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2016-07-01 05:31李文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对策建议

李文琴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李文琴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社会分层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等是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基本理论。本文审视理论要求和现实情况.提出了应完善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政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培训氛围、推出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培训模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跟踪服务,反馈就业信息、发挥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优势等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职业培训;社会流动;对策建议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10

一、前言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有30%进城务工妇女。她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进入城市,必定会给城市的发展和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她们也应该通过各方支持和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生活境遇、提升自身生活质量,通过职业培训等方式实现理想的社会流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虽然许多学者都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予以了关注,同时也对其理论关联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和论证,但是,由于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基础不一且比较分散,因此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和疑惑。笔者认为,从内在规律上讲,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之间确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这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可以为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本文中的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是指农村户籍,在陕务工的省内及省外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从教育学角度而言,职业培训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在职劳动者和准备就业的人员进行的以期培养和提高其文化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活动。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使受训者获得或提高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一般包括一般文化知识、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知识、职业技能、一般的社会保障政策等。这种注重社会实践的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与灵活性。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具体而言,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二、分析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有一系列理论流派。比较著名的有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马克思.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帕森斯、戴维斯的分层功能论;米尔斯、达伦多夫的分层冲突论等。就中国目前的社会分层情况看,不同的研究者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它们分别是:陆学艺教授提出的十阶层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教授提出来的社会断裂理论。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提出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及四个利益集团理论:高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群体、低收入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底层群体。张宛丽研究员提出的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理论,包括: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中层、社会中下层、社会底层。她指出“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1]

(二)人口质量理论

人口质量的提升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明显诉求和发展趋势,而人口质量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也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人口质量理论告诉我们,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辩证关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母体环境都对人口质量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诸多的社会因素中,教育对人口质量的提升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成人的业余教育都对人口质量的提升和人口素质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都会使人自身的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个体层面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人们可以在当今教育制度的视域中获取标志自身教育水平的凭证,如各种文凭、证书等,通过社会已有的制度体系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实现比较理想的垂直社会流动,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从群体层面看,教育及职业培训等环节的实施可以从整体的人口角度提升国民素质,并使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终实现我国阶层结构的合理化,使得大多数人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三)人的社会化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这一观点为之后的人的社会化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着这一思路发展起来的中外人的社会化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化是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该理论体系强调,作为个体的人要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进行漫长而丰富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完成生存技能、性别角色、政治、道德等的社会化,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生命历程。除了家庭、朋辈群体、大众媒体单位等之外,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效果最为明显的社会化的工具。学校受社会的正式委托,负责年轻一代的社会化工作,半强制性地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获取相应的文凭和证书,获取相应的文化资本,做好进入社会的各种准备。该理论同时强调,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属于发展社会化范畴中的职业培训,也在促进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的基础上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个体的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才能拥有了解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人生追求、上升到社会的较高阶层,实现比较自由的社会流动。

除了中国现有的理论之外,国外已经成熟的相关理论在该领域也可为我们提供参考。如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详尽地阐释了职业获得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通过职业培训获取人力资本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重要意义。布迪厄也通过详尽的分析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定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价值。”[3]在他看来,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决定着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而文化资本又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最终影响着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也给我们揭示了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尽管该理论在后期的研究中受到了性别视角、族群视角、同期群比较分析视角、政治忠诚—教育视角、单位地位视角、网络关系视角的质疑和挑战,但该理论借鉴美国50、60年代的职业状况所分析和归纳的结论依然是一个可以考量教育与社会流动基本关系的理论视域。教育成层理论更是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发,即沿着教育—职业获得—社会流动的基本路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是人们获得理想职业的基础,而其中的具体方式之一—职业培训也相应地成为了人们获得理想职业并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职业培训与社会流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即职业培训可以从很多方面提升个体的技能和素质,最终使个体实现理想的向上社会流动。对整个农民工群体,尤其是进城务工妇女而言,全面而科学的职业培训是她们实现职业理想、个人价值、进入较高社会阶层的必经之路。为了摸清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在职业培训方面的真实状况,我们课题组于2014、2015两个年份,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了陕西省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等对进城务工妇女实施培训的基本情况。为了掌握更加准确的信息,我们还对近100个进城务工妇女进行了深入访谈,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三、陕西省在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职业培训方面,除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外,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职业培训的总体效果不明显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和汇总,我们发现,所调查的进城务工妇女,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进城务工妇女尚不到总数的40%,其他60%的被调查对象自进城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在参加过培训的人群中,有大约71.4%的人在培训结束后未获得任何相关职业证书,有7.3%的获得了结业证书,仅有2.3%和1.4%的人分别获得了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见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在职业培训方面还存在覆盖面窄,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二)职业培训的政策及信息宣传不到位

本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调查对象对培训政策不了解,参加过培训的那部分人大多还是通过熟人介绍才了解相关信息的。可见陕西省在培训政策的宣传、培训信息的传播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一状况导致那些具有普惠性质的农民工培训并没有惠及到真正有培训需求的进城务工妇女。众所周知,进城务工妇女社会关系网络主要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和能力,因此,培训政策、信息宣传的不到位,会阻碍进城务工妇女对政府等部门举办职业培训的目的、方式等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利于她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培训态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她们的培训参与率。[4]

(三)职业培训方式较为传统

调查发现,目前陕西省进城务工妇女接受培训的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现场指导为主,此种方式占到了培训形式的90%,因为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和传统,因此必然地就影响到了培训的参与率及培训效果。在今天的中国,女性仍然天然地被当作家庭的照料者,就进城务工妇女而言,他们不但白天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他时间还必须料理家务,这使得她们并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更没有太多体力、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时间去上专门的培训课程,效果定会不理想。[5]再加之一般的职业培训时间都会安排在周内的晚上或者周末,这就更使得平时工作较为辛苦的进城务工妇女精力跟不上,因此,很多人选择不参加培训,最终导致了职业培训流于形式,不能使受培训者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四)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

调查显示,在培训内容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都显示出大而空的特点,比较注重相关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维权等方面,虽然这一方面的知识是所有农民工所必须掌握的,但整体培训体系中如果缺少具体的技能方面,尤其是不能针对进城务工妇女这一群体的独特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体系的话,培训本身就会失去它最初的目标性,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女性虽然参加了培训,也不能很快与其所选择的职业挂钩,使得她们进城多年后仍旧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处于比较贫弱的社会地位。从个案访谈过程中所归纳的结果使我们获知,进城务工妇女更愿意学习一些实用职业技能,如制造业、餐饮业、家政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范和要求,以便她们尽快找到对应的工作岗位。

(五)培训缺乏效果评估

进城务工妇女的职业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光有培训而没有评估。因为就业后的培训效果评估是为了检验培训成果,改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应该包括对参加职业培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在工作岗位中得到应用、能否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等进行跟踪与研判,但是,我们在对陕西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相关政策了解之后,发现在顶层设计及实践层面都缺乏对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效果的跟踪服务,对于培训是否真正提高这一女性群体的就业竞争能力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这不仅不利于培训组织者发现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不利于整体培训质量的提升。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劳动力要素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此时,为适应社会的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需通过深化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从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如若进城务工妇女能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职业培训提升自我,便更易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提高收入水平,逐步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具体到陕西省而言,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尽快提出并实施有效的、能提升培训率、呈现培训效果的方案和措施,推动这一工作的发展。具体措施有:

(一)完善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我们查阅了国家及省级层面有关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宏观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规划(2014-20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08〕130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贯彻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4〕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等。这些文件的制定提出了国家进行职业教育的大的方针政策及指导思想,为我们今后将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大的教育工程做大做强,给予了政策指导和方向引领,同时也给各级各类机构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这两份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当中,都提到了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做法,这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的具体的战略部署和目标要求。进城务工妇女的职业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宽、具有独特性、且工作量极大的系统工程,仅靠颁布一些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而没有细致有效的实践措施,是难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因此,陕西省应该以以上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制度灵活、终身学习的基本原则,加强统筹规划,根据本省实际和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需求、制定针对进城务工妇女职业培训的系列及微观政策与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激励与法律保障,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针对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社会力量联合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政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培训氛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培训就业政策,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农民工培训政策、目的、招生信息及具体要求进行宣传,还可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或人口流动量较大的车展进行集中宣传,通过宣传,让进城务工妇女知晓参加职业培训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改变其弱势地位的重要机遇,引导她们自觉参加职业培训。在调动进城务工妇女积极性方面,应形成激励表彰机制,评选表彰并广泛宣传进城务工妇女标兵,以她们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成功经历鼓励和带动更多的进城务工妇女,励志的典型案例影响、带动其他的群体成员,营造培训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参与率。[6]

(三)推出基于移动设备的线上培训模式

对于进城务工妇女而言,其工作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干扰因素又多,很难抽出一整块的时间安静地去学习或参加培训,但是在一天中她们会有大量的等车、坐车、睡觉前、吃饭后等碎片化时间,如果将这些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进行学习,将会事半功倍。为此,针对进城务工妇女闲暇时间较少又难以统一的问题,可创新培训方式,推出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的线上培训模式,线上课程设计应尽可能地短小精悍,这样可以让进城务工妇女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如有空余时间,可进入培训班进行线下学习,最终能达到线上线下共同学习,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培训效果[7]。

(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机制

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与就业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培训能够促进就业,而良好的就业又促使更多的进城务工妇女群体参加到职业培训中,因此,建立有效、科学的培训机制和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调查显示,陕西省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的建立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坚持以培训促就业的方针,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机制,使进城务工妇女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逐步实现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陕西省应加大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平台,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培训信息、职业介绍等,把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培训方案设计前,要先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就业动态、用工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摸清市场企业劳动力素质需求状况,从而制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培训计划,提高职业培训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促进进城务工妇女更好地就业。调查显示,目前陕西省还没有专门的针对进城务工妇女抑或农民工的技能鉴定机构,也没有反馈培训实效的数据资料。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陕西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级技能鉴定机构。同时,培训机构应加强与技能鉴定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的合作和联系, 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实施培训效果的跟踪。这样,就能够随时掌握进城务工妇女培训后的实际技能掌握情况和具体的就业情况,做好培训结果的反馈,之后再根据市场的需要随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培训环节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

(五)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优势,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服务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承担者,理应在农民工培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可在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模式、培训师资、教师教材的提供等方面给以支持与帮助,让进城务工妇女的职业培训具有较高层次的指导。另外,还可在务工妇女中选取文化水平较高者,吸纳她们进入职业院校进行深造,使她们掌握更多更系统的不同行业的知识和规范,毕业后进入更高的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将这种教育制度与职业任职资格准入制度结合,以较强的规范性引导女性参与各种学习和培训,最终实现她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改变,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衰退,劳动力要素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此时,为适应社会的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需通过深化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从人力资本开发方面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如若进城务工妇女能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职业培训提升自我,便更易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提高收入水平,逐步进入中产阶层。

[参考文献]

[1]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构成特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2).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单冬月. 沈阳市进城农民工就业培训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5]屠文淑,陈丽.女性农民工职业边缘化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10(1).

[6]邵爱群.女性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探析,教育学术月刊[J].2011(6).

[7]康红梅.农村远程教育与女性农民工职业培训互动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责任编辑熊伟]

On Shaanxi rural migrant wome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ocial mobility problem

LIWen-qing

(CollegeofPoliticsandEconomics,ShaanxiNormal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62,China)

Abstract: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theory of population quality and the theory of man's socialization are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social mobility. Looking at the theory and real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lan and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perfecting the macro policy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rural migrant women vocationa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policy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of training; pushing out onlin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mobile devices; establishing employment orient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raining tracking service and employment information feedback;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especially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vocational training; social mobility;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6-03-19;修回日期:2016-05-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13YJA840011)

作者简介:李文琴,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2;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040-05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对策建议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天津醫科大學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