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2016-06-30 08:48汪妩妩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本字

汪妩妩

摘 要:由于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环县方言中一些常用词的本字现在已不能正确的书写,出现字形相混的情况,并且出现字与义不对等的情况,或者本字仍在使用,但是其意义却与原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参照文献用例、词义演变和方言事实,考证了环县方言4则常用词,以此来探寻环县方言词语的本字以及本义,加深对环县方言词汇史的认识。

关键词:环县方言;本字;训诂层次

语言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词的字形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一些词和记录它的汉字失去联系,使运用该方言的人对某个或某些方言词语的字形产生困惑,即不知道某个词语的本字如何。为了深入研究环县方言就不可避免地要考求本字,通过词义、历史文献用例与鲜活的方言事实相互论证,追溯其最初书写形式,以及最初意义。以此不但可以把握环县方言的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探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环县方言的关系,以及环县方言本字词义的发展轨迹。本文仅仅是对阴鸷、嗾、夜来、先后这几个常用词从文献用例、方言事实和词义演变三个方面做了简单分析。

阴鸷

谭治琪《环县方言初探》词汇部分有一词语“阴治”,并将“阴治”释为“暗害”。查找了多部字典并未发现记载有“阴治”这样的词语,只有“阴骘”与“阴鸷”这两个词语。那么到底哪个词语表示的意义才是环县方言中“阴狠凶险”的意思呢?“阴骘”从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共有三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默默地使安定。《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孔传:“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第二个义项是:犹阴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吾辛苦积得小阴骘,当有一孙登第。”第三个义项是:冥冥之中。唐皎然《同薛员外谊喜雨诗兼上杨使君》:“乃知阴骘数,制在造化情。”《现代汉语词典》对“阴骘”的解释是:“〈书〉①动暗中使安定:阴骘民。②名阴德:积阴骘。”从以上文献用例及词义解释上可以看出“阴骘”与“阴险凶狠”没有关系。而事实上,环县方言也已没有“阴骘”这一词语,但保留了“阴骘”中“阴德”这一个义项,并且与现代汉语“阴德”的用法完全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对“阴鸷”的解释是:“〈书〉形阴险凶狠。”《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严延年为治阴鸷酷烈。”这是有关“阴鸷”这一词条独立使用的最早记载。《明史·许誉卿传》:“吏部尚书王永光素附珰,仇东林,尤阴鸷。”鲁迅《彷徨·长明灯》:“‘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以上关于“阴鸷”的三条文献记载,皆为“阴险凶狠”的意思。环县方言中关于“阴鸷”的例句是这样的:

(1)他老是背地里阴鸷人。

(2)有什么说什么,干嘛背地里阴鸷?

(3)背地里阴鸷人,损阴德。

从环县方言的实际用例可以看出,“阴鸷”表示一个人阴险凶狠,背地里偷偷地做坏事,不光明磊落。

《说文解字》对“鸷”的解释是:“击杀鸟也。从鸟执声。”《后汉·杜诗传》:“汤武善御众,故无忿鸷之师。注鸷,击也。又凡鸟之勇,兽之猛者,皆曰鸷。”可见“鸷”最开始与鸟类凶猛,人类捕捉起来费力气,需要与这种鸟搏击相关,而后引申到了凶猛阴险上,且与“阴”相组合,构成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可见,环县方言表示“阴狠凶险”的词语应当是“阴鸷”这个词语。而谭治琪将环县方言里的“阴鸷”误写作“阴治”是错误的,缺乏实证,且违反了语言经济性原则,即语言中的一个词一旦有了它的指定意义,不会再另造新词。错误的原因是:“阴”与“治”结合构成偏正结构,将“阴”理解为现代汉语常用义“阴险;不光明”,“治”理解为“整治”之义,另造词语“阴治”,导致错误。

环县方言中有一个唤狗的拟声词,一直以来认为没有这样的词,只是拟声发出的唤狗声音,属于方言中有音无字的情况。事实上,这个词一直存在,就是“嗾”字。《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提弥明)搏而杀之。”段注:“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使犬曰哨。郭音骚。哨与嗾一声之转。公羊疏云。今呼犬谓之属。”段玉裁的注释和杨雄的《方言》有力的说明了“嗾”就是环县方言中唤狗的声音,且环县的位置恰好属于“秦晋之西鄙自冀陇而西”。

与此同时,“嗾”由“唤狗”之义还引申出了“使唤” 的意义,不仅可以唤狗,还可以唤人。如: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父怒叱之曰:‘忤逆子,不速去,斧锧立加矣。嗾左右拽之出。”由于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双音节化,所以“嗾”在书面语中不再单说,变成了合成词“嗾使”。沈从文《边城》:“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拋去,嗾使身边黄狗从严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这也从旁系方言中证实了“嗾”就是环县方言中唤狗的本字 。

已经有了“嗾”表示“教唆、撺掇”之义,为什么还会出现同样的“唆、唆使”。我认为“嗾”由唤狗之义发展到“嗾使、撺嗾、使嗾”是在近代汉语阶段,之前“嗾”在口语和方言中被用来唤狗,而汉语口语和书面语长期分离,导致书面语中又出现了“唆使、教唆”表示“怂恿”之义。后来“嗾”由唤狗之义引申为“嗾使”表示同样的“撺嗾、怂恿”之义,就与“唆、唆使”合流了。

夜来

通常我们所了解的“夜来”一词的意义是“入夜;夜间;昨夜”。如:唐杜甫《遣怀》:“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棲鸦。” 这是“入夜”的意思。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的“夜来”是“夜间”的意思。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二出:“卑人夜来俄得一梦。”这是“昨夜”的意思。但在环县方言中,“夜来”一词表示“昨天”。这在历史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如:宋贺铸《浣溪沙》:“笑撚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水浒传》第三四回:“总管夜来劳神费力了一日一夜,人也尚自当不得,那疋马如何不喂得他饱了去。”环县有些地方还把“昨天”称作“夜来个”。如:“夜来个雨真大。”《董西厢》卷四:“俺姐姐夜来个闻得琴中挑斗,审听了多时,独语独言搔首。”可见环县方言词汇与元曲曲词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的密切程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先后

“先后”最早的意义是“先世君王”。《汉书·吕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曰:‘先后其谓我何?”例句中“后”的意思应当是“君王或君王的嫡妻”。“先后”作为“妯娌”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史记·孝武本纪》:“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后先后宛若。”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司马贞索隐:“即今妯娌也。”唐韩愈《南山诗》:“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可见,“先后”作为“妯娌”的意思在文献中早有记载,只不过在书面语中只使用“妯娌”。

《现代汉语词典》对“妯娌”的解释是:“名词,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她们三个是妯娌。”可以看出“妯娌”是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称谓,而且是敬称。妯娌之间的关系,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她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有到来(嫁来)的先后顺序关系。一般她们之间多有隔阂,特别是以前大家庭几代同堂,妯娌之间的关系多是面和心不和,当面敬称嫂嫂、嫂子或弟媳、弟妹,背后却称先后。先后,婆婆在传统中国家庭中,这两个人物都是反面角色,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就是被焦母拆散的。可见妯娌之间并不愿用尊称,在家庭关系中多是交恶的状态,平常称呼时普遍以顺序相称,久而久之先后一词就广泛使用了。“先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这样的:“①名先和后。②副前后相继。”完全没有“先后”用为“妯娌”一义的痕迹。但是环县方言中却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并且现在还在使用。

结语

从环县方言中的一些常用词汇来看,环县方言中大量词汇与近代汉语密切相关,但同时环县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词汇。由于研究不足,很多环县方言的词汇已不能完全分析它的来历。环县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既吸收了周边方言的一些特点又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需要进一步跟周边各方言做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挖掘环县方言的有用资源。同时,本文对环县方言词汇的语音分析明显不足,且词语的细小差别也没有仔细辨别分析。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3.

[3]《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本字
论“六书”假借及其与通假的区别
重庆长寿方言本字考几则
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通假字
古汉语课假借字与通假字的教学
安徽銅陵方言本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