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16-06-24 04:39成玉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点拨沟通

成玉丽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生为本”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为最热的话题。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需要较高的“点拨”艺术。点拨什么、何时点拨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结合教学实践,从点在新知关键处、点在学生疑惑处、点在新旧联系处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点拨 释疑 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1

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说“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学生以启发;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用生动、明确的语言或规范的动作告诉学生,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何引领学生进一步把探究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点拨”艺术。点拨什么、何时点拨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点在新知关键处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掌握得牢。

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借用“63÷3”这一素材,让学生摆小棒后结合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计算方法。学生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算法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对于①和②这两种口算方法,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在③和④这两种算法的选择上,学生出现了分歧:

师:③和④都是竖式写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生1:他们的结果都对,我觉得③简单,④复杂。

师:有不同意见吗?(学生一片沉默,或许是他们都认为简单的好,抑或是因为刚才发言的是班上的尖子生)

师:④复杂在什么地方?

生2:④需要一步步地写,麻烦。

师:那有没有必要一步步地写?请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想想。

生3:④这种方法清楚,因为每一次分的过程都表示出来了!

(当学生对④这种方法达成共识后,教师又重点讲解了竖式的算法,和学生一起明确算理。)

……

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算法。我借用分小棒这一直观工具,将分的过程与竖式紧密联系起来,让竖式的每一步都能找到支撑点,在新知关键处、学生思维受阻处适时点拨,学生就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点在学生疑惑之处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三年级“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解决问题”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创造表示的方法,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画线段图的优点,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师:请看这两位同学的方法。胡彦斌同学用点代表人,整理信息变得简单了。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1:没有标明一年级有多少人。

师:对呀,一年级有多少人可是个关键量,这是标准,不能少。那我们看左婉彤的方法,用圆圈代表人数,一、二年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得很清晰,可有一点缺憾,是什么呢?

生2(经过短暂思考后):没有标注问题!

师:看了他们的作品,你是不是受到了启发?有没有更直观、简单的表示方法呢?先小组讨论,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学生马上投入到积极的小组讨论中,不一会就形成了基于小组交流基础上的个人作品。)

最后引导学生对几幅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大家达成共识:画线段图呈现信息最简单。那么如何用线段图准确、清晰地呈现信息和问题呢?这样就自然进入教师教学画线段图环节。学生经过了前面的探索,非常想学习线段图的画法,此时教师再教学,学生会学得格外认真,教学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点在知识沟通联系处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课顺利地展开。

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由于学生已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础,所以教师可布置学生先进行自学。本以为这部分内容会很简单,其实不然。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笔算方法还是有疑问的,而这些疑问正是学习竖式的重点。所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非常有必要,只有学生学会自觉进行知识的迁移,才能称之为会学。

以“246÷2”为例,小组上台讲完竖式算法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2-2下面为什么不写0?

小组:因为这道题还没算完,还要算十位和个位,写上这个0不是很多余吗?

小组(补充):再说0不能在最高位上,写上这个0就变成“04”这个数了,没有这个数。

生2:为什么不把十位的4和个位的6一起落下来,用46除以2?

小组:因为十位没除完,个位不能着急落下来除。

生2(不依不饶):用46÷2也能得出23啊?

小组:因为我们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老师说要一位一位地去除,先除完十位,再除个位。

师(点拨):说得好!为了清楚呈现计算的过程,我们需要像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那样,一位一位地计算。

生3:为什么把1写在百位上?

小组:因为百位上的2除以2得到1个百,所以把1写在百位上。

师(点拨):这正是我们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总结的计算方法——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对竖式的算法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沟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要使学生能在这动态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禁想起了孔老夫子千年前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揣摩,不断总结,熟练运用。只有让学生经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教师适时的点拨,才能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体系,这才是对学生成长发展最有益的事!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点拨沟通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教师如何把握“点拨”的时机和方法
如何高效地评讲数学试卷之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