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

2016-07-02 05:51赵保生汪红琴王建强任章章高建霞何文江马进文杨应祥杨录有温国华雷建平李给平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水市法氏囊鸡场

乔 瑾,赵保生,汪红琴,王建强,任章章,高建霞,何文江,马进文,杨应祥,杨录有,温国华,雷建平,李给平

(1.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741000;2.甘肃陇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8.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防疫与检疫科学

鸡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

乔瑾1,赵保生1,汪红琴1,王建强1,任章章2,高建霞3,何文江3,马进文4,杨应祥5,杨录有6,温国华7,雷建平1,李给平8

(1.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741000;2.甘肃陇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8.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解决鸡免疫抑制性疫病所带来的养鸡业风险,提升禽类产品质量,以此推动养鸡业健康发展,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鸡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鸡病毒性关节炎、禽白血病等5种免疫抑制性疫病实验室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工作,并结合生产实践中常发生的二类、三类疫病展开专项调研和分析归纳,以此提升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防控质量。

1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鸡疫病的困扰也越来越突出,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生鸡生长受阻、疫(菌)苗免疫失败、多种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截止2013年底,天水市家禽饲养量1 658万只,存栏915.8万只,出栏742.2万只,禽肉产量达到9702万 t,蛋产量达到3.64万 t,规模养殖场350个,养鸡户1.8836万户,养鸡小区70个(入住659户)。在着力发展养鸡业得同时,摸清全市鸡群免疫抑制性疫病感染及感染后继发并发其它疾病状况,对有效控制鸡病混合感染发生和提高鸡群免疫效价及做好未来鸡病流行病趋势预测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2材料与方法

2.1时间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结束,历时三年。

2.2区域

以天水市甘谷、秦安、武山、麦积、清水等5个县区养鸡密集区为主。

2.3材料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抗原试纸卡均2012年3月采购于深圳市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批号20130208,有效期至2014年9月;马立克氏病毒和鸡传染性法氏囊抗原检测试纸卡2012年2月采购于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编号QB0012、QB0007,有效期至2015年2月;禽白血病和鸡病毒性关节检测采样酶联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禽白血病ELISA试剂盒和鸡病毒性关节ELISA试剂盒2013年4月采购于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盒编号DRE-C59654,DRE-C65102,有效期至2014年12月。

2.4样本

对45个规模鸡场的45群鸡进行泄殖腔棉拭子采样共计2 727份,血清样本共计1 245份。采用随机抽样法,每个鸡场采取10~30份的血样,所有鸡群都未曾免疫过白血病、鸡病毒性关节炎、法氏囊、马立克氏、鸡传染性贫血疫苗,鸡的日龄在7~42、50~360 d之间。血样用一次性无添加剂真空采血管自鸡翅静脉采血,放置室温自然凝固,约2 h析出血清后,再3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用取液器取出血清至-20 ℃以下保存待测。采集泄殖腔棉拭子,密封保存于-20 ℃冰箱。

3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1近十年全市鸡发病情况调查

2004~2012年全市共发鸡病12种,包括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白痢、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禽痘、禽霍乱、禽白血病、鸡马立克病、鸡大肠肝菌病、鸡传染性鼻炎。总计发病96 848只(羽),疫病死亡12 551只(羽)。

3.2自2012年至2014年底鸡死亡分类调查

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三年期间规模场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4.53%、0.29%、6.32%;散养户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5.72%、0.76%、13.33%;肉鸡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5.47%、0.39%、7.09%;蛋鸡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4.93%、0.55%、11.25%。

3.3自2012年至2014年疫情测报调查

11起疫情中有2起病毒感染发生的免疫抑制性疫病,有4起超次超剂量免疫等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现象。

3.4兽医门诊接诊鸡病调查

2013年至2014年鸡发生二类动物疫病7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减蛋综合症、鸡球虫病、鸡痘、仔鸡黄白痢);三类动物疫病1种(大肠杆菌病);普通病5种(鸡卵黄性腹膜炎、鸡虱、鸡蛔虫病、中毒、不明原因死亡)。主要危害规模鸡场的有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鸡球虫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与其他疾病。

3.5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蛋鸡中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普遍存在,经过多年免疫等措施疫情形势相对稳定,疫点变化不大,任然需要继续免疫,肉鸡除感染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外,呼肠孤病毒感染较为严重,鸡法氏囊病总体群感染率71.11%,个体感染率4.87%。鸡马立克氏病总体群感染率40%,个体感染率2.92%。鸡病毒性关节总体群感染率13.33%,个体感染率14.92%。

3.6天水市养鸡业疫情隐患调查

一是无消毒设施,且周围散养户随意丢弃病死鸡;二是所用因病设防疫菌苗由育种公司提供或在兽药和饲料经销商处购买;三是没有专门的粪污处理设施;四是免疫程序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当地的疫病发生特点,仅凭靠多年养殖经验或采用育种公司提供的程序;五是23家养殖户近三年均在做H9苗的免疫(H9亚型为低致病性,危害的严重程度与继发或混感其它疫病的程度有关,天水市近年来未提倡免该苗)。天水市春秋两季家禽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主要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且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是以H5亚型苗为主;六是不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和日常监测;七是成品饲料、饲料原料或饲料加工后饲料没有专门的储藏室,无法做到防潮防湿,引起饲料霉变而有许多种霉菌毒素会引起免疫抑制(如发霉玉米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八是不能保证从正规的种禽场引种,且2011~2012年陕西、宁夏疫情形势紧张,鸡病频发,损失惨重,而个别养鸡户没有考虑到疫情风险,继续在该地引进鸡苗;九是被调查的养殖户在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苗时,均采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苗(饲料厂家和供苗商提倡),且鸡传染性喉管炎弱毒苗也在免疫,不排除野毒感染;十是养殖场自己根据养殖经验诊断疾病,均在气候发生变化时添加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方面的药物;十一是由于检测技术和诊断水平有限,致使鸡场中存在混合感染时诊断不清;十二是养殖场的选址除个别养鸡场外,其余的均建在村落中并与生活区仅有一墙之隔;十三是如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还是未能被很好的理解与实施,个别养殖户采用轮换饲养(共三个鸡舍,缺栏补栏)。

4天水市主要鸡病发病特点调查分析

从以上病原学检测、疫情测报、日常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兽医治疗结果来看,天水市鸡的转群应激、超剂量高频次免疫等引起的免疫抑制现象和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鸡病毒性关节炎普遍存在,禽白血病曾经发生过,这些疫病当防控措施不到位时有发生。

5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原因与感染因子分析

5.1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发生原因

5.1.1鸡群发生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性疫病在疫病防治工作中,常见的法氏囊炎、禽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等都是严重侵害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的疾病。

5.1.2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免疫抑制很多药物,如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甲砜霉素、青霉素、金霉素等,具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抑制骨髓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性质而发生贫血和免疫抑制的。即使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病毒灵这类药物在临床上也常常有被检出致畸、贫血的可能性报告。

5.1.3过量、不科学地使用疫苗引起免疫抑制在免疫学中疫苗的使用量与免疫效果呈正相关是事实,但是犹如弹簧原理一样,这只是在一定的限量和一定的时期是正确的,一旦超出使用范围就起反作用。就活疫苗本身而言,尽管是弱毒性的,但是毕竟是有毒的产品,严重的超量使用,会使其有效毒性达到野毒的毒性。

5.1.4大量的应激反应引起免疫抑制 应激刺激脑下垂体,产生促上腺皮质激素,它能刺激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IgG增加的分解代谢。所以在应激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热应激,因此,夏天的防暑降温在家禽疫病防疫中尤其重要。环境温度家禽对环境温度有较强的依赖性,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家禽的生长发育和正常免疫机能的发挥。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不仅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而且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或造成疫抑制,使家禽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病原感染或免疫后抗体水平降低。低温还将抑制白细胞吞噬和破坏病原体。育雏期间温度过低,造成雏鸡生长发育受阻。饲养在低温(7 ℃)或高温(44~48 ℃)条件下的雏鸡,其淋巴组织退化,循环血液淋巴细胞减少。在免疫接种时,如果遇上寒冷等不良因素,本来是温和的抗原,对家禽却造成了强毒,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免疫应答,而且会受到损害,致使抵抗力降低。光照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实现的。

5.1.5用药不当或免疫接种不正确造成免疫抑制或免疫失效药物中毒会引起免疫器官发生炎症反应或出血反应而致使免疫被抑制或低效表达,并且每一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接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免疫效果,不当的接种方式,也会引起免疫抑制。

5.1.6饲料发霉引起黄曲霉菌中毒而使免疫抑制 饲料污染霉菌后由于霉菌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把饲料中的蛋白质、淀粉分解,饲料中营养成份遭到破坏,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失调。除污染饲料外,霉菌还能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它能使胸腺、法氏囊萎缩,毒害巨噬细胞从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严重降低家禽的抵抗力,易造成二重感染和诱发某些真菌病及传染性疾病。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素,因黄曲霉菌在机体内往往侵害鸡的呼吸系统,鸡只一旦患黄曲霉菌病,重则送命,轻则引起免疫抑制,很容易造成长期发病。中毒鸡对盲肠球虫病、马立克氏病、沙门氏菌、包涵体肝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性提高。因此,在潮湿地区和季节,要注意饲料原料的保存,防止发生霉变,养鸡场千万不能喂发霉的饲料。

5.1.7饲料的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免疫抑制日粮中各种营养是机体正常发育的基础。饲料中蛋白质等的供给及机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正常代谢对抗体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营养物质的缺乏都能影响免疫应答,增加对传染病的敏感性。实践表明,雏鸡断水断食48 h,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的重量明显下降,脾脏内的淋巴细胞数减少,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菌清除率降低。这就是说,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对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有害。维生素A缺乏可减弱抗体反应,引起淋巴器官和组织中淋巴细胞耗竭,导致胸腺和法氏囊发育受阻。特别是维生素E 缺乏能引起免疫抑制,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使雏鸡法氏囊、胸腺和脾脏发育受阻。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铜、硒等缺乏,可导致免疫器官萎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硒元素是机体白肌病的重要预防元素,同时也是骨髓造血和合成抗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目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将硒作为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添加到食盐或食品中,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同时极易损害肝脏和肾脏,造成免疫失败。因此,在家禽饲养中,饲料配方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对免疫有影响的微量元素的合理添加,并且根据禽的生产状况作适当调整,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

5.1.8环境污染引起免疫抑制养殖场污染是国内许多场(户)主头痛的问题之一。大量的畜禽排泄物被不合理地堆放在场区周围或马路上。如果不能有效地及时处理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难闻气体,如硫化氢、尸胺、氨气等,这些有害气体不但会对人体引起头晕呕吐,呼吸急促等中毒不适症状,同样也会引起鸡群的不良反应,从而引发免疫抑制。

5.2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分险因子分析

从生物安全管理着手,使鸡场从业人员、管理者,规避易发生感染的风险因子,完善管理措施,而控制本类疫病的发生,通过研究其感染的风险因子共归纳13项。

5.2.1引种时不监测禽白血病(AL)、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鸡传染性贫血(CIA)、呼肠孤病毒感染(病毒性关节炎)是垂直传播的病毒性疫病,通过引入种鸡或者商品鸡,由携带病原体的鸡只将病原传播至疫病清净猪群,或将高疫病风险地区的猪病原向低风险地区传入。因引种而导致的疫病发生或爆发的案例数不胜数,许多新建鸡场或健康猪鸡就是因为盲目引入染疫鸡造成几十年精心营造的生物安全体系毁于一旦,损失惨重。

5.2.2选址不合理及净道、污道交叉混用近疫区、屠宰场、交通主干道、畜产品加工场等。净道、污道不分,粪污污染饲料等,易造成交叉感染。

5.2.3消毒不到位且频次达不到消毒制度不严格,大门口、圈舍入口消毒池没有消毒液。

5.2.4转群等各种应激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如疫苗、过冷、过热、抓捕、转群、断喙、换料等措施会引起机体因恐惧或不安而使代谢紊乱,造成疫苗接种不能有效地刺激免疫靶器官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5.2.5大剂量使用药物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很多,如呋喃唑酮(痢特灵)、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甲砜霉素、青霉素、金霉素等等,这些药物往往是因为其本身具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抑制骨髓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性质而发生贫血和免疫抑制的。

5.2.6超剂量免疫比如新城疫Lasota株,一般地在1羽份至6羽份范围内使用时,用量与免疫效果呈正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再加量不但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而且一旦用量达到10~12倍,就有一定的毒性表现,且会有严重的免疫抑制反应,如严重超量使用,会致使鸡群机体因人为因素感染而引起死亡发生。

5.2.7气溶胶现代集约化养鸡场鸡群高度密集,舍内空气流动性较差,特别是由于饲喂、清扫或鸡群移动等产生大量有机粒子,同时鸡舍内空气湿度大,缺乏直射阳光,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是微生物气溶胶种类多、含量高、难控制的重点场所,借助于合适的温湿度和风速等条件,可将鸡场环境内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向外界环境扩散和传播。

5.2.8场区有老鼠、昆虫类因其在鸡场游走范围大,数量多,已经证实能携带病原体或传播许多疫病。鼠类能充当许多传染病的的传播媒介,昆虫( 包括苍蝇、蚊子、蚤等) 可充当在猪场间潜在传播病原体的媒介,已经证实苍蝇能在猪场1.5 公里范围内传播疫病。它们在生物安全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灭鼠是消灭传染源及构建综合性防疫体系中环境控制的重要举措。

5.2.9混养其他动物自由活动和随处迁徙的鸟类可在鸡场逗留期间顺便散毒,潜在具有传播疫病的风险。

5.2.10饮水和饲料科学合理的饲料使用是鸡场获得较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安全可靠的饲料也是防控鸡主要病原体的前提和基础。相反,不洁饲料往往是病原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专区。霉菌无处不在,霉菌污染饲料的条件又相当宽松,又因其对猪危害严重、被损系统多、影响时间长、常具隐蔽性,所以霉菌毒素污染成为饲料品质不良的第一要因。至于不符合要求的饮水,虽然对鸡群的危害小于饲料,但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污染几率很大,此维持饮水管道的清洁卫生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大有裨益。

5.2.11车辆虽然车辆在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中的研究报道很少,但其作用仍不可低估。应落实运禽车辆卸车后的清洗消毒,不随意丢弃排泄物,清洗后的废水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从而降低或消除疫病传播隐患。

5.2.12人员无工作人员更衣、消毒室。因工作人员及参观者可通过他们的头发、鞋或衣服等携带大量的病原体,因此进出鸡场前更换衣服和鞋帽、洗手消毒,可有效减少病原体荷载量,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5.2.13废弃物鸡粪、病死鸡、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料水槽、场区内未建立隔离圈、焚烧炉、污物坑,不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

6鸡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性评估

由病毒引起的鸡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最严重,给养殖者造成毁灭性打击。对鸡本身的直接影响有两方面.

6.1畜禽的生理代谢受到限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气血不足(苍白),利润降低。二是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抗原的递呈受到干扰,抗体的形成被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严重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导致畜禽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继发感染,如非典型新城疫、低致病性禽流感、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球虫病等。发生免疫抑制时,间接危害严重:一是因为病原在免疫器官内大量增殖,造成法氏囊、胸腺或骨髓等器官组织萎缩,功能减退,机体对各种疫苗免疫应答减弱或丧失——抗体水平下降。

6.2造成一些疾病呈现非典型化,给正确诊断和治疗造成很大难度,也使疫苗接种受到严重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6.3风险评估矩阵分类。参考“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2004)中风险分析模型”,评估包括可能性评估、危害性评估、脆弱性评估、可控性评估四个方面,其中可能性评估中的危害发生概率划分为5级(5级必然发生,4级很可能发生,3级可能发生,2级不太可能发生,1级罕见),危害性评估中的危害因素影响水平分为5级(5级灾难性的,4级严重的,3级中等的,2级低的,1级极低),脆弱性评估与可控性评估作为校正参考,评估结果分为5级风险等级(5级极高,4级高,3级中,2级低,1级非常低)(详表1:风险评估矩阵分类表)。

6.4风险评估。2015年天水市有可能发生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炎、肉鸡病毒性关节炎场群,存在局部场(户)暴发风险。鸡马立克病有散发疫情风险;鸡传染性贫血、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有传入风险(详见附表2:天水市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风险评估表)。

表1 险评估矩阵分类表

注:风险等级按照风险分值的大小划分为5个级别,其中5级极高(20-25),4级高(11-19),3级中(6-10),2级低(3-5),1级非常低(1-2)。

附表2 天水市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风险评估表

7小结与建议

在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的大背景下,鸡免疫抑制性疾病加快了研究步伐,本此调查紧密结合全市养鸡业的发展现状,但一是受经费和诊断试剂的限制,检测病种不是十分全面;二是疫病疫苗、治疗药物完全由经销商供应,质量难以监管;三是鸡苗购进混乱、防疫条件问题较多、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所以此项工作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7.1加强宣传

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宣传力度。改变“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观念,使养殖者走出只重视饲养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注重饲养管理环节中软件完善的误区,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

7.2慎重引种

由于目前我国的鸡群中免疫抑病感染非常普遍,因此应充分了解引种场各种疾病的感染情况,特别是要注意禽白血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马立克氏病等病毒的感染,这类抑制性疾病一旦引入,很难清除,最好是从无此类病的种鸡场引种。’

7.3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保护鸡群不受外源病原微生物侵袭。根据三年

的反复证明的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本课题的实施,为鸡场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了天水市规模鸡场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天水市规模鸡场参考免疫程序、天水市鸡场的消毒程序及消毒剂选择指南等,这些技术规范规程的应用将消毒卫生、疫苗使用等贯穿于养鸡生产的各个环节,尽最大可能降低鸡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鸡群继发感染的机率。加强各种传染性病的免疫预防,重点做好对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如马立克氏病、法氏囊等的免疫工作。

7.4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中包括全价营养饲料,良好的环境卫生,尽量减轻或避免风、光、冷、热、湿度、噪音等应激因子对鸡群的影响。

7.5加大监测经费的投入

积极争取相关监测经费,常年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及早建立健全疫病检测体系,定期进行抗体监测,采取观察治疗或淘汰鸡以及补免等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崔治中.我国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的诊断和对策[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1,18(14):19-22.

[2]陈悦,刘兴友.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37(2):192-193.

[3]杨克礼.卫平,潘玲,等.安徽省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2005,(38):665-667.

[4]崔治中.禽病诊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崔治中.兽医免疫学实验指导(大学本科教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5-09-07

[作者简介]乔瑾(1978-),女,本科,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治。E-mail:qiaojing88830@sina.com

[中图分类号]S 82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704(2016)01-0114-05

猜你喜欢
天水市法氏囊鸡场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防治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上的推广应用研究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规模化鸡场生产成本构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