吐蕃赞普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㴩湖者”[2]。

由此看来,当时传入吐蕃的汉地茶叶品种不少,吐蕃赞普已经收藏了来自各地的名茶,其中有江浙、湖广、安徽等地所产,这些名贵的茶叶显然是通过远程贸易运往吐蕃的,而不是来自蜀地雅州的大宗茶叶品种①由于唐蕃之间“茶马互市”的关系,最大宗行销吐蕃的茶叶应当是由蜀地的雅州一带通过“茶马古道”经汉藏边地进入到吐蕃东部的昌都、林芝一带,然后再渐次向西进入吐蕃腹地。。在这段对话中,既显示出唐朝官员对吐蕃民情风俗的无知和汉地官员传统的傲慢心理,也反映出吐蕃赞普带有戏剧性地夸耀其对汉地饮茶风俗以及各地名茶的熟悉了解程度,虽然多少带有一些民间故事的色彩,但所反映的基本事实却可作为信史看待。

茶叶与丝绸都是汉地输往吐蕃的大宗产品,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从贵族可以普及到一般平民;而后者是奢侈消费品,仅能供给贵族高官享受。由于地处高原的吐蕃人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要饮食,茶不仅能够有助于消化,还可以健胃生津。当茶叶传入藏地之后,藏人发明了将茶与盐、酥油搅拌混合成“酥油茶”饮用的特殊方式,可以随时补充高原生存环境下必须的水分、盐和脂肪,产生热量,尤其适合与主食青稞麦炒熟后所磨成的“糌粑面”相配而食。所以,有学者推测茶叶在汉藏贸易中可能是位列第一的产品,到了宋代,便开始有“茶马市易法”,明代的茶马法更发展成为严密的制度,极大地增进了汉地与藏地之间的经济联系[3]。

二、茶叶传入藏地的历史记载

有关茶叶传入藏地的历史,汉藏文献记载均语焉不详。时代较为晚近的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撰《汉藏史集》一书(成书1434年)中,有一节专讲“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称“此王(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吐蕃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故事声称在此王生病期间,有一只小鸟口中衔来一根树枝,树枝上带有几片叶子,此王用水煮沸后将树叶放入,“成为上好饮料”,此后便招集众大臣和百姓四处寻找这种树叶的产地。后来,一名最忠于他的大臣终于在吐蕃边境汉地的密林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树叶,并设法带回吐蕃王宫。此王饮用这种树叶制成的饮料之后,病体康复,大喜过望,同时派出使臣到汉地寻求装盛这种饮料的盛具——碗,但遭到汉地皇帝的拒绝。汉地皇帝告诫吐蕃使臣云:“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历次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吐蕃并不记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将碗赠给吐蕃。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以派遣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后来,吐蕃人利用当地的材料制造出了装盛这种饮料的碗,并且“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上等的碗上印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这即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4]

三、西藏古墓葬中茶叶及茶具遗物的新发现及其推测

综合上述汉藏文献史料提供的线索,茶叶初传藏地的时间似乎都是在唐代吐蕃时期。但是,近年来西藏考古的新发现,则突破了传统史籍的记载,将茶叶传入藏地的时代大大提前。据有关资料,我国考古工作者新近在西藏西部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考古收获。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一批古墓葬的发掘出土,这批古墓葬包括洞室墓、土坑砌石墓等不同形制,从墓葬中出土有带有汉字的丝绸、黄金面具、陶器、木器、铜器、铁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骼,显示出墓葬的等级较高,很可能是当地豪酋的墓葬,年代上限可早到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下限可晚到公元2至3世纪前后,延续的时间较长,但都要早于吐蕃成立之前①最近期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4(4);吕红亮.西喜马拉雅山地区早期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15(1);仝涛,李林辉.欧亚视野内的喜马拉雅黄金面具[J].考古,20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阿里地区文物局,札达县文物局.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J].考古,2015(7).,相当于中原地区秦汉至魏晋时代。

就是在这批西藏西部的古墓葬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茶叶遗物。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古生态学组研究员吕厚远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合作研究,观察到从故如甲木古墓葬中发现的这些“疑似茶叶”的植物出土时已呈黑色团状,经测定内含只有茶叶才具有的茶叶植钙体和丰富的茶氨、咖啡因等成份,因而可以确定“这些植物遗存都是茶叶”。距碳14测年,其年代为距今约1800年左右。吕厚远研究员认为,高寒环境下的青藏高原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所以“故如甲木出土的茶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①相关资料曾由英国《自然》周刊下属的开放网络科学杂志《科学报告》所刊载,网络所载材料具体可参见http://roll.sohu. com/20160116/n434724829.shtml。。

据主持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仝涛研究员透露,这些茶叶出土在故如甲木墓葬随葬的青铜器中,数量很大,“铜容器的底部都被这种黑色的东西覆盖”。所以,对于这些茶叶的食用方式,仝涛表示或有可能并不是完全是用来泡茶饮用的,也有可能直接食用[6]。结合现已正式公布的考古材料来看,他的这一推测是可以成立的。

根据考古工作简报,在2012年度西藏阿里发掘出土的故如甲木墓地M1当中,有一件铜盆(M1:10),器形为折沿、斜腹、折腹、平底,口沿处有两处修补痕迹,用方形小铜片包住口沿,并用两枚铜钉加以固定。此件铜器的器表有黑色的烟炱痕迹,“发现时内置一铜勺,有茶叶状植物叶片结块,由于铜锈染作绿色”[7]。同墓中另一件铜壶(M1:9)器形为盘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底,器表也有黑色的烟炱痕迹,“内部发现有褐色茶叶状植物叶片残留,部分被铜锈染作绿色”[8]。这两件铜器都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不是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从内部均发现茶叶状植物残片的现象上观察,可以肯定这都是与煮茶、烹茶等有关的具物,当然现在还无法确定它们是一器多用,还是一具专用,但无论何者,将其视为目前在西藏发现的最早的“茶具”,应当不成问题(见图1)。

图1 阿里出土的内有茶叶痕迹的铜器

另外,在与故如甲木墓地相距仅数千米的曲踏墓地第4号墓中,出土有四足木案3件,四足鼎形,案面呈圆盘状,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编号为2014M4:9的一件木案内也盛放有茶叶状食物残渣[9]。(见图2)由此可见,这些铜器和木案都是死者生前的实用器皿,并与茶叶的饮食习惯有关。将茶叶放入铜器之内,与铜器用来煮茶、烹茶有关;将茶叶同时也放在木案内,是否意味着这些木案也在饮茶、吃茶时用来放置茶具?或者直接放置过茶叶制成的食品,所以才余下来茶叶状食物的残渣?由于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线索,暂且存疑。

图2 阿里出土的内盛有茶叶残渣的木案

但是,既使根据以上这些有限的考古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推测:

(一)这些茶叶当时已经较为普遍地作为死者生前的饮食品种,所以死后才随之入葬墓中,表明这种习俗在当地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人群中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要保持这种生活方式,茶叶的输入也需要有稳定的来源渠道。这一发现证实,早在距今1800年前,这条茶叶进入到西藏西部的通道便已经存在。至于这些茶叶具体是由何地传来,则还虽要进一步研究。但如果联系到墓葬中其他一些文化因素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些茶叶从具有饮茶之风的汉地传来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第一,我们可以观察到西藏西部这两处墓地中来自汉地西域文化影响的若干痕迹①“西域”这一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文所指的西域取其狭义,主要指我国玉门关以西甘肃、新疆一带,汉晋时期这一区域被中原中央王朝控制,汉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这一地区,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影响很可能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传入高原西部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如甲木墓地中带有“王侯”字样和鸟兽纹样的丝绸,与之相类似的带有“胡王”汉字的丝绸过去也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和新疆营盘墓地中出土[10],一般认为是由中原官方织造机构制作、赐予边疆地方王侯贵族或部落首领的标志性物品。故如甲木墓葬中出土的“一”字格铁剑也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发掘者认为其“有可能是仿汉地铁剑”。此外,故如甲木和曲踏墓地中出土的方形四足箱式木棺,是汉晋以来流行于西域的汉式葬具之一,虽然被西域各国有所改造,但其基本形制的源头应是来自于汉地②这类汉式木棺在新疆汉晋时代墓葬中多有发现。可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74-882.。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中还出土有大量木竹器和草编器,如马蹄形木梳、方形四足木案、旋制的木奁、钻木取火器、草编器等,这些器物在新疆汉晋时代的墓葬中多有出土,形制特点也十分接近[11]。

考虑到我国南疆地区与西藏阿里高原自古以来就有交通与文化交流③有关新疆南部与西藏西部地区远古以来交通路线与文化交流等问题,可参见霍巍.于阗与藏西:新出考古材料所见两地间的古代文化交流[M].藏学学刊(第3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西藏西部早期墓葬中的这些具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因素,最大的可能性是通过汉地西域南疆一带南传至阿里高原。如果这一推测无误,可以成为我们考虑早在1800年前,汉地茶叶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远输西藏阿里高原的重要通道。这比唐代吐蕃要早出将近500多年。

(二)从盛放茶叶的方式来看,既有放置于铜盆内使用铜勺取用的情况,也有放置于铜壶内和木案内的情况,这些铜器表面有黑色的烟炱痕迹,表明曾经用火烹制,所以很可能对茶叶的食用方式是既可食用,亦可饮用,二者兼备。这与汉晋南北朝时期汉地文献记载的食茶、饮茶之风完全相同。如唐人杨晔所撰《膳夫经手录》一书中,介绍汉地晋宋以降的饮茶风俗:“茶,古不闻食之。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12]由此可知唐以前饮茶之风是同饮茶水、食茶叶并举的,流行用茶叶煮成茶粥食用的习俗,故汉地民间有“吃茶”一词流传至今。西藏西部发现的这些考古遗迹,是否也暗示着墓主人生前的饮茶与食茶习惯也随同茶叶输入到藏地一道,受到汉晋时期汉地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这两处墓地还出土有大量的木器、陶器的杯子,甚至还发现用来给木碗口沿包边的铜碗沿(M3:1)[13],这和后来藏地流行的用来饮食酥油茶和糌粑面的器皿——木碗十分相似。而且,在许多器物的内表还发现残留有白色的浆质物体留下的痕迹。那么,这些木制和陶制的杯子、用铜口沿包边的木碗当中,是否也有可能存在着当时用于饮茶的茶杯和茶碗?当时是否已经开始出现将茶叶与奶制品、盐等混合制作饮料(即后来藏地流行的酥油茶)的习俗?虽然目前由于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对于这些问题还难以断定,但至少可以考虑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及,在藏族史书《汉藏史集》中讲到,在发现茶叶可以饮用的同时,吐蕃国王还听闻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成的器具,而需要找一种名叫“碗”的器具,于是便派人前往汉地寻求此物。最后,吐蕃人在汉地制碗工匠的帮助之下,利用吐蕃当地的原料制作出了以前吐蕃所没有的饮茶的碗,认为这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14]。如果剔除当中神话传说色彩的成份,我认为这里很可能保留着藏民族对汉地茶叶、饮茶方式以及饮茶器具最为古朴和原始的“历史文化记忆”——茶叶和茶碗都是同时从汉地传入到藏地来的。西藏西部的考古新发现的茶和用具,与后世的文献记载之间的暗合,很难说只是一种无意中的“巧合”,当中或许便保存着某些历史的真实信息在内,需要我们认真地将考古与文献材料细加对照梳理,或可最终揭示出其本来面目。

(四)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西藏考古的新发现再次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证明茶叶传入藏地的时间比起汉藏文献记载所称是公元7世纪之后,要早出许多,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便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到西藏高原。而且,这些最早的茶叶传入藏地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宋之际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即所谓“茶马古道”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汉晋时期通过西域汉晋“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综上所述,给予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考古学的科学证据有力地印证了汉藏之间早期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尤其是提供了若干重要的细节,再现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场景,这是后世仅有的文献材料所很难包罗覆盖的。正是因为地下出土文物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新线索,让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过去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许多观点。就目前西藏西部的考古发现而论,它已经让我们再次认识到这个区域在“象雄文明”和“吐蕃早期文明”研究中的独特价值,由于这个区域处在西藏高原与南亚、中亚和东亚的“十字路口”,早在吐蕃政权建立之前(公元7世纪),很可能便通过若干条纵横于高原之上的交通路线,与这些地区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生过密切的交往与联系。茶叶的传入只是当时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而已,但它却可以有力地证明,汉地与藏地之间、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冲破自然条件和环境的艰难险阻,有着多么久远的历史和多么难以想象的丰富细节,这是我们永久的历史遗产。地下的考古资料随着西藏考古的深入开展,将会越来越丰富地显现出过去未曾发现的世界。可以预测,随着新发现的层出不穷,汉藏文化交流的早期历史还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不断改写旧有的认识。这也是考古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尧.吐蕃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87.

[2]李肇.国史补(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79:66.

[3]王忠.唐代汉藏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65(5):54-55.

[4][1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04-106,105-106..

[5]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243.

[6]相关报道可参见:http://snapshot.sogoucdn.com.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4(4).图一四:1;图版叁:1。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4(4).图一四:3;图版叁: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阿里地区文物局,札达县文物局.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J].考古,2015(7):43-44.图三八。

[10]赵丰.纺织品考古新发现[J]艺纱堂服饰出版,2002;新疆文物局,等.丝路考古珍品[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30.

[1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99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民丰县大沙漠吉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新疆山普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2]赵荣光,姚伟钧,等.中国饮食典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9.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14(4):573-574.图一五:1.

[][]

[责任编辑:蔡秀清]

[责任编辑:周晓艳]

On the Newly Archaeologically Discovered Tea and Tea Set in Western Tibet

HUO Wei

(Center for Tibetan Studi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Abstract:Among the series of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Western Tibet,silk and tea attract the most attention. By applying the archaeological methods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it is initially confirmed that there are tea and tea set remnants in the tombs of the Han and Jin dynasty discovered in Ngari,Tibet. This discovery has changed people's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a large quantity of tea was brought into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y,even earlier time. The route of transporting tea in the Han and Jin dynasty may be also different from Ancient Tea-horse Trade Roa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ea was transported on Silk Road and brought into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ibet together with silk and some other luxuries.

Key words:Tubo;archaeology;archaeology in Western Tibet;Ancient Tea-horse Trade Road;Silk Road;Tibetan and Han cultural exchange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1.002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6)01-008-005

收稿日期:2015-12-26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物考古所见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1&20121

作者简介:霍巍,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