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0、2014年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的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6-06-24 00:57罗会强曹裴娅钱佳慧任晓晖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罗会强,曹裴娅,吴 侃,钱佳慧,任晓晖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成都 610041)

成都市2010、2014年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的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

罗会强,曹裴娅,吴侃,钱佳慧,任晓晖△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肥胖和超重情况的差异及影响肥胖和超重的主要因素。方法分别于2010、2014年在3个社区进行两次社区卫生服务的横断面调查。两次调查均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2010年与2014年相比,社区成年居民超重率从27.9%上升至31.2%,其增加幅度为11.8%;肥胖率从6.9%上升至7.7%,其增加幅度为11.6%。年龄标化后,超重率由28.9%上升到30.4%,肥胖率由7.2%上升到7.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和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45~<55岁超重率最高,而18~<25岁肥胖率最高且该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长最快;非再婚人群、低文化程度、锻炼、饮食口味重及静坐时间长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较高。结论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应采取综合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平台,加强重点人群防治,促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化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肥胖;超重;流行趋势;影响因素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慢性疾病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沉重负担,在我国,80% 死亡和70%残疾都是因为慢性病[1]。有研究[2]表明,超重与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膳食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超重和肥胖日趋严重,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于2004、2007和2010年,对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测量,分别是23.1%、27.3%、30.6%和7.1%、8.0%、12.0%,增长趋势明显[3]。超重和肥胖直接影响了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4],与超重和肥胖有关的慢性疾病也有相应增加[5]。本研究利用2010、2014年成都市某城区3个社区的两次横断面资料,对当地社区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期望对该地区居民的超重、肥胖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防治慢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分别于2010、2014年以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成年居民(18岁及以上);2)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调查前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居民)。排除标准:1)不能够自主回答问题的居民;2)调查时本人不在家,缺少关键信息的居民。

1.2抽样方法

在成都市某城区的3个社区,分别随机抽取7个街道居委会的14个居民院落,对抽中院落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作为调查家庭,以调查时在家的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包括: 性别、婚姻、年龄、体质量及身高等; 2)慢性病患病情况;3)健康相关行为。调查方法: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进行设计,通过入户的方式对社区成年居民进行结构式访谈。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参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指南》[6],将人群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体质量过低(BMI<18.5 kg/m2)、体质量正常(18.5 kg/m2≤BMI<24 kg/m2)、超重(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IBM≥28 kg/m2)。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次调查人群年龄标化后(标化人口数采用两年合并人口数),按性别、年龄分层采用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4年间不同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率的变化,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010、2014年调查研究对象分别为3 160、 3 189例。2010年男女比约0.6∶1;2014年男女比约1.1∶1。2010年平均年龄为(48.78±16.55)岁,2014年平均年龄为(53.86±15.37)岁,吸烟、饮酒者比例大幅下降,同时,不吸烟、不饮酒者比例均达到80%以上;超过80%的居民饮食趋于清淡口味;日常静坐时间约由5.1 h减少到4.5 h,更多的居民选择非静坐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的人口比例由61.4%增加到71.0%;慢性病患病率从19.2%上升到29.8%,增加明显。(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n(%)]

续表

变量 2010年2014年P饮酒状况<0.001 不饮酒2462(77.9)2680(84.0) 偶尔饮495(15.7)337(10.6) 经常饮203(6.4)172(5.4)锻炼身体<0.001 是1940(61.4)2265(71.0) 否1220(38.6)924(29.0)咸淡口味<0.001 口味重515(16.3)442(13.9) 口味适中1655(52.4)1325(41.5) 口味轻990(31.3)1422(44.6)静坐时间(x±s)/h5.1±2.84.5±2.5<0.001

2.2社区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率情况

2010年和2014年两次横断面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超重率从27.9%上升到31.2%,肥胖率从6.9%上升到7.7%。但年龄标准化后,超重率从28.9%上升到30.4%,超重率相对增长了11.8%;肥胖率从7.2%上升到7.5%,肥胖率相对增长了11.6%。在45~<55岁年龄段,超重率达到峰值,而18~<25岁年龄段,肥胖率达到峰值,且该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长最快;其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快于女性;除18~<25岁、65岁及以上年龄段居民肥胖率有所上升,其余年龄段居民肥胖率出现下降(表2~3)。

2.3居民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超重(是=1,否=0)作为因变量,基本特征中10个因素全部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锻炼身体、闲淡口味、静坐时间和是否患慢性病这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超重和肥胖而言,年龄越高,超重可能性越大;男性高于女性;在婚者高于非在婚者;文化程度越高,患超重的危险性越低;随着静坐时间的延长,更容易出现超重;锻炼身体者超重率高于非锻炼者;饮食口味重者,超重的可能性越高(表4)。

表2 不同年龄、性别成年居民4年间超重率的变化

注:***P<0.001;*P<0.05

表3 不同年龄、性别成年居民4年间肥胖率的变化

注:**P<0.01;*P<0.05

表4 居民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至20世纪以来,全世界肥胖人口增加了近1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肥胖定义为慢性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超重和肥胖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相关研究[7]发现,我国在1993~2009年,城市成年居民超重率由21.95%增长至26.63%,肥胖率由3.18%增长至9.46%。

本研究表明,成都市社区居民2014年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1.2%和7.7%,均高于夏劲节等[8]于2011年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的超重(24.16%)和肥胖率(6.15%)。与2010年比较发现,2014年成都市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增长了11.8%和11.6%,上升趋势明显,同全国超重和肥胖变化趋势一致[3,7]。超重是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查[9]显示,有1/3的成年居民处于超重状态,同时,患慢性病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20.9%,远高于普通人群增长速度。以上均表明,超重和肥胖成为了成都市社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加关注和接受健康保健相关知识;饮食口味清淡、非静坐生活方式也更利于身体健康;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出现超重和肥胖的人群更加注重锻炼有关。同时,未发现饮酒与超重、肥胖存在相关性,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有超过80%的人群不饮酒或少饮酒有关。相关研究[10]发现,吸烟增加了超重、肥胖的危险性,此次研究未发现其相关性,原因可能是超过80%的调查人群不吸烟或已戒烟,这需要做进一步探究。本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肥胖、超重的危险性更大,这可能与女性更加注重自己外形,有意识控制自己体质量有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情况也不一样,武阳丰[11]等研究表明,中年人是超重、肥胖问题的重点防治对象,本研究也发现,45~<55岁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均较高。同时,18~<25岁年龄段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增速最快,周刚等[12]发现,青年时期是超重和肥胖率升高的重要时期,表明青年人群肥胖率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发现,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如锻炼等有所好转,但居民超重与肥胖率仍然上涨,这可能与大部分人群选择的锻炼为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有关。同时,有关研究[13]发现,肥胖与情感以及饮食摄取有关,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人们置身于高压环境,带来负面的情感;同时,人们倾向于更加不规律、不合理的营养膳食。

综上所述,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成都市社区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上涨明显。应采取综合措施,运用健康促进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平台,加强超重与肥胖危险因素的干预,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Wu Y,Huxley R,Li M,etal.The growing burde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J].CVD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09,4(1):19-26.

[2]Lin JD,Zhang L,Xu ZZ,etal.Research on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rural-urban residents in Xuzhou[J].Public Health,2010,124(6):345-349.

[3]李晓燕,姜勇,胡楠,等.201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683-686.

[4]Herranz Barbero A,López de Mesa MR,Azcona San Julián C.Influence of overweight on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ts[J].An Pediatr (Barc),2015,82(3):131-138.

[5]Du S,Lu B,Zhai F,etal.A new stage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in China[J].Public Health Nutr,2002,5(1A):169-174.

[6]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7]何耀.我国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45-348.

[8]夏劲节,魏咏兰,王琼,等.成都市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05-109.

[9]王欢,蔡睿,刘新华,等.上海、东京成年人超重、肥胖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129-132.

[10] 包磊,徐翠林,汪华.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2):1599-1602.

[11] 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6-20.

[12] 周刚,李建彬,范雷,等.河南省15~24岁青年人群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2):88-91.

[13] Pérez-Cueto FJ,Verbeke W,de Barcellos MD,etal.Food-related life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to obesity in five European countries[J].Appetite,2010,54(1):156-162.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mmunity Adult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Chengdu in 2010 and 2014

LuoHuiqiang,CaoPeiya,WuKan,QianJiahui,RenXiaohui△.

DepartmentofHealthRelated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WestChinaSchoolofPublicHealth,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mmunity adult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Chengdu. MethodsThe multi-stag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the residence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the data in the two cross sectional surveys on 3 communities in 2010 and 2014 respectively. ResultsComparing the data of 2014 with that of 2010,the rate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from 27.9% to 31.2%,with a rise of 11.8%.The rate of obesity increased from 6.9% to 7.7%,with a rise of 11.6%. With the age standardized,the rate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from 28.9% to 30.4% and that of obesity increased from 7.2% to 7.5%.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males were higher than in females. The group between 45 and 55 was the highest among overweight groups. The group between 18 and 25 was the highest among obesity groups and the rate of this group increases faster in terms of bo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rate of bo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s much higher among divorced people and people with poor education, or with few physical exercises, or with much food with very strong flavor, or long-time sitting. ConclusionThe rate of adult obesity and overweight in Chengdu communities w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such as taking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pplying health promo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he precausionary measures, focusing on key groups, promoting changes of unhealthy lifestyle,strengthen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self-health awareness.

【Key words】Obesity; Overweight; Epidemic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doi:10.3969/j.issn.1674-2257.2016.02.011

通信作者:△任晓晖,E-mail:renxiaohui03@163.com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志码】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160406.1059.004.html

·论著·

猜你喜欢
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超重肥胖干预研究进展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脂肪分解和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超重和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