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文本细读

2016-07-02 00:37贾喜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贾喜梅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细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很好地细读文本,才能成就有效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细读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09

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它是成就有效课堂的前提。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可以说文本细读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

一、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本内容及主旨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中心就在标题中,也有的在文章很显眼的地方,但有些并不明显,我们无法一下子明白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这时,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把内容复杂的文章读“简单”,把内容简单的文章读“复杂”。

(一)把复杂的文章读“简单”

面对复杂的文章内容,我们在进行细读时要力求“简单”,这里并不是指我们随意地、敷衍了事地读这样的文章,而是指针对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章,我们要找到一条简单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细读的思路就更加简单明了,便于一下子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所在。运用到课堂,学生也能跟随这样简单明了的思路很轻松地学习、认知和感受。

例如,《唯一的听众》,课文篇幅较长,我们读起来很难一下子抓住重点。我在解读此文时,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老教授,思考她是怎样给“我”鼓励,使我从沮丧灰心到对拉小提琴无法割舍的?这个问题简洁明了,能够使我们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也带领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方面的内容,通过朗读、分析等语言活动,感受到了老教授对一个青年人的热情鼓励和无声支持,感受到了文本带给我们的语言文字的美。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体会到了老教授对“我”真诚的帮助,感受到了人物无私关爱的美好心灵。

(二)把简短的文章读“丰富”

我们来看另一类非常简短又很简单的文章——儿歌。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常有儿歌出现。这些儿歌大多是一、二年级儿童常见的、喜爱的内容。特别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些儿歌往往浅显易懂,易唱易诵,内容非常的简单。很多教师会觉得这里没什么供我们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只要带领学生学一学生字,唱一唱儿歌就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点。那么这样的课文我们该怎么细读呢?其实每篇简短的课文或儿歌里都有它暗藏玄机的地方,所以面对如此简单的文本内容,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不妨“丰富”些。

如《做早操》一课,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大家一起做早操。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描写小动物们做早操时的情景。我在解读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发现这是小动物在做早操的准备工作。你看,儿歌中说的很清楚:“排好,排好, 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从这可知道儿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不是小动物在做早操,而是它们在准备做早操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简单的儿歌中蕴汗了复杂的逻辑、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说“简短儿歌不简单”,越是简单的内容,我们越是要深入进行思考,于简单处发现奥秘,明白文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二、关注“怎么写”,探寻文本表达方式

在明白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我们不妨逆推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也就是“怎么写的”,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结构、词句等表达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除了以教师角度去解读文章外,不妨“跳出来”,从多种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去读课文,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感受,获得对文章的全面认识,真正读懂作者是“怎么写的”,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一)把自己当作者

在面对文章内容,我们常常会对作者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及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我们可把自己当成作者,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安排内容?然而原作者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采用了什么结构?用什么样的语言写出来的?这样两相对比,文章的特色就能很明显地显露出来,我们也就能很自然地抓住文章的特色进行教学。

(二)把自己当文中人物

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进入其所处的环境,深入其内心,这样获得的感受将是最符合文章主题的,也是最真实的,最合理的。当我们解读文章时,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去慢慢体会,这样才是从文本出发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尊重文本,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把自己当学生

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文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同样能够为我们的解读和教学打开思路。只有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时,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文本表达效果

不管是针对文章的结构、思路,还是对文章的一些句子的句式、修辞甚至是标点,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其表达效果。只有读懂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够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上也能够使学生获益更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把文本细读的结果一股脑儿给学生,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依据,我们还要根据年段的目标和教材的单元目标等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只有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才能很好地细读文本了,成就有效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