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

2016-07-01 05:33朱金卫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朱金卫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云南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

朱金卫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以云南省两个县8个自然村262名选民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村选举行为问卷”探讨了选民人口学特征及其与选举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性别、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对选民选举行为没有显著影响;(2)40岁以上的大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3)汉族选民比少数民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落实国家政策的意义,而少数民族选民在投票时比汉族选民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左右。

关键词:农村选民;人口学特征;选举行为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28

选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1]。早期的研究侧重于选民心理与选举行为的关系[2-3],20世纪70年代后转向政治家的心理特征对其政治决策行为和领导方式的影响问题①,近期则倾向于探讨候选人的心理特征对选民投票倾向的影响[4-5],从而显示出将政治领导人和选民纳入到整合研究范式中的趋势。由于中国大陆的选举民主化进程以农村为开端,首先在农村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因此社会学与政治学研究者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农村的选举问题,但从心理学方法探讨农村选民的选举行为还几乎是空白。最近,张锋等人探讨了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1]、农村选民的性格类型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6],均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继续探讨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县共四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选取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公民25人左右。共发放问卷318份,实际收回问卷292份,删除未填完的及不合格的问卷30份,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262份。其中,男性168人,女性94人;18—29 岁129人,30—39岁74人,40岁以上59人;小学25人,初中146人,高中76人,大专15人;月收入500元以下148人,500—1000元92人,1000元以上22人。所有被调查者均参加过一次以上的村级选举投票,最多投票次数为13次,平均投票次数为4.5次。

(二)研究工具

对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测量采用自编的“农村选举行为问卷”,包括政见取向和非政见取向两个分问卷,均为五点自评量表。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政见取向问卷由“政策效应”、“民生意识”、“村民权益”和“监督机制”4个因素构成,非政见取向问卷由“候选人身份”、“候选人德能”、“选民社会关系”、“候选人背景”、“选民自我利益”、“选民自我权利”和“政党意见”7个因素构成。以Cronbach α系数为指标,考察两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所有因素的α系数均在0.6 以上,说明各因素项目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1]。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

对所选定的4个乡镇12个行政村实施问卷调查。采取团体调查和个体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的程序进行,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调查无时限,做完为止。

(四)统计指标与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选取农村选民的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经济收入等人口学变量为影响农村选民投票取向的潜在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分为内源性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民族三个变量)和外源性因素(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三个变量)两类。对被试在“农村选举行为问卷”上的分数采用Eta系列相关分析方法考察选民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之间的相关,并采用F检验考察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选民在选举行为上的差异。全部统计工作由SPSS10.0完成。

二、研究结果

(一)选民人口学特征与其政治选举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1 被试人口学特征与其政见投票取向各因素之间的系列相关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表2同。

在非政见投票取向上,性别、年龄和政治面貌与所有七个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民族与候选人身份和政党意见两个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教育程度与候选人德能具有显著相关;经济收入与候选人德能、选民自我利益以及选民自我权利均具有显著相关。总的来看,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虽有一定的相关,但只是弱相关。(表2)

(二)选民人口学特征与其政治选举行为的差异检验

1.选民人口学特征与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选民在政见投票取向问卷的调查分数进行F检验,结果(表3) 显示,在内源性变量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未见性别变量对政见投票取向的主效应;年龄变量在村民权益因素上显示了主效应,对各年龄组平均数的LSD检验结果表明,显著差异存在于18—29岁的选民与40岁以上的选民之间(p<0.01),说明后者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民族变量在政策效应因素上显示了主效应,从平均数上看,汉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与年龄变量在村民权益因素上显示了显著效应(p<0.05),但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未发现各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表2 被试人口学特征与其非政见投票取向各因素之间的系列相关分析结果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选民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在外源性变量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未发现对政见投票取向的效应,也未见各变量间的交互效应。说明选民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变量对村民选举意义的看法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2.不同人口学特征选民非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选民在非政见投票取向问卷的调查分数进行F检验,结果(表4) 显示,在内源性变量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未见性别变量和年龄变量对非政见投票取向的主效应;民族变量在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三个因素上显示了主效应(p<0.01或0.05),从平均数上看,少数民族选民的投票行为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影响,尤其是候选人身份的影响更大一些。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在所有因素上都未发现交互作用效应。

在外源性变量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未发现对非政见投票取向的效应,也未见各变量间的交互效应。说明选民的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变量对选民的投票行为不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农村选民的若干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农村选民的内源性因素(性别、年龄、民族)和外源性因素(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在整体上都是不显著的。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选民非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三个内源性因素上,性别因素无论是与选民政见问卷的各个因素还是与非政见问卷的各个因素上的评定分数既没有显著相关,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农村男女选民对我国村级选举的意义的认识以及投票决定倾向都是一致的。这集中体现了我国男女平等政策在选举过程中的积极效应。

年龄因素与选民政见问卷的村民权益有显著相关;18—29岁的选民与40岁以上的选民对选举在维护村民权益中的作用的认识具有显著差异,40岁以上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这显然与选民的农村生活经验和他们自身的价值观点有关。按照我国法律规定,18岁的公民获得选举权,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村民长期生活在学校,对自己身处的农村环境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和体验,他们的未来人生走向尚不稳定,相当一些年轻人渴望有机会走出农村,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他们心目中,选举与其自身的利益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相反,40岁以上的成年选民长期生活在农村,思想稳定,安于目前的农民角色和农村生活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多次选举,有相当丰富的选举经验,对选举与他们利益获得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体验,因此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价值。

民族因素与选民的选举行为关系相对密切。在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上,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民族因素与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相关,汉族选民比少数民族选民更看重选举的政策性意义,即汉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非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因素与候选人身份和政党意见两个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选民比汉族选民的投票行为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影响。这反映出少数民族选民的选举意识和投票中的民主权利意识需要增强。

在三个外源性因素上,选民的党派因素无论是在政见投票取向还是非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上均未显示出密切的相关效应。这一结果与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完全不同,反映出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同时,它也反映出农村选民自身缺乏强烈的党派意识,选民的政治身份和候选人的政治身份都对选民投票的倾向性不发生直接的影响。

选民的受教育程度与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上的得分没有显著相关,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选民对村级选举的意义的理解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非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中的候选人德能具有显著相关,受教育程度高的选民在决定投票倾向时相对看重候选人的道德和领导才能。根据国外的研究,选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义务感也越强[8]88。因此,在选举中越可能依据候选人品德和领导才能来决定自己的投票倾向。根据人们的一般印象,受教育程度高的选民不仅具有更强烈的民主意识和社会公正理念,而且更能够理解民主的本质,并更加能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施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但是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农村选民的受教育程度的上述意义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一个原因是农村选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选民之间的文化教育水准的差异较小,因而在统计上难以体现出受教育程度与选举行为的实质性关联。

选民的经济收入与政见投票取向问卷各因素的得分没有显著相关,不同经济收入的选民对农村选举的意义的认识也没有显著差异。在非政见投票取向问卷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选民的经济收入与候选人德能、选民的自我利益和选民自我权利均有显著相关,但方差分析未发现不同经济收入的选民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本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欠发达的云南农村地区的选民,由于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小,且多数选民的经济收入在500元/月以下,因此难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选民选举行为的显著影响。

总的看来,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对其选举行为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国内缺乏同等条件的类似研究报告,我们难以对这个结果进行比较性讨论,也难以判断这个结果是否反映了我国农村选举中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但我们认为,这个结果既与云南省农村地区选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有关,也与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有关。这些因素给实施本研究,特别是对于实现研究的样本分布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关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人口学特征仍然需要在更加广泛的地区获得实证研究资料,以便能够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结论

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性别、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对选民选举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第二,40岁以上的大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第三,汉族选民比少数民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落实国家政策的意义,而少数民族选民在投票时比汉族选民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左右。

[注释]

①相关研究有:Wendt H W, Light P C. Measuring“greatness”in American presidents:model case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political leader ship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9 (1).

Winter D G. Measuring t he motives of southern African political leaders at a distance. Political Psychology,1980(1).

Winter D G. What makes Jesse run ? Psychology Today,1988 (7/ 8).

Suedfeld P, Rank A D. Revolutionary leaders:long-term success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conceptual complex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6(2).

Tetlock P E. Personality and isolationism:content analysis of senatorial spee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

Milbum T W. The Q-sort and t he study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 In: Hermann MG, ed. The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 New York: Free Press,1977:131-144.

Simonton D K. Presidential personality: biographical use of t he Gough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1).

Simonton D K. Presidential style: biography,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6).

Simonton D K.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In: Pervin L 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The Guilford Press,New York,1990:670-692.

Etheredge L S. Personality effect s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898-1968:a test of interper sonal generalization theo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8(2).

DiRenzo G. Personality-voting link focus of prof’ s research. Up Date,October,31,1996(16).

Pillai R,Williams E A,Lowe K B,et al. Personalit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trust,and the 2000 U. S. presidential vot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2).

[参考文献]

[1]张锋,等. 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J].应用心理学,2004(4).

[2]Adorno T W,Frenkel-Brunswik E,Levin-son D J,et al.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M]. New York:Harper & Row,1950.

[3]Sales S M. Economic threat as a determinant of conversion rates in authoritarian and nonauthoritarian church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3).

[4]DiRenzo G. Personality-voting link focus of prof’ s research[J].Up Date,1996,16(9) .

[5]Pillai R,Williams E A,Lowe K B,et al. Personality,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trust,and the 2000 U. S. presidential vote[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3(2).

[6]张锋,朱金卫,李春茂.农村选民的性格类型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5(2).

[7]温忠麟,邢最智.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技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学术编辑黄彦震]

[责任编辑朱毅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Voter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Election Behavior in Yunnan Province

ZHUJin-wei

(InstituteofEducationandScience,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researched how electorate’s demology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their voting behavior in rural regions with a sample of 262 participants from two counties and eight villages of Yunnan Province by Rural Voting Behavioral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researchers themselv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factor of sex, political affiliation, educational level and economical income were not found to influence voting behavior significantly; (2) voters over forty years old valued the voting behavior’s effect on defending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3) the Han electorate valued its eff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the voting behavior of electorate from ethnic groups tends to be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concerning candidate’s identity, candidate’s background and party’s political opinion.

Key words:electorate in rural regions; electorate’s demology characteristics; voting behavior

收稿日期:2015-12-31;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朱金卫,男,陕西延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和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6-0127-05

■哲学·政治·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