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阅读理念 关注个性发展

2016-07-02 16:55齐春荣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齐春荣

摘 要:阅读是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其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

关键词:阅读理念;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45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新阅读观念,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主义和语言霸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静读默思、感悟理解文本的过程,提升阅读水平,发展阅读个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要注重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尊重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要让学生敞开心灵去阅读、感受,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进行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目的、情感、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探究,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视角趋向多元化、个性化。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授课方式也要由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接受性教学”向多维互动、主动高效的“自主性阅读”转变,尽量减少教师的提问,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读阅读材料,接受知识信息,感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教师不过多设立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不惟师、不惟书、不盲从,保护和强化学生个性阅读体验。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课时,学生对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就有不同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来说就是“鄙”。但也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鲁庄公虽腹无良谋,但能知人善任,仍不失为一代名君,接着还举出刘备三顾茅庐、善待人才终成霸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两种见解都有道理,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究在古代战争中克敌制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主动查阅历史资料,甚至搬出《孙子兵法》来研读,这样学生实际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了灵动的、活跃的思维,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迁移的能力

语文的阅读绝不能只局限于每学期三十几篇课文,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达到阅读深度的。读书是知识的储备和内化,是情感的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读经典、品美文,充分感受作品丰富思想内涵,品味文章蕴含的情趣和理趣,使学生感受和领略作品优美而深邃的艺术魅力,体验作者的情感呈现方式,达到情感的哲理性思考,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立足课内,以课内带课外,通过比较对照完成能力迁移。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方式,把从课内阅读材料中获得的提取信息和能力,把握重点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中去,从而获得解决疑难问题的灵感,形成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例如,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们为学生选择了《峭壁上的树》和《白杨礼赞》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三篇文章题材、体裁相同,都是写树的散文;写作手法相同,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语言风格上“异”,《行道树》含蓄隽永,后两者明白畅达。通过对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相比较,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写作的技法,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

在当下,有一些学校和地区推广的“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等模块式教学,把阅读教学过分程式化,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以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样就失去了对文本的个性阅读和深度阅读,丢掉了阅读的本真。

我们要为学生安排安静阅读的时间,引导他们静下心来,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品味、赏析、领悟。聆听文本背后作者的心跳,与作品同呼吸、共沉浮,获得文学的滋养和审美的愉悦。我们还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及时地精讲点拨,促成学生的顿悟,获得认知的升华。

如学习《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朱自清优美的文字带领下,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春天色彩变化、温度变化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文中准确使用的动词,不断把自己的个人观感与文中的描述结合起来,感受春天的魅力和朱自清的语言魅力。在阅读《愚公移山》一文时,有的学生指出愚公挖山是对自然的破坏这一观点时,我们应该指出,《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继而讲讲寓言的特点,最后强调我们“必须用寓言的方法读寓言”,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纵上所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彻底更新观念,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让语文走进每个学生的生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