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2016-07-02 15:46黄小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黄小英

摘 要:概念的形成实际是学生对于一整套概念的获得过程。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各类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以及概念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应受到重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体会,提出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概念形成;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6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猜想中去,活跃课堂的额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进行较为准确的归纳概括,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对于那些漠视情景教学的教师,教育部门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对某些教师的错误予以纠正;适当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来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借以改正部分教师陈旧的概念教学误区。尤其是对于那些自视甚高不愿意改变教学策略与那些因为麻烦疏于改变自己的教师,应重点观察予以指正,争取令广大教师都能合理地进行情境创设,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二)理性使用情景教学手段

现今各种教师技能大赛等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与各种教师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越来越丰富,许多经典课例的讲解已经被教师“讲烂了”,部分教师为了在与其他教师相比时脱颖而出而去对情境创设大肆改造,是目前导致部分“去数学化”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以及各种技能大赛的评委应当端正态度看待教师的参赛课,不应以“新奇、巧妙”定输赢。数学情境创设得好固然对学生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但是过分追求推陈出新,不免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可能起到与预想相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理性对待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取舍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去数学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二、概念教学的“过程”实施策略

(一)避免“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包办代替

教师是概念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所有知识定义包办者,学生是课堂的活动主体而非所有概念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概念引入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概括阶段,都要尽量做一个引导者而非包办者,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二)概念的获得应进行有序建构

对于前文中提出的数学概念学习应有的认知模式,我们应该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会经历比较漫长的时间,而学生又不可能亲身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去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尽可能地去让学生去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

例如,本文提到的情境创设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直接用的“递增”与“递减”两个词,但学生之前都没有形成这两个概念,造成数学概念无序建构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总结气温图的变化规律,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回答,并未对学生的用词进行否认与干涉。学生在对气温图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用到的词是“上升”与“下降”而不是“递增”与“递减”,这实际上也是函数单调性表现出来的图形语言,是学生自己进行思维活动后得到的结果。这样一来,就为下面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提出做出了重要铺垫,也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概念教学应分层次进行

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直接性理解,解释性理解,推断性理解,创造性理解。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点,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地、分层次递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且各层次之间最好不要跳跃式递进。

三、正确对待教材的策略

(一)防止照本宣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不做任何“多余”的讲解,这样的课堂完全体现不出教师这一职业的作用。课堂教学内容应来源于教材,但也应高于教材,教师需要适当地进行分析、理解最总终通过自己合理的教学手段能够把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尽量表达出来才好。

例如,“异面直线”在教材中的定义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如果概念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把异面直线定义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容易导致学生不理解“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所代表的意思,进而造成对异面直线的概念似懂非懂,理解不够透彻。但是例题采用与教材定义等价的叙述,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实物或者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对于异面直线进行直观的了解,然后根据其他的公理中的推论,再次逐步抽象概括成教材中的定义,学生对于异面直线的概念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应当遵循的大纲,但在实际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合理利用教材,不要照本宣科。

(二)切忌脱离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数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理解教材就必须理解教材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知识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本文已经提到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地看待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参照教材加入自己的方式处理,但是这些处理过程需要小心谨慎,成功的改进要真正达到比原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切忌脱离教材,“将同类问题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更有利学生知识的迁徙与理解”。前文中提到的顺序的安排,违背了教材题目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及教材编写意图,这种做法脱离了教材,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诚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替换,在授课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但例题的替换也要注意绝对不能违背教材意图。其实不仅题目的安排,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归纳概括等等教学活动都应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切忌脱离教材。教师要合理定位教材,恰当理解教材的具体方案。把那些学术形态的知识表现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这样可避免学生理解概念时产生偏差,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陶维林.概念教学必修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平面向量的概念的教学与反思. 数学通报,2010(1).

[2] 张奠宙,赵小平.当心“去数学化”.数学教学,2005(6).

[3] 胡国生,关于问题情境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3).

[4] 季建平,例谈概念教学中的层次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

[责任编辑 金 东]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