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29 01:17林乐波
现代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质淄博信息化

■林乐波

区域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林乐波

10多年前,山东省刚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候,淄博市的课堂教学依然处于“学的累,教的苦,考的低”状态之中。在视导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思想交锋,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课堂占有很大比例。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进而达成优质教学?淄博市教研室以深入推进“学案导学”的全面优化和“新合作学习”的深度改革为突破点,积极引导一线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的创新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道”

《道德经》语:“道可道,非常道。”“道”乃规律,只有掌握规律,做事情才能简便,才能成功。“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道”在哪里?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给我们很多思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课堂之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达成显性与隐性教学效果的统一?如何找准教学中的穴位,实施有针对性的突破?如何科学优化学生学科思维与创新思维?如何科学借力信息化手段,实施线上线下学习的高效整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也是我市构建“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绕不过去的坎。

为了寻求到这课堂教学创新之“道”,科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实现“高质低负”,我市曾一度掀起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活动高潮。省外学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省内学杜郎口中学“学生当小先生”经验;北面到衡水中学取经,南面效法如东中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与经验。但总感觉,这些纷繁的外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与做法还缺少一种具有前瞻视野、契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吻合教育教学规律、顺应课程改革趋势的理论实践大建构,作为进一步推动课堂创新发展的大依据。

为此,我市教研部门在吸纳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立足本地课堂教学实际,努力探求、总结、提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以不同起点、不同方式、不同速度共同成长,可以有效遏制学生两极分化的“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模式,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引领活动。

“道不远人。”我市的“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道,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原则,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力争教会每一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由“教得活”到“学得活”,“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以学论考”,更多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得好的同时不至于负担过重。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习负担少,兴趣浓,学习质量高,综合素养提升快。“低负”解放了学生,使他们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在研究“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术”的基础上,我市逐渐深化了对“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道”的认识,逐步引导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树立起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儿童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的教师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的教学观、“鼓励为而不争”的评价观、“技术驱动课堂变革”的手段观、“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的德育观。其实,只要真正认识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成长为本的基本理念,把学生看作教育的最大资源,把发展学生作为教师最高的教育艺术去追求,许多教育教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011年,《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出台,其中特别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到2020年,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品牌。

随着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影响的不断扩大,前来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仅2012年以来,新疆、山西、河北、安徽、广西、甘肃等10省、区先后来我市学习考察“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建设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河北邯郸市由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60多人组成的高层次教育考察团,分两批次到淄博蹲点一周考察学习;山东滕州市25人考察团、山西长治四中45人考察团也纷纷到我市参观考察,都对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术”

《道德经》语:“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矣。”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桨;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桨则无动力。

在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道引领下,“术亦多变矣”。具体讲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快国家课程校本化进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为构建“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奠定根基;二是加强学案导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科学提升教师驾驭“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术”。正是在这两“术”的驱动下,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驶上了“快车道”。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为“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奠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为“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垫实了根基。第斯多惠说过:“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又总是依据学情、教情和校情等科学增添学科内容,以达成深度教学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教师。”其实,这里所说的“精简教材”、“增添学科内容”等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通俗说法。

自实施课改以来,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各级各类学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积极探索课程的“压缩”与“丰富”,采取整合策略,通过各种手段打破既有壁垒,跨越暂时界限,充分利用资源,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目前,我市国家课程校本化形成了“调、合、减、增”等推进策略。具体来说,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次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二是将教材中相近或联系特别密切的内容合并,精简知识结构,从而减少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三是将不符合要求的内容进行删减;四是将所用版本教材中弱化或没有的内容进行增补与细化,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文本与图示“择优录用”。

以我市高中段生物为例,人教版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属于两个模块。当学生学习减数分裂时,已经遗忘“有丝分裂”的大部分内容。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和方法为学习“减数分裂”服务,也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进行比较、理解。我市把必修二模块的《减数分裂》调整至必修一《有丝分裂》之后,二者一起学习,提高了效率。同理,还把必修二中的《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两大内容调整顺序。在整合教材中,学生先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并使之为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服务。

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例如,淄博四中以“三个统整”为抓手,着力强化对课程目标、课程教材、教学设计等的统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推进课程目标校本化方面,淄博四中以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研制为载体,以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考纲、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确定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有效统整。例如,岳麓版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三维目标中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是“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这一要求看似全面,实则较为笼统,因为它没有细化知识,使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历史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将这一目标修改为:“知道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从权力中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地位等四个方面比较两国政体的异同,总结两国政体的特点。”这样一来,就细化了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我市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探索和有效实施,有力促进了“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的构建,也为师生成长搭建了多元的发展平台,助推了学校的发展。比如,淄博四中连续十多年被市教育局表彰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省级文明单位”。2014年以来,该校先后被授予“淄博市中学共青团规范化建设示范校”“全市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山东省校本研究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等荣誉称号。

推进学案导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长久以来,我市的学案导学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功不可没,形成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与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我市以推进学案导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加快了“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步伐。

课题带动。以科研为引领,实施课题带动,是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的特色之一。2014年11月,市教研室在淄博四中召开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全面优化学案导学的研究与实验”开题会议。针对我市课堂中存在的“学案导学的设计问题罗列化、学案导学的内容习题化、学案导学的思维训练浮泛化、学案导学趋于教材替代化、学案导学操作使用时机错位、学案导学的运用模式化僵化、学案导学信息化融合度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全面优化”的解决策略、“七让”的原则和“四精四必”的要求(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特别是“七让”的原则极大彰显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深度融合。一是在信息化进程中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建设工程,指导教师全面夯实信息化课堂根基。比如,在指导高中语文信息化课堂构建过程中,市教研室要求语文教师要围绕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落实来提升信息化运用能力,确保语文信息化课堂的学科属性与“语文味”。二是借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市教研室多次召开优课录制方面的部署会、培训会、研讨会和交流会,紧紧围绕着“技术让课堂更有效”这一核心目标,引导学校、教师把优课的录制与信息化高效课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和信息化集体备考方式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和教学手段优化有机结合起来,和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了优课录制的高质量。在基层学校评比推报基础上,2015年,市教研室评出了1929节市级优课,有78节优课获得国家层面奖励。

活动展示。2014年3月,在全市普通高中信息化高效课堂观摩暨专家报告会上,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历史特级教师、原河南新蔡一高校长、魏书生式的教育专家柏成刚评课并作题为“化解教育千千结”的有关信息化高效课堂的报告。这标志着我市信息化课堂构建又迈入了一个新境界——借力高端引领,达成本土特色,助力高效课堂。

2015年10月,开展了全市信息化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了18所初中和18所小学面向全市展示信息化课堂教学成果,共有302名优秀教师进行了个人课堂展示。其中,桓台县实验学校“自带设备,动手实验,先做后学”的教学方式在山东省“快乐的启蒙化学”教学成果展示会上得到张志勇的高度评价。

随着各种形式教学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化课堂微机能力培训的开展,我市教师“高质低负”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得到长足发展,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学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课堂改革永不停步,改到深处是制度的变革与优化。在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创新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淄博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评价标准》。其中最显著的标准就是三条:一是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要求80%以上的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二是加大学生良好品质养成,要求95%以上的学生具有展示、倾听、思考、质疑、探究、交流、合作、分享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三是要求90%的课堂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微课程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高。另外,我们还形成了《淄博市普通高中“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三课型五环节”操作要点》,从通法层面引导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复习课的基本模式: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讲评课的基本模式:错题统计、找准错因—自主纠正、反思内化—合作交流、问题汇报—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变式训练、二次达标。其他课型可在三种课型基础上灵活加以改造。

三、“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效”

以道御术者为“得其道”,行事以道行之者为“守其道”,诚如是,则可谓“精于术而明道者也”,万事可成。

“过去,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只是一种方法、手段的结合,一种方法、手段的改变;而当今,慕课风暴、翻转课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创客学习、PAD教学、电子书包学习等则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加快我市信息化课堂构建,提效增质,创生课程教学高品位,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求。”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世军如是说。

在“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进程中,淄博一中的智慧课堂、淄博五中的IPAD教学、沂源二中的以液晶显示屏为载体的教学、淄博十中的微课课堂构建等,顺应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教学面上掀起了网络教学创新的浪潮。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以淄博一中为例,该校信息化智慧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5月22日,淄博一中校长高雪长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2015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上作了“来自‘信息化智慧课堂’的一线报告”主题演讲。该校“信息化智慧课堂”的理念和混合式学习探索,引起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和持续关注。

2015年3月10日,该校魏治国老师执教一节化学实验市级公开课。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通过“屏幕广播”推送题目,引入本节实验课题。在实验操作环节,师生在前台边做演示实验边“拍照留影”,借助平板的拍照上传功能,再把“留影”传送到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有的学生没看清楚或没看明白,通过平板发送诉求,老师再通过“回放”的方式进行“点穴”式讲解……

这一“实验+平板”的化学实验课模式,让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直呼“神奇”。魏老师说:“化学实验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学生参与难度大。同时,呈现的现象往往是瞬间的,稍纵即逝。借助平板,既摆脱了分组实验的繁杂,又克服了演示实验部分学生看不到、看不清的尴尬。现在,学生上课比以前活跃多了。”

正是在市教研室指导与引领下,该校才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操作流程与基本要求:依托相关云平台,利用无线学习终端进行资源下载、课堂互动、作业练习、学情反馈等,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课前,教师上传教学课件、学案及微课视频到导学本,供学生选择下载学习。课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发挥屏幕广播、涂鸦拍照上传、即时统计的便捷优势,以前置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流程得以翻转,电子化思维导图让知识多维关联。课后,教师推送个性化作业,组织在线测试,实施矫正教学。

在这些学校引领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带来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变化。在理念层面,进一步确立德育为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途径,正确处理了学习与思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广大教师确立了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人才质量观等;学习方式方面,进一步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足文章。在学科教学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学科思想建设,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从学科研究角度、从人才培养的方面、从学科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结合方面来看待学科教学,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与愉悦感。在高效课堂构建方面,进一步优化本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各个学校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在生本教育理念、学案导学思想、合作探究理念指导下,加快幸福、绿色、和谐、实效课堂的构建与完善。

二是“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提升了学校层面课堂教学创新领导力。市教研室以信息化课堂构建为抓手,着力强化了一线学校教研组的功能及其目标定位、高品位教研组、优秀教研组、示范教研组的建设力度,提升了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一些起点比较高、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一步提炼了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强化了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提高了社会声誉。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已跻身于课堂教学创新先进学校的行列。

比如,淄博实验中学在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师专业分层管理措施,通过培养1%的标杆教师、5%的专家型教师来达到刺激15%的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培养30%的骨干教师来刺激65%的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确定10%的待提高教师来刺激25%的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该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又如,从2010年起,淄博一中以“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为抓手,从建立名师培养工程基金(投资100万元)、组织高级研修活动、实施名师个性化培养计划、建立教学改革项目引领机制、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等六个方面完善名师培养措施,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三是“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进一步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围绕着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市教研室积极开展了“校情调研”“课堂诊断”“同课异构”“名师送课”“高学历教师沙龙”“小课题研究指导”等活动,成效显著。近三年来,通过牵线搭桥,市教研室先后组织24批次学校、450多名教师到上海和江浙地区的名校学习考察;请来自名校的50多位名师到淄博上示范课。上海等先进地区专家“坐诊”淄博,持续跟进;淄博教师“问计”于上海等先进地区专家,及时嫁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效地运用了教育专家丰厚的理论与经验智慧,还充分激发了一线教师鲜活的创造力。思想之火越燃越旺盛,智慧之剑越磨越锋利。

四是“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优化了教育教学观念,科学提升了一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通过‘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我的学生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是高青一中孙延青老师的感受。

又如,淄博七中以“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微技能”提升活动,多次召开教学微技能提升活动调度会,举办教学微技能论坛,加强各年级、各班级的纵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通过听课、评课、赛课等方式,引领教师教学微技能的提升,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打造了不少名师品牌,初步实现了让教师更卓越的目标。近三年来,淄博十一中教师于华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化学优质课评选,荣获全国一等奖。桓台一中16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淄博一中先后有192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其中,翟小铭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时乐红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

五是“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让越来越多学生走向优秀与卓越。淄博实验中学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成为全国名校优秀生源基地。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淄博一中高2009级21班学生袁野以100分的总成绩获全国一等奖。在2012年全国中小学生天文奥赛决赛中,淄博一中高2010级学生李镇业夺得全国金奖并入选国家队(IOAA),出征巴西参加第六届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奥林匹克团体金奖和个人银奖。

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之“思”

在推进“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及对教学目标的不恰当定位,带来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缺失与含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游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贴标签”现象。如何克服教学目标虚化现象,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在师生关系上面,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在教学方式方面,对话变成了问答,有活动、无体验,合作有形式、无实质,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探究有形无实,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机”灌代替了“人”灌。

另外,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课外补充过多,教材文本受到冷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教学情境,牵强附会,将之变成一种装饰。

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将不断优化“高质低负”信息化课堂构建,为教育发展“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淄博市教研室,山东淄博255000)

◎区域教育改革论坛◎

猜你喜欢
高质淄博信息化
小我融入大我 跑出高质发展加速度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推进项目高质发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你孕晚期拥有高质睡眠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