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模式改革的误区

2016-07-02 16:03史新兰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史新兰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形式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个性张扬了。但同时,因为数学学科特点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及小学生的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低等原因,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硬伤,我们在教学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并规避这些硬伤。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43

新课改之初,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深感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引起,但慢慢发现,这种不适应其实是有思想或意识根源的,说穿了就是教师们对传统的、他们习惯了的一种旧的教育理念的坚持和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当然不能一概否定,但新课改的思想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当下所有从教者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和提升后所达成的共识。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求,为了能与时代的律动合拍,随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改革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各种模式的中小学课堂让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 “灌输式教学”“师讲生练”的影子少了,“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的形式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个性张扬了。同时,因为数学学科特点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又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低,缺乏实践经验,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营造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借助各种媒体,多样化的设备或工具,以及教师丰富甚至夸张的表达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渐渐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常态,甚至一度成为高效课堂的一种标志。但是,在教学中还必须要避免为探究而探究,为小组合作而合作等走过场、摆形式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该存在的硬伤,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它,并坚决地规避它。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硬伤往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正是它们的诱惑,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常常因此而跑偏了。

一、高期望变成了高目标

上课前,相信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很高的期待,这既是对教师自己的期待,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的期待,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在一堂课内传授给学生,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好心反办了坏事,因为我们会错误地把这种高期望,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大家都知道,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一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要求,是由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这跟理想或梦想无关,不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问题。我所观摩到的许多数学课堂,就存在着教学目标过高的硬伤。

我曾经观摩过一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主旨在于让小学生理解分数存在的意义,是为五年级有关分数运算做铺垫或打基础的,但授课教师在讲授了分数的意义之后,在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尚存模糊认识的情况下,教师竟陡然拔高目标,扩充了分数加、减法的内容。这就是教学目标制定过高的典型,或许有人说,这就是时下流行的教学理念呀!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思想的贯彻落实呀!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的,只怕还会扭伤脚,所谓欲速则不达。虽然当时有少数的尖子生能够帮他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想象,课后他对学生一定要有大量的补救工作,他的教学明显是低效的。

二、无厘头的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好的情境创设能帮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循环小数》一课的新课教学时,有位教师采用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的故事素材,用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同时也以故事情境来类比“循环小数”,帮学生提前建立一些循环小数的特征性印象,这种情境创设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就是好的情境创设。

可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过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引入新课到最后的深化拓展,情境创设贯穿整个课堂,有些情境与授课内容关联不大甚至完全无关,有些情境则是重复出现,这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无厘头的情境创设。整节课看似饱满,但却大大弱化了有效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兴奋之余忽略了数学的思考。

三、做足了形式却弱化了内容

精彩的课需要形式来衬托,但形式仅仅是绿叶,内容才是花朵。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却陷入了做足了形式却弱化了内容的流弊,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却严重妨碍课堂高效性的硬伤,这种流弊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貌以重视合作,但合作主题流于形式化

当主题比较简单,本无需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时,形式化的课堂讨论就只能是浪费教学时间的,就是走“过场”而已;当主题比较复杂,确实需要学生共同解决,但却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自然是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却使教师指导流于形式化

在观摩课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境是,当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大多是象征性地在这一组插一句,那一组问一声,看似是在指导,实际上是在摆样子,装门面,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典型的做足了形式却弱化了内容的表现。

四、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方法盲目求新

在现今的高效课堂中,讲授法遭到了空前的冷遇,似乎肯定了讲授法就是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纵观所有的公开课,几乎没有讲授法,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方法盲目求新。不可否认,通讲通授的确存在“有教无学”的弊端,但如果没有了系统的讲述、深入的阐释、思维的引导和整理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定是肤浅的,是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这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无益的。讲授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而过分强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新颖,难免会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

猜你喜欢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