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别样的教学资源

2016-06-24 04:39谢昌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故事教学资源利用

谢昌芳

[摘 要]受到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数学这一科目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严肃、枯燥,而故事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恰当地使用故事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故事 教学资源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4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是当前数学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故事”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桥梁。

一、课前故事,引人入胜

课前故事主要是将本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用故事的方式引导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引入小故事。

师:以前我给你们讲过小狐狸分鸡蛋的故事(无余数除法),今天小狐狸又要分新东西了。这一天,小狐狸去领东西,他领回了16斤的大米,长颈鹿爷爷让他除了给自己留下一些大米,还要把大米分给小猪、小鸡、小鸭、小松鼠。可是,当小狐狸把朋友们都叫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问题呢?

生1:这大米的数量不对啊!

师:哪里不对呢?

生2:16斤大米没有办法分给5个人。

师:对,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一起帮小狐狸看看该怎么分。

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分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导入故事的长短;其次,在故事内容的设计上,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够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又能够引导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另外故事内容尽量简洁,不要过于繁琐,否则会消耗学生过多的精力。

二、课中故事,深入有趣

课中故事,是在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之后进行的,是为了强化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均数计算方式,但还只是在感性上理解“平均数”这个概念。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只老鹰开公司的故事。

师: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那我给你们讲个跟平均数有关的小故事吧!老鹰在森林里开了一个伐木公司,公司的生意非常好,但是公司的员工每天要工作很长的时间,工资却非常少,于是大家要老鹰涨工资,不然就不干了。老鹰想:给你们涨工资还不如再招一批。于是他就贴了很多的招工广告:“本公司每月人均收入2000块,名额有限,欲报名者从速。”小熊觉得2000块很不错,于是就来应聘,并很快签了合同。小熊辛苦工作了1个月,终于到了领工资的时候,但领到手的工资却不是2000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因为是平均工资!

师:没错!这时候老鹰拿出来一个工资单:

师:员工的实际工资这一栏却被老鹰挡住了,你们说小熊到底能领到多少钱呢?

生2:(16×2000-10000-4500×2)÷13=1000 。太可怜了,小熊只能领到1000块钱。

师:没错,小熊只能领到1000块钱,这就是老鹰头用了平均数的概念,骗了小熊,所以我们在平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对不对?

这个故事将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带了出来,揭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情节的选择和难度的把控:故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贴合,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深入和难度,保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计算出来,通过在计算中反复使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课后故事,回味拓展

课后故事可以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发散性的故事。

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问题。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临下课前给你们讲个唐僧的徒弟们摘苹果的故事,你们帮唐僧算算他的徒弟们到底摘了几个苹果。有一天唐僧让悟空、八戒和沙僧三人去摘点苹果吃,不一会儿这徒弟三人就回来了,唐僧问:“你们一共摘了多少苹果?”悟空说:“我们摘的苹果3个3个地数,最后还剩1个。”八戒说:“我们摘的苹果4个4个地数,最后也剩1个。”沙僧说:“我们摘的苹果5个5个地数,还是剩1个,师父,你说我们到底摘了多少桃子?”

在课后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挑选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题目,但也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故事是一种别样的教学资源,但是故事也是一个不好把握的资源,教师在使用中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本,以故事为辅,切莫反客为主。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故事教学资源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