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智美课程”的实施

2016-06-29 01:17张胜福
现代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构学校课程

■张胜福

农村中学“智美课程”的实施

■张胜福

垦利县黄河口中学坐落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学校现有学生900余人,教职员工84人,是一所典型的乡镇中学。回眸过往,由于种种原因,这所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管理粗放封闭,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业务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骨干教师不稳定,教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然而,随着学校新领导班子数年的勤苦劳作、创新作为,如今这所学校展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深知,学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始终瞄准“激发学生潜能,提振学生自信”这一办学愿景,聚焦以“三类课程统整”为重点的课程校本化建设,认真梳理、完善、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搭建“益智固本、育美厚生”的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农村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智美课程”,促进学生快乐地学习、和谐地成长。

一、农村中学建构“智美课程”的认识基点及价值取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办学目标、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我校以创建“智美教育”为办学构想,以建设“智美课程”为核心目标,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智美教育”的内涵

我们把“益智固本,育美厚生”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旨,把打造“智美教育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总抓手,由此建构的智美课程体系就成为培养智美师生、培育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点。可以说,“益智固本,育美厚生”的含义广而丰,且上下两句“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涵蕴了我校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切理解与切实行动。

所谓“益智”,就是不断地增加知识和感悟智慧,使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产生。所谓“固本”,就是巩固人的根本、张扬人的生命力。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提升人的德能素养,因此我们积极推进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建设基于“人本”“生本”的智美课堂,加强基于“师本”的智美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实基于“校本”的智美课程研究与实践。

所谓“厚生”,“厚”者,是厚待、尊重、关爱之意;“生”,是指学生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也即一切生命体;“厚生”即关爱学生、尊重生命,着力培育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生命快乐幸福。所谓“育美”,即培育心灵美、德行美、行为美,引领学生追求内在的智慧之美、外在的自然之美、内外统一的生命之美。就学校教育工作而言,要以美育为抓手,并融入到德、智、体、劳等各项工作之中,通过‘熏陶、渗透、结合、展示’等方法与手段,开发学生右脑,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大美”的全人,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也即达到“厚生”的目的。

“益智固本,育美厚生”,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挖掘、凸显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智”(才智、心智、智能、智慧)与“美”(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因素,通过课程雕塑学生的“智”与“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智美”立于一切教育活动中。此其一。其二,在建构与实施智美课程中,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具有智慧和美感旨趣的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努力提升“以美启智、以智育美,以美导善、以善养美,以美健体、以体扬美”的教育功用,在强化与优化教育正向功能的基础上达致教育目的。

(二)建构“智美课程”的价值取向

1.引领学生成为德美智高的人

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作为课程享有者的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感体验,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智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要使校本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2.促进教师成为智美的专业教育人

借助智美课程的开发实施,力促教师师德“美”、师能“智”,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一是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须具备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成效,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有较高的成效;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价值。二是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智美课程建构过程中,不仅能形成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行动研究意识,而且能真正提高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三是促进专业精神与专业境界的提升。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专业个人主义。教师的课堂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单打独斗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智美课程建构是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来确立特色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的内容、决定课程的实施方案。因此在智美课程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校长、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通力合作。这既是智美课程开发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教师协作精神和共享品格的有效途径。

3.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

我校原来习惯性地、按部就班地学习全国统一规定的课程,因为课程资源的单一,学习者也就没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专家开发的课程与学校、与学生比较隔膜,导致课程编制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互不认同,而教学实践又迫切需要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的校本课程。为此,我校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进行学校一级的智美课程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既可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补充与拓展,又进一步完善充实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4.促进学校特色的培育和发展

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学校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而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构建校本课程是培育和发展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我校智美课程的开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到了“益智固本,育美厚生”的办学理念,从而将我校的智美课程开发不仅定位为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也是为了培育学校特色,更是为了培养智美师生。

二、农村中学“智美课程”体系的实践

我校坚持实用主义哲学的课程观,信奉杜威的“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这一观点。因此,在建构智美课程体系时首先考量两个条件:一是对我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二是对有助于学生未来成长的核心素养进行判断,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的智美课程框架。

科学的课程结构既要有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又要有选修课程、综合课程;既要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缺其一都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建构的智美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型和拓展型两大类。基础型智美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型智美课程主要是指校本特色课程,该课程分益智类和育美类两大板块,共20余门子课程。

(一)让基础型“智美课程”嵌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中

我校基于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赋予的职责,以“智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知识、社会、自然”作为建构与优化基础型智美课程的聚焦点,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建设支柱,以对学科课程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智美课程自助创建为基本路径,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课程设计目标,对国家级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生态化、活动化、生活化和生命化的改造与创建,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向促进“智美”发展的现实天地。比如,由语文学科拓展而来的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在晨读、午诵中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由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拓展而来的探究课上,引领学生在查阅资料、动手实践或反复实验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实施基础型智美课程呢?我们认为,必须从学生的视域建构基于生本的高效的“智美课堂”。

1.重新梳理、改造学科知识体系

我校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指导纲要、地方课程指南,并对学科课程目标进行分类整合,使原来重叠的目标得以精简,分散的目标相互融合,杂乱的目标变得清晰,既保证了原有课程目标的不缺失,又使原来各自表述的目标实现了有机统一,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课程目标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打破教材顺序,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科课程目标构建最简单、最直观、最实用的学段、学期、每节课知识体系,依照知识体系开展教学活动。

2.在“智美课堂”建设中彰显“学”的魅力

其一,建构“学”的智美课堂,一定是学生愿学、想学、乐学、会学的激情课堂,而不应仅是单纯追求接受知识的呆板课堂。在课堂结构设计上,我们倡导弱化以学科为线索的课堂结构,强化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课堂结构。在课堂时间上,倡导教师少讲、精讲甚或不讲,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积极思考。在方式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尽可能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促动教学方式的改变,强化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学、善学;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而与他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和与自己对话(体现精神成长)。在课堂形态上引导学生在勤学勤思中实现智美体验,如语文课要体现自主阅读、培育语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如数学课),以此培养思维能力。

当然,并非是教师不讲或讲得越少就越好,关键是看教师的讲是不是转化为学生的学或是帮助学生学;合作与探究也要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和熟练的能力。

其二,“智美课堂”操作的基本环节是“学-展-评-练”,其实践表征是抓住学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心理特点。于是,“自学-对话-评价-拓展”就成为“智美课堂”的实施主线。在自学阶段,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由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案,商定活动主题;对话阶段,践行“教学即倾听,学习即告诉”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评价阶段,通过学生课堂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看到成绩与不足,找到成败的原因,以此通过评价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扬长避短,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拓展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在活动中的适时指导,使学生综合利用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增强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总之,“学-展-评-练”是“智美课堂”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为知识的尝试者、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教师则通过提供信息、点拨启发、讲解释疑、查缺补漏,主动与学生合作,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学会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让拓展型“智美课程”建构在学校课程的坐标上

拓展型智美课程又分为益智课程和育美课程两大版块、20余门特色课程。其中益智类课程包括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国际跳棋、生活中的数理化、电脑小制作等;育美类包括阳光体育、心理咨询、习惯养成、太极拳、民族歌舞、街舞、二胡、古筝、书法、民间锣鼓、硬笔书法、剪纸、电影文学欣赏、国学诗词、经典诵读、民俗文化、黄河口等。拓展型智美课程设置涉及艺术、健心、健体、活动、学科应用、综合几大领域,体现了“求知使我智慧”“才艺让我愉悦”“运动使我健康”“动手促我创造”“探究促我成长”等主题,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智慧学习、多元发展、自主成长的需求。

1.“益智课程”激活创新潜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智慧

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口》课程。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流经九个省区,跋山涉水,最终从我们垦利县黄河口镇流入大海,形成“河海交汇”奇观。这也就是我们黄河口镇名字的由来。黄河口镇辖区内,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2万亩,是中国不断生长土地的地方。芦苇荡、槐林、柳林以及国内罕见的天然柽柳林,构成了黄河口“野、奇、新、美”的独特景观,海鸥、野鸭等野生动物一年四季随处可见,各种野生动物统计达1524种,其中包括367种鸟类,有“鸟的乐园”之称。在这里能见到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类,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繁殖地、越冬地。这里还有美丽的海滨景观。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是赶海、观潮、赏月、观日出的理想境地。

开发《黄河口》课程,是开发“益智课程”的重要内容。《黄河口》课程主要从黄河文化、黄河口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学生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2.“育美课程”提振学习信心,激励学生享受学习

首先,开发实施《习惯养成》课程。我校建构实施了《养成教育》课程的“4+1+1-1”方略,“4”指的是“诵读、跳绳、写字和满分试卷”四个习惯,其中把《跳绳》作为激发学生发展的核心习惯。第一个“1”指的是每一个班级都要彰显一种“特色习惯”,以此打造班级亮点;第二个“1”指的是在个人层面上也要有一个能够支撑人生发展的“特色习惯”。需要指出的是,我校在做好课程“加法”的同时,也不忘做“减法”工作,最后的“减1”,就是督促学生把改掉一个坏习惯作为日常的必修课,在学习与历练中争做行为美的中学生。

“人格比技术更重要。”经过几年的探索,《习惯养成》课程为我校课程改革与学生心智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来自校内外、省内外的各种活动都受到一致好评。中国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林格教授,对我校《养成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被授予“全国养成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其次,开发实施《跳绳》课程。我们注重以活动架构课程,以课程引领学习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10月,在东营市第10届运动会上,当身着黄蓝白三色校服的400名学生集体进入开幕式场地时,他们健康、阳光、清爽的形象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这400名学生全部来自我校。殊不知,跳绳仅仅是我校《阳光体育》课程的一项必修项目。几年来,为加强阳光大课间的科学管理,学校建立了“校长—主任—班主任—技术攻关团队”为主体的管理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层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上至下“人人都在抓、人人都在管”的局面。如今,《跳绳》所演绎的阳光体育成了我校大课间的一道绚丽风景。2014年,学校应邀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省跳绳比赛,取得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山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我校在全国阳光大课间群体跳绳活动评比中一举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跳绳示范学校”称号。

参考文献:

[1] 陈野.立足学生发展 铸就本真品牌——基于本真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J].新课程(教育技术),2010,(3).

[2] 何铁勇,俞培锋.“益智养德·尚美怡情”围棋文化理念的培育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89).

[3]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成就每一个儿童——乐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5,(5).

(作者单位: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中学,山东东营257500)

猜你喜欢
建构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学校推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