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与《论语》

2016-07-01 05:31王星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曾子论语儒家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曾子与《论语》

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子;《论语》;儒家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13

一、曾子的崇高地位

曾子是曾氏家族中最具影响的人物,几乎所有的曾姓族谱都把曾参作为一世祖。这与他和孔子的关系密切相关。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尊为“万世师表”。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深得孔子思想的要领,很扎实地掌握了孔子的思想要旨,并加以发挥弘扬。孔子去世后,他率领和影响其弟子和门人,整理了《论语》,因此《论语》中极为少见地称他为“子”。在《论语》中他的名字被提到17次之多。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也是曾子的学生。而孟子又拜“子思之门人”为师。《孟子》中曾22次提到曾子,而颜回仅6次,这在孔子弟子中是最多的。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应是直接受业传承于曾子。由于子思和孟子的阐扬,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大宗,并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的地位逐渐得到承认,曾子的地位与日俱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赠曾参为太子少保,此为对曾子赠官之始。太极元年(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为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赠曾参为郕伯,此为曾参赠爵之始。宋真宗于祥符元年(1008年)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改称“至圣文宣王”。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升曾参为郕国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东。至此颜、曾、思、孟四配始定。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参为郕国宗圣公。此为曾参封圣之始。至顺二年(1331年),元文宗晋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殿堂荣享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从此,“宗圣曾子”的地位延绵不绝。曾子自唐代以来,被号称“天子”的历代皇帝层层加封,直至“宗圣”的地位,在孔庙中也享有显赫荣光的地位。这当然令曾氏族人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因而将曾参视为一世祖。而实际上,据《世本·氏姓》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公六年,莒灭之,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仲尼弟子。”[1]26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方城县发现有鄫国的故墟遗址,认为是曲烈的始封地,而鄫是曾姓的得姓来源。故曲烈实为曾氏始祖。鄫国多次迁徙,西周时迁至今山东省临沂苍山县西北的鄫城。曾子则为曾氏家族的四世祖。

二、曾子与《论语》的编纂

对《论语》的成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指出:“《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2]卷30,1717这是说《论语》记录了孔子给弟子讲课的内容,以及孔子和他同时代的人相交往时的言行,同时也记录有受孔子影响的弟子们的言论。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们将各自记录的孔子言行等内容,加以汇集整理,编纂成册,称之为《论语》。班固在此很笼统地将《论语》的编纂者归之为孔子的门人。但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3]卷47,孔子世家第十七,1938具体是由哪几位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了《论语》,也引起人们的猜测。东汉学者郑玄认为,《论语》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4]2454这一看法虽将《论语》的编纂者具体化到仲弓、子游、子夏等人,但却没有注意到成书的时代性。唐代柳宗元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研读《论语·泰伯》篇中注意到曾子临死前与门弟子的对话,指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也。”认为既然《论语》中记载了曾子之死,记录者当为曾子的门人,因此,《论语》的成书可能要晚至孔子的再传弟子。并且,他又补充道,“或谓: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5]卷四,68也就是说,《论语》的素材可能来自孔子许多弟子的杂记,而最后由曾子的门徒汇编而成。到了宋代,程颢、程颐从《论语》中发现了新的证据,进一步肯定了曾子在《论语》编纂中的作用,指出:“《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朱熹在其《四书集注》的《论语序说》中转述了二程的观点[6]41。他们从《论语》中除了对孔子称子以外,独对有若、曾参称有子、曾子感到超乎寻常,认为《论语》应成于有子、曾子的门人之手。今人也有附和上述《论语》主要由曾子及其弟子整理编纂论点的[9]。但论述还失之全面,仍有加以探讨之必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曾子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孔子的弟子中,父子二人同为孔子门生的共有二家,一为颜回和其父亲颜无繇,一位就是曾参和其父亲曾点。颜回虽然是孔门弟子中最优秀的一位,但可惜英年早逝,未能承担赓续文脉的重任。而曾点为孔子早期的弟子,跟随孔子多年,并曾在侍坐孔子畅谈志向时受到孔子的称赞。他对曾参要求很严,而曾参又以至孝闻名。曾参在父亲的影响下,拜孔子为师。他性格内向,处事谨慎,看似迟钝,如孔子说“参也鲁”[10]115。但他刻苦勤奋,笃朴深思,学问扎实,循序渐进,深得孔子思想的要领。父子两代同为孔子学生的特殊经历,使其与老师的感情更为深厚,对孔子授课内容和日常言行的了解要比其他弟子更为系统、丰富和翔实,学问做得更会扎实牢固,使其更具备了整理《论语》的条件。

第二,曾子有赓续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曾子为人忠厚朴实,具有传承师门学业的能力和高度责任感。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80曾子认识到自己承担的传承仁德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死而后已。《论语·学而》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3他每日所忧虑而“三省吾身”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这其中自然包括老师教给自己的学业,是否能够掌握好,并使之延续下来,传承下去。

第三,在《论语》中多处记载曾子的言论,显示出他能把握孔子思想的真谛。据统计,在《论语》中,提到曾子名字的有19处,而记载曾子言论的有15处之多。将《论语》中提到孔子弟子次数较多的相比可见:提到子路的47次,子贡的44次,子夏的23次,子张的23次,颜回的17,冉求的16次,樊迟14次,冉雍的11次,公西赤的10次,子游的8次,闵子骞的6次,有若的6次。相比可见,《论语》中提到曾子的排在前列。并且,单独记录曾子言论的专条,排位更为靠前。除孔子外,在《论语》中称子的还有有子(若)、冉子(求)、闵子(子骞),相比显见提到曾子的次数更是最多的。还应指出,《论语·里仁》中记载有一段孔子与曾参的对话,显出孔子对他的赏识和曾子的心有灵犀,悟性之高。《里仁》篇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0]39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浩瀚渊博,其“一以贯之”之道是什么,是一个很难以概括和回答的问题。曾子的概括可谓一语中的。对于恕的含义,可见孔子与子贡的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166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对“恕”的解释。杨伯峻认为这是“谁都可以这样做”,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对于“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167也就是说,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行得通。由于这需要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能力或办法后才有条件做到,应是一种“积极意义的道德”。照此理解,孔子所言的恕,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言的忠,指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一个人处在落魄无力的处境时,你起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要做到不伤害别人。而当你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能力的时候,就不能安于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应想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而曾子将其慨括为“忠恕”而已,可见他对孔子思想认识和研究的精深透辟。由于曾子对孔子的思想领会深刻,深得要领,因而也最有资格和能力编纂《论语》。

第四,孔子之孙孔伋拜曾子为师。孔伋,字子思,是孔鲤之子,孔子之孙,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受业于曾子。《孟子·离娄下》:“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11]201-202孟子明确指出曾子与子思如同父兄的师生关系。朱熹在论述儒家道统的传承时指出:“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6]15-16

朱熹这段话从传说古国的尧、舜、禹到汤、文、武的君位更迭,延伸到自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道统的传承延续,指出,从孔子首创儒学,到颜回、曾子“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这里也明确指出了子思授业于曾子的师承关系。孔子的门人号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而作为孔子嫡孙的子思唯独选中曾子作为他的授业老师,这正说明曾子在孔子去世后已成为无可替代的学术宗师的地位。由此可推论,由曾子及其门人来整理编纂孔子学派最重要的典籍《论语》是不可替代的人选。

第五,曾子编纂有《孝经》等儒家著作。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孔子以(曾参)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3]卷67,2205说明司马迁是主张《孝经》为曾子在孔子的传授教导下而作。南宋王应麟引胡寅语道:“《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12]卷七,692这是说《孝经》为曾子的弟子及门人所作。也有力主《孝经》为曾子弟子子思所作的观点。[13]12不难看到,不管是主张《孝经》为曾子所作,或是曾子的弟子所作,或是子思所作,都与曾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使人联想到,曾子是一位十分重视整理儒家经典的学者,并对他的弟子门人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从对孔子传授孝道而编纂《孝经》不难联想到,以传承赓续孔子文脉为己任的曾参及其门人,应最有可能是《论语》的编纂者。

三、结语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并大量提到他的言论。他和其父亲曾晳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孙子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他还与其弟子编纂了《孝经》。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道统宗师地位的褒奖。以上都可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宋衷.秦嘉谟.世本八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8.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柳宗元.柳河东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

[7]贾庆超.曾子领纂《论语》说[J].东岳论丛,2003(1).

[8]高培华.第一部私学经典的诞生——《论语》编纂新探[J].河南大学学报,2011(5).

[9]李建国.《论语》成书揭秘[J].宁波大学学报,2012(4).

[10]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王应麟.困学纪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3]王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耀辉]

Zeng Zi and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NGXing-guang

(SchoolofHistor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Zeng Shen was one of Confucius’ best students, and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ideological inheritance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s, and the name of Zeng Zi and his speech was mentioned many times in this book. Zeng Shen and his father were disciples of Confucius, so he had deeper feelings for Confucius. He was honest and sincere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had the high degree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inherit Confucianism. Zeng Zi put forward and explained filial piety, honesty,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undertaking responsibilities, which carried forward Confucius’ theory, and he deeply understood Confucius’ theory. Kong Ji, the grandson of Confucius, took Zeng Zi as the teacher, which indicated his eminent teaching position of confucian school. Zeng Zi was worthy of Zong Sheng by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was the great credit to academic authority in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t proved strongly that Zeng Zi made irreplace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Key words:Zeng Zi; Lun Yu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Confucianism

收稿日期:2015-06-10;修回日期:2016-03-02

作者简介:王星光,男,河南获嘉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054-04

■文学·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曾子论语儒家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曾子杀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