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特色之研究

2016-07-01 05:31黎,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明度皖北色彩

张 黎,杨 侠

(1.亳州学院美术系,安徽亳州 236800;2.亳州市幼儿园,安徽亳州 236800)

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特色之研究

张黎1,杨侠2

(1.亳州学院美术系,安徽亳州236800;2.亳州市幼儿园,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儿童美术创作是儿童从事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开发儿童智力、思维,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与世界各国不断的交流,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时期就凸现出来。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在儿童美术创作活动中,儿童的美术创作活动或多或少受到地方某些因素的影响,在题材上、造型上和色彩上出现了地域性特点,追根求源是受到地方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儿童美术创作活动的三个方面,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表现,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的分析,可以展现晥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与皖北地域文化之关系。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作;地方文化;表现;分析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17

皖北隶属于中原地区,处在人文荟萃的涡河流域,两岸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生活在此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皖北地区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审美情趣,为社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也为儿童从事美术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美术资源,使本地区民间美术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剪纸、黑陶、香包、布艺、农民画、泥塑、草编和面糖人等[1]。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美术新课标与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的共同作用下,皖北地区依托本地文化,对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学习与辅导,本地区的儿童美术创作活动出现崭新的气象,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在儿童美术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

“儿童的美术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2]。皖北处我国南北交汇之地,由于儿童从小受到本地区文化的熏陶,本地区的儿童在意识、语言、行为规范方面,具备了本地的特性。皖北地区的人们在美术创作中,善于把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因此,该地区儿童的美术创作往往会出现南北风格兼容的地方文化特质,并具备了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题材

题材是人们从事各级各类美术创作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儿童在从事美术创作活动时也不例外。皖北地区儿童的美术创作在取材上,大多表现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名城、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生活场景等,这样就体现了该地区儿童美术创作在题材上的特殊性。儿童对创作题材的理解,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本地文化。因此,他们在心灵的深处初步感受到本地文化的精髓,为其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二)语言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在语言上呈现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的出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皖北儿童美术创作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通过不同的材料、材质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儿童美术创作形式出现新的语言,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活动

皖北儿童美术创作的开展形式,多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除正常的活动之外,开拓式的开展儿童访问、儿童阅读本地文化历史、参观本地古建筑、聘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讲座、演示等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创作教学。注重发挥儿童自主创作,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学习、去创造。同时营造轻松的创作环境,顺其自然的进行儿童美术创作活动,这种理念与道家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表现

(一)地方文化制约儿童的身心发展

儿童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地方文化因素陪伴着儿童的成长。0—3岁是儿童对地方文化的“感知期”,儿童通过视觉、触觉,观察、接触周围的物体,初步认知形状、色彩,这些物体乃是地方文化的集合。4—6岁是儿童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期”,即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感受地方文化,由“感知期”转化到“理解与认同期”。7—12岁是儿童对地方文化的“行为规范期”,这一时期由于家长、教师的严格要求,儿童逐步在日常行为中潜意识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为此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地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意义[3]43。

(二)地方文化促进了儿童美术创作活动

儿童从事美术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涂鸦期”,二是“象征期”,三是“概念化期”,四是“写实期”[4]22-28。“涂鸦期”儿童从事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以游戏形式进行画线活动,也是儿童有意模仿其所熟悉周围坏境的结果。“象征期”儿童逐步能表达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了,能用简单的线和形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的特征,有了明显表达意图。“概念化期”儿童开始用一定的图式描画周围的环境,“儿童开始真正运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再现周围事物和自己经验的时期”[5]119。“写实期”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写实技巧,通过绘画的方式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写实的再现。为此儿童在从事美术活动之初,就出现地域性这一显著的特点。

(三)地方文化拓展了儿童美术创作形式

儿童美术创作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吸收本地的其他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创作的作品中。这是因为儿童生活在特定文化区域,对本地的艺术表现形式比较熟悉,并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儿童在从事美术创作时,不自觉的就把本地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创作的作品之中,例如有的儿童在创作的作品中,出现剪纸的表现形式、泥塑的表现形式、版画的表现形式、农民画的形式等。由此可见,儿童在从事美术创作活动时,在其表现形式上或多或少的出现本地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踪迹,从而突出了儿童美术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地方性特点。

(四)地方文化丰富了儿童美术创作语言

儿童的美术创作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儿童除采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之外,同时也与地方的审美习惯现结合。如本地区人们有的喜爱粗犷的语言,反映到儿童的作品中会出现粗犷的线条、厚重的形象;有的偏爱细腻、柔美的语言,则在儿童作品中表现出纤细的线条、细腻的形象。如果在一幅儿童美术作品中,同时出现具有纤细与粗犷相结合的语言,则代表本地的人们偏爱兼容的语言形式,这一特质说明儿童美术创作的语言表现,与本地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突出了儿童美术创作语言的地方性这一重要特征。

三、儿童美术创作与地方文化的分析

(一)题材与地方文化

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在题材选择上,立足于本地,依据人们的审美习惯、风土人情等。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在选择的题材形式上大体归纳有六种。一是“实地写生”题材,即依据对本地区的景色进行实地写生,而后进行加工创作。此题材一般适应高年级的学生,其目的让学生通过写生感受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如蚌埠市12岁刘雨涵创作的《可爱的家乡》,画面中以荆山为主要场景,加之淮河大桥和现代化的建筑,宽广的马路来体现家乡的变迁与自然风貌。作品表达了小作者热爱家乡的情结,把本地特有的人文与自然风光表现出来。二是“历史故实、事件”题材,即对本地区发生的历史故事和重大事件为主的创作题材。此题材适应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创作。如亳州市9岁李嘉惠创作的《战场中的花木兰》,该题材是地方历史故事,首先作者需要了解花木兰生平及主要人生经历,通过这一过程,小作者对亳州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使地方文化融入到作者的创作情景之中。三是“神话传说”题材,如灵璧县10岁谢阔师创作的《钟馗》,利用神话传说表现美好的祈望,画面中钟馗手持宝剑,周围环绕着四只蝙蝠,寓意钟馗惩恶扬善的性格,四只蝙蝠是给善良的人们带来“福祉”。四是“民风民俗”题材,即反映本地区的人文思想与生活习惯,如蒙城县8岁王嘉惠创作的《我给妈妈倒一杯水》,画面通过两个形象,一是女儿为母亲端水,另一则是刚下班的妈妈,表现出现实家庭温馨的场景,从画意可以理解到尊敬长辈之意。五是“风土人情”题材,主要表现本地区的生活习俗,如淮北小画家杜心源的作品《婚嫁》,通过作者细心观察青年人结婚的场景,着重描绘结婚的喜庆场面,画面充满浓浓的地方趣味。六是“文化遗产”题材,如亳州小画家李家琪创作的《花戏楼》、《五禽戏》都是取材“文化遗产”方面的题材。总之,皖北地区的儿童美术创作,在选材上都依托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美术创作。

(二)造型与地方文化

1.“返璞归真”的创作理念

“真”即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指对事物从本源上来认知。皖北地区的儿童由于受到环境与人文思想的影响,在造型方面多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对形象进行塑造,也是儿童通过对本地人文思想潜移默化的理解而形成,借以体现“真”的创作理念。如萧县小画家梅鑫衢创作的《秋韵》,通过表现一组凋谢的荷来表现秋的韵味。画面以简练、概括的线条表现荷的凋谢,寥寥数笔形成残荷的坚挺与脆弱并存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的出现,与“返璞归真”的创作理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吸收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皖北地区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故乡之一。“夸张、变形”是皖北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造型特点。儿童通过欣赏和学习民间剪纸艺术,从中体会到皖北剪纸艺术在造型上的精髓,常在创作中把民间剪纸造型特点融入作品之中,使儿童美术创作作品耳目一新,让欣赏者从儿童美术创作作品中,体会到皖北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如宿州小画家林嘉绮创作的《关羽像》,关羽的形象采用剪纸的造型手法来表现,经过变形、夸张,使人物形象显得高大、豪爽与英雄的气概,同时又结合民间年画的手法对形象进行内部的装饰,使人物更加突出。在线条的运用方面,以粗壮的线条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的外轮廓,以较细的线条表现人物形象的内部装饰,体现关羽是一位讲“义”的勇士与战将,人物形象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兼容性的造型特点

南北方造型的兼容性是皖北地区儿童造型的另一突出特点。我国南方儿童美术创作在造型上,讲究造型的严谨、逼真与“再现性”,以细腻的线条塑造形象。北方儿童美术创作在造型上更多的注重“意象性”的表达,不注重形的似,以粗犷的线条概括表现形象的“情趣”,形成写意式的造型特点。皖北儿童在造型方面,把南北的造型特点融为一体,吸收南方造型的“再现性”与北方造型的“意象性”,形成了皖北儿童造型独特的一面。如阜阳小画家郑冰洁创作的《繁忙的都市》,作品以平面的手法来组织画面。全画由地上、地下两部分所构成,地上部分占全画四分之三的面积,表现纵横交错的城市立交桥与飞驰的汽车,地下部分则表现地铁站繁忙的情景。在造型方面,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飞驰的汽车、奔驰在地下的地铁、错落有致的桥墩,都以粗犷的线条来造型,意在表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物的形象则以较细的线条进行深入的塑造,较准确表达匆忙人群的动态与神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形象上,使用了兼容性的手法来造型,同时也体现了皖北地区儿童造型的特点。

(三)色彩与地方文化

1.色彩明度的分析

色彩明度的不同易引起儿童对色彩的认识。不同明度的色彩,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感受。皖北地区的儿童对色彩明度的不同有着独特的理解,明度较高的颜色互相并置,则产生“清静”、“欢快”之意;明度较低的颜色互相并置,则产生“沉稳”、“神秘”之感;色彩明度居中者则寓意“含蓄”、“诙谐”之意。在皖北儿童美术作品中,出现色彩明度高的作品和色彩明度低的作品加少许色彩明度居中的颜色,使画面色彩明度变化更加丰富。如宿州小画家张紫薇创作的《遨游太空》,画面以一片飞翔在太空中的树叶,两个身在树叶之中的小朋友,向观众招手致意的情景所构成。深蓝色的太空与深绿色的树叶构成画面的主色(明度较低),以此表现太空的神秘,小朋友皮肤明度较高的颜色,形成愉快的心情,衣服则以居中明度的红、橙两色构成,表达小作者诙谐的一面。由此看来,皖北地区儿童对色彩明度的认识与运用,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2.色彩冷暖的分析

色彩的冷暖有着不同的属性与感受。暖色给人以温暖、热烈与善之意;冷色则给人以安静、深远与恶之感。皖北地区儿童较好的把握这一属性,且运用到创作的色彩之中,美好、善良的事物用暖色处理,丑恶的则用冷色来表现,这都是由于地方文化的因素而形成的。如亳州小画家齐季梧创作的《打秦桧》,在冷暖色的处理上,把秦桧的形象使用冷色和复色来表现,寓意邪恶与阴谋,正面形象则使用暖色和单纯的色彩来处理,给人以正义、高大之意。这种儿童画对色彩的处理,为儿童辨别真善美、丑与恶提供了视觉依据。

3.营造朴实与庄重的色彩处理风格

“朴实与庄重”的色彩处理风格是皖北儿童从事美术创作对色彩处理的又一突出特点,同时也是道家思想追求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儿童的创作作品中会出现用黑白两色或运用黑白灰三色加少许的纯色,来营造朴实与庄重的色彩风格。如淮南的小画家林佳琪创作的《春之初》,画面是以黑、白、灰为主色,加少许的嫩绿色置于画面之中,用于体现初春之意,同时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皖北地区厚重、朴实的民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风格的营造都与地方文化形成相承关系。

四、结语与展望

开展儿童美术创作活动,能提高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力,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培养的最佳途径。儿童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文化”。“文化”造就了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则通过绘画的手段来传递文化与精神内涵。通过对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的分析,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根本规律。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独特之处,在于它深深扎根本地的文化土壤,生根、开花、结果。同时皖北的儿童美术创作能融入西方儿童绘画意识,定将走向世界的绘画艺术中,向世人展示皖北地区儿童美术创作独特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刘强. 从徐州民间美术承传的角度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J].大众文艺, 2013(23):249-250.

[2]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68.

[3]朱家雄,林琳,吕坚.学前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

[4]李全华,吕耀坚.儿童美术创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2-28.

[5]许卓娅,孔起英.艺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9.

[学术编辑赵大洲]

[责任编辑朱毅然]

Research on the Features of Children’s Arts Creation in Northern Anhui

ZHANGLi1,YANGXia2

(1.BozhouTeachers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2.BozhouCityKindergarten,Bozhou236800,China)

Abstract:Children’s art creation is one of the forms for children to take part in artistic activitie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children’s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With the fa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nter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various fields, the in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and the hope of a nation. Their art creation is inspired more or less by the local culture elements. Reg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are inevitably embedded in their works in terms of subjects, models and coloration. Children’s art creati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rom 3 aspects: children’s art creation and local culture; children’s art creation and local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hildren’s art cre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culture.

Key words:children’s art creation; local culture; express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12-03;修回日期:2016-03-1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zy080);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质量工程美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校教字[2010]25号)

作者简介:张黎,男,安徽蒙城人,亳州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童美术创作;杨侠,女,安徽蒙城人,亳州市幼儿园教师小教高级,主要研究方向:幼儿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069-04

■文学·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明度皖北色彩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基于Coloro色彩体系不同色深公式的颜色深度研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神奇的色彩(上)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印刷颜色的明度预测评价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