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体书法

2016-07-06 09:03张蓓蓓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徐浩王献之行草

张蓓蓓 陈 斐

摘 要:颜真卿的《裴将军碑》作为代表性的破体个例,通过以下方式,如:粘连、连带、合文、穿插等,进行字例分析,充分了解破体这一独特的书写形式。关键词:破体;颜真卿;兼收博取;随物赋形吴昌硕的一幅六十五岁时书写的对联:“荒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在不同的出版物中对它有不同的分类,有的将其标注为“行书对联”,有的标注为“草书对联”,有的标注为“行草书对联”。实际上,此联中还有篆书和楷书的字形,显然,以上的分类是不准确的。因此,有的出版物干脆就回避了这一问题,不标注书体类别。这样的情况,使人难免会产生迷惑。同样,当我们试图对传为颜真卿书的《裴将军碑》进行书体分类时,亦难免面临同样的尴尬。更进一步,若要理清其风格源流,我们更会感到有些棘手!事实上,这涉及书法史上一个时隐时现的书法创作现象—“破体”书法。破体是指运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体进行杂糅而形成的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其中表现在用笔和结构造型方面,常常是楷行隶兼容,楷行篆兼容,楷隶篆兼容,行隶篆兼容,楷行草篆兼容等诸多书写形式。这是破体与其他书体的根本区别所在。“破体”一词,最早源于唐代徐浩《论书》曰:“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1]而张怀瓘《书断》中也提到“破体”一词,曰:“王献之变右军行书,号曰破体书。”[2]徐浩对“破体”一词未详述,而同时代的张怀瓘《书议》中对论述王献之书法的创新有较深入的阐述:“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问。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3]从张怀瓘的论述来看,王献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破体”。纵观书法史,破体不仅仅指“非草非行”一类,在王献之后亦有新的破体出现。由于书家取法的不同在进行破体书法创作时所产生的破体也各有特点。因此,所谓“破体”实际是指一类概念,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多体交融,形成有机整体。以“破体”书法虽饱受非议,但是历代仍不乏书家对其进行探索。其中唐有颜真卿,宋有任询,元有杨维桢,明有赵宦光、傅山,清有郑板桥、高凤翰,清的伊秉绶、吴昌硕等。颜真卿的《裴将军碑》是破体书法中的代表,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该作品以篆隶笔意书就,以楷、行、草三体为主,大小、长短、粗细参差不齐,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气魄雄健,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裴将军碑》作品中楷书显得雄强,行草显得奔腾,隶书显得冷静,篆书显得沉着。在处理各种书体时采用粘连、连带、合文、穿插等方式,达到气韵舒畅。下面通过粘连、连带、合文、穿插等方式,对颜真卿的《裴将军碑》的破体运用进行剖析:1

粘连粘连是将本该分开书写的两个字,通过笔画使其连在一起。作品通过字与字的粘连使不同的字连在一起而不显突兀,给人感觉其整体、统一。2

连带连带是把多个字通过游丝使其串联在一起,达到整体连贯统一的目的。书写时会自然的带出一丝墨痕与下一笔的起笔相互呼应,若断若连,作品中粗壮的拙笔与连带的细丝产生了无穷的乐趣,字里行间表现的轻松活跃,自然而毫无做作之意。3

合文合文是指連续两个字之间有相互借用笔画的现象,即两个字的两个部件的部分点划位置靠近,同时共用这两个部件的相同点划,这一点划,既是甲字中的点划,又是乙字中的点划,是两个字中共同占有点划或偏旁的古文字构型方法。这种以体势来连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不仅字距紧密,而且穿插避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组合特别强调空间关系,带有绘画的视觉效果。如“何壮”二字中的“何”的最后一笔竖弯钩与“壮”的左边的竖就是共用一个笔画,使两个字如同一个字。4

穿插穿插是通过左右移挪、上下穿插、体势连贯等方式,使字与字之间产生紧密、一气呵成的整体。避让是字与字之间有相同的笔画相并或相悖时,要互相揖让,避免冲突,使字与字之间协调。这幅作品绝不是刻意为之,不管“台”字有多高,“开”字有多实,“裴”字有多厚,“舞”字有多狂,“来”、“麟”字有多么舒放峭拔,“可以”有多么轻若蝉翼,“子”字有多么细若发丝,顏真卿总能把这些不协调的东西通过“粘连”、“连带”、“合文”、“穿插”等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体。颜真卿的《裴将军碑》将破体书法推向佳境。参考文献:[1] 徐浩(唐).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75.[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639.[3]

张怀瓘(唐).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48.[4]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6]

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

徐浩.论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8]

张怀瓘.书议[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 李建春,朱平.掷地有声雷霆万钧——从《赠裴将军诗帖》看颜真卿的书法魅力[J] .遵义师范学报,2005.[10] 侯开嘉.吴昌硕“破体”书法十年探索及其中止之迹[J].书法赏评,2009.

猜你喜欢
徐浩王献之行草
元 管道昇 行草书久疏上状帖
陈海良《古人诗》
神通广大的秋司令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练字
徐浩第二张专辑首支歌曲《后来呢》MV正式发布
《中秋帖》与“中秋”无关——王献之《中秋帖》
徐浩现代水墨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