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英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2016-07-07 03:55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性别歧视日语

王 锐(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管窥英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王 锐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性别歧视现象在东西方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以英日两种语言为例,剖析了语言中隐含性别偏见的种种语言现象,解释了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源,阐述了性别歧视语现象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性别歧视语现象进一步消除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语的审视和修正,推动性别平等语言的关注和采用。

关键词:英语;日语;性别歧视;偏见;性别平等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语言不仅仅是社会历史传统的消极反映,同时又“无意识”地强化这种语言中的观念和概念。”(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在各种语言中,普遍认为“性别歧视”是指对女性的歧视。语言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西方国家欧美语言中,汉日韩等东方国家语言中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最早研究性别语言的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Jespersen),英语是他所熟悉的所有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日本教育学家椎林美树在他的『日本语教育における性差の扱い』一文中指出「日本语のように性差が目立つ言语は少ない」。(像日语一样男女性差别如此显着的语言很少)本文就以英语和日语作为东西方语言的代表来解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会集中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一直无法根除的顽疾。在英国这个崇尚高贵血统,尊崇男人的地方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都是男性主宰着一切,妇女处于从属地位。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多数由男性构成。即使是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英美等发达国家,虽然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解放,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同时由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英美文化中也深深地渗透着性别歧视现象。几个世纪以来对女性含有歧视或偏见的词语被一直沿用,直到本世纪初和中叶,西方女权运动的高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英语中的的确确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一)男性词的泛化现象

在英文中,通常会用代表男性的man来泛指“人“或“人类”,以男性取代女性,以男性概括男女双性,这无疑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忽视和歧视。例如:All men are equal in the eyes of the law[1].即使是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也刻下了男尊女卑的时代烙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 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omas Jeffers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代词he(his, him)的用法也是如此。Everyone should do what he considers best[1].曾有英国学者作过统计,1987年英国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男性代词要比女性代词多四倍[2]。英语中以man为构词成分的若干复合词如manmade, freshman等都包括了男女双性。英语中的男尊女卑由此可见一斑。

(二)语义的褒阳贬阴

其次,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语义上,即词语搭配时发生的变化、以及普通词语的词义演变上。例如,同是pirate一词,如果与女性搭配:a female pirate指追求其他女人丈夫的妓女或放荡女人;如果与男性搭配:a male pirate则指海盗。再比如,人们宁愿用bachelor(单身汉)girl来表达“单身、未婚女性”之意,而不用spinster,因为没有人愿意被称为spinster(老处女)。

某些本不含歧视或偏见的、表示女性的词语,在其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贬义。如:lady在19世纪被广泛用于woman的尊称,本义是“贵族夫人”或“上层妇女”,而现在却由圣坛走向大众,泛指各类女性,甚至暗示不贞洁的女子。因此,在美国南部称呼陌生的女子,十分忌讳使用lady一词。其他类似的词还有queen、mistress、madam等等,而与此相反的是,表示男性的词语,却历经千百年不失其尊严,至今仍保留着昔日之光彩,如gentleman, sir,master, King 等。

(三)词汇构成体现性别歧视

由阳性名词来派生阴性名词也是英语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即是英语中缺乏某些表示女性的身份、地位、职业的独立的词,只有通过相应的阳性词派生或复合而来,这种构词法恰恰揭示了英语中视女性为男性的附属物这一现象。如:actor—actress,major—majorette,judge—female judge等等。

(四)男女称谓体现性别歧视

在英语国家,称呼男性时不论婚姻状况如何,一律在其姓氏前冠以尊称,Mr.或其他头衔,而称呼女性则只能以显示其婚姻状况的Mrs.或Miss,且在Mrs.之后只能用夫姓。即使是令世界折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不能例外。

(五)男女称谓排列顺序体现性别歧视

同许多其他语言一样,英语中那些男性必须置于女性之前的、似乎约定俗成的称谓排列顺序也不容忽视。诸如:father and mother, Romeo & Juliet, Mr. and Mrs. Brown,等等。虽然人们对这些称谓顺序已经习以为常,但其背后却体现了男性优于女性的社会偏见,隐藏着女性千百年来受到歧视的历史事实。

(六)俚语和俗语中体现的性别歧视

在那些称呼或描写女人,但不文雅、带有蔑视性或戏谑性的俚语和俗语中还隐含着另一类性别歧视性语言,譬如,把女人称作“chicks”(少妇)或“broads”(娼妇);将具有女人气的男人定义为“sissy”,还有将婆婆妈妈、大惊小怪的性格称为“old-womanish”等等。很显然这些描写性词语也隐含着性别上的偏见。

(七)谚语中体现的性别歧视

既然谚语是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那么谚语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就更加不容忽视。针对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最令女权主义者愤慨的可能非尖酸刻薄的谚语莫属了。如: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抵得上金玉女)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ll be.(拳脚之下出贤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

二、日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日语中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即为位相语当中的一种。众所周知,在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较男性地下,这就使女性在各方面要受到比男性更多的限制,体现在语言上,就要求女性要更加谦卑、文雅、礼貌,这毫无疑问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差别对待,日语中称之为“性差”,“性”即为“性别”,“差”即为“差别”,日语中的“差别”与汉语中的“差别”是不同的,日语中“差别”不仅仅指差异,还包含歧视之意。因此“性差”除了性别差异,还有性别歧视的涵义。这种差别不论在哪种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日语在男女性用语差别这一方面,被认为是最显着的。

(一)日语口语中体现的性别差

1.人称代词的差别

日语中男女性用语最显着的差别当属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别。男性在称呼自己时用「ぼく、おれ、わし、吾輩」;女性在称呼自己时用「あ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い」;称呼对方用「あなた、あまえ(さん)、お宅」あまえ虽然是男性用语,但以前也用于女性称呼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下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男女性都可使用的代词「わたし、わたくし」等。但一般而言,女性较男性使用得多一些。例如:

理子:私、習ってるの。

哲平:お前、何を口から出任せ言ってんだよ。普通手品なんか習わないだろう[3]。

(2)在双山岩体及老坟爬岩体中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中钾化、黄铁矿化、硅化等矿化蚀变处是非常有效的找矿标志。

2.感叹词的差别(见表1)

例如:

上杉:落とした?なんて?

哲平:いや、俺、なんて、ここでちゃんとこっちに持ち替えたんだから、俺[4]。

3.终助词的差别

(1)男性用终助词:

男性用终助词大致有ぜ、ぞ、い、や、な。

例如:哲平:お前、人の家でいきなり冷蔵庫開けんな[3]。

女性用终助词包括の、わ、て、こと、かしら。如:

藤井:あたしね、もうこれ以上関わらないことに決めたの。いくら手紙は来ても相手にしあげないわ[3]。

表1 感叹词的差别

4.男女性专用词汇的存在(见表2)

例如:

店主:どう、お味は?

上杉:おいしいです。

哲平:うまいだろう[3]。

表2 男女专用词汇

(二)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现的性别差

同英美国家一样,日本女人婚后亦随夫姓,不仅如此,妻子还要称丈夫为「主人、旦那」(主人、老爷、当家的),而丈夫称妻子为「家内」(内人);「兄弟」不仅指兄弟而且包括姐妹,而「姉妹」则只能指姐妹,不包含兄弟在内。

(三)辞典用例中体现的性别差(见表3)

尽管前国会议员八代英太氏对『外国人のための基本語用語例辞典』(第2版)中带有对残疾者和女性歧视的词语进行了修改和削减,但是『外国人のための基本語用語例辞典』(第3版)中体现男女性别差异的词语仍然存在。例如:

表3 辞典用例

由上述用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日本社会女人要依靠男人来生存,也会被男人随意地抛弃,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的事实。

三、性别歧视语现象存在的根源

在社会文化体系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非独立存在,与一定的历史、宗教、社会因素、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历史和宗教因素

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的神话。既然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出来的女人,那么女性从属男性,男性主宰宇宙,便是天经地义的事。

据记载,日语中男女性的差别最早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室町时代在宫中侍奉皇上和太上皇的女官中开始使用女房词。从室町时代初期开始,在宫中侍奉的女官们之间所讲的一种宫廷贵族语,称为女房词。女房词主要是关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语言,亦可称作“御所语”。江户时代使用御所语的阶层开始渐渐扩大,词汇所涉及的范围也渐渐变广。女房词作为一种高尚优雅的语言由足利德川将军家的女性渐渐普及到商人家的姑娘并对后世女性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儒教学说传入日本并发展为日本文化的指导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便更加根深蒂固,发展至今有过之而无不及。日语中大量存在的以「女」为偏旁的汉字如「娘、嫁、姑」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因素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父系氏族阶段,人们渐渐认识到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和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所以男性取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宰地位,而女性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由于社会不断地标榜男权价值,强化男权意识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比较低下的。在社会角色方面无论女性的能力,知识水平和文凭如何强过男性,在就业和就业后的升迁中,都会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在日本,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一直困扰着职业女性们。而在家庭中,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是男性,家族权力及产业也基本上是由男性继承,而女性则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三)生理及心理因素

生活在被强大的男权语言笼罩着的社会中的女性,对这种无形的力量简直无法抗拒。男权中心价值观下的女性已经麻木。“集体无意识”钝化了女性的语言感觉,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默认了既有的两性秩序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日本人のジェンダー意識(日本人的男女社会性差异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男性的印象是理性,粗野,高调,而对女性的印象是感性,温柔,低调,谦恭[5]。人们无意识地将社会性差异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当中,导致了女性在心理上的软弱,认为女人就该像个女人样,这种思想定位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循规蹈矩,恪守礼节,小心翼翼。

四、性别歧视语存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女权运动以及语言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遭到了重创,大众媒体、新闻出版机构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他们号召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语言以及固定的性别模式语言,倡导作者使用能够体现性别平等语言。那么女权主义者及语言学家们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回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得到了淡化呢?

有学者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经过调查研究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对70年代及90年代以后出版的美国《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杂志中女性缺省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职业女性形象出现的频率由70年代的51.4%上升到85.6%;并且以非传统职业形象(包括如医生、宇航员、律师、科学家、工程师需要展示能力、权威、主动性的工作)出现的频率由57.1%上升到84%。在70年代女性是以家庭主妇、空中小姐、护士、演员、教师社会角色被提及的,而从90年代后,女性则是以律师、作家、空中小姐、主管、教授、教师等的社会角色被人们关注的[6]。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即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女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承认和重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可见性也越来越强。

关于日语中的男女差别的演变和趋势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1981年『日本語の男女差』(F.C.パン編・東西手話学会)中的调查结果。调查是以下町及郊外的两个地区为例,选择不同职业的20岁至50岁的女性10人,男性20人为代表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使用助动词「かしらね」多达30次,而男性却连一次都没有使用。男性使用「かな」多达171次,而女性只使用了47次[7]。笔者在日本在住期间(2005-2008)也曾就同样的课题对川崎市多摩区区役所从事对外日语教学的教师女性20人,男性1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性使用助动词「かしらね」多达56次,而男性却未曾使用。男性使用「かな」达83次,而女性则使用了78次。而90年代的小说中两位女子的对话的男性化程度简直让人大跌眼镜:「どいつもこいつも体重計の奴隷かよ」「さあ、我慢してたぶん、今日は吐くまで食うぞ!」(フジテレビ《小説・ショムニ》講談社文庫、1998年)。通过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次调查得出结论:女性已经不再甘于沉默,她们用男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叛逆,同时也暗示着人们对于女性偶尔使用传统的男性语言已经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然而,在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者和教育部门近二十年来一直不断有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案提出,并逐步付诸实现,但对此而引起的社会舆论则看法不一,这说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意义至今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报告,虽然性别歧视语的使用在减少,但认为「言葉を抹殺することは、歴史を抹殺することだと思う(抹杀语言就是抹杀历史)。」的人还大大存在。可见性别歧视语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性别歧视语的消除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五、性别歧视语现象进一步消除的方法和途径

(一)修正性别歧视用语

进一步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就要修正性别歧视用语,即通过词汇的中性化,创造新词或改用其它词以及调换男女称谓排列顺序来实现语言的重构。

1.词汇中性化

尽可能避讳以man为中心的合成词,公平地对待女性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角色,选用中性的,体现性别平等的合成词或词组[8]。诸如把policeman改为police officer、policewoman。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为了回避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而编造出一些荒诞可笑、不伦不类的词。比如有人曾试图用personkind代替mankind,或用 S/he来代替she和he,,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1976年在纽约发生的更名事件。一位名叫Donna Ellen Cooperman 的女权主义者要求将自己的姓氏改为Cooperperson, 该案历时一年,州立最高法院最终于1977年12月批准其改性。如果将这样一种改革方式推广开来,恐怕未必合适。

2.创造新词汇

我们可以创造不含贬义的女性词来代替传统的含偏见的词汇。如看不出婚姻状况的Ms.,也可创造由女性词汇派生而来的男性词汇使女性获得一丝安慰与平衡。如由 housewife造出househusband。

3.改用其它词汇

若想回避男性词的泛化现象中关于he/his/him/himself的某些不适宜的用法,并且不改变句子的本意,可以使用“his or her,him or her, himself or herself”或“his/her, him /her, himself /herself”。

对于那些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俚语和俗语,则应当避免使用,而以最普通的词来取代。建议把这类词语改为某些刻画准确的名词或形容词,这样会更为贴切、生动,又避免了性别歧视和偏见。例如可将the weaker sex改为woman; lord and master改为husband。

4.调换男女称谓排列顺序

关于男女称谓排列传统用法中的男士优先现象既然令女性耿耿于怀,那么我们不妨偶尔也让女士优先。譬如mother and father , wife and husband……,但讽刺的是,这又造成了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因此有学者主张异性词并用时要经常换位使用,还有学者主张将男性词与女性词竖相并列书写,可这又涉及到了将谁写在上面、谁写在下面的问题,被写在下面的一方会认为自己被人骑在了头上。由此可见关于语言的改革并不容易,需要灵活变通,不宜走极端。

关于如何修正日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很有争议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鼓励女性使用男性语言来为自己争得尊严,男性也应避免使用具有性别偏见和歧视的语言。当然,仅仅把男女平等流于语言形式并不可取,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最重要的是应该在治标的同时不忘治本,即打造平权的社会。

(二)打造平权社会

语言的改革并不只是表面层次的改革,语言中所折射出来的性别歧视和差异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在语言中的自然反映。语言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本质上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只是一味地试图依靠改变语言的符号,语言的构造来消除千百年来沿袭的男性中心论、妇女有闲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显然是本末倒置,因为真正的歧视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因此只有根除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摈弃男女社会性差异意识,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确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在经济、政治、婚姻、家庭、教育、就业等领域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切实地打造一个平权的社会,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才有希望。

综上所述,本文以英日两种语言为例,剖析了东西方语言中隐含性别偏见的种种语言现象,并以实例解析了性别歧视语存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回避性别偏见语言的策略和技巧及性别歧视语现象进一步消除的方法和途径,在呼吁人们对性别歧视语言加以关注的同时,笔者坚信,随着男女社会地位角色的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更新,社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采用性别平等语言。

参考文献:

[1] Della Summers,Stephen Bullo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UK,2005:998, 748.

[2] 穆凤良,李秀平.英语中的性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17.

[3] 恋愛世紀:第三集[J].贯通日语, 1998(4):57.

[4] 恋愛世紀:第一集[J].贯通日语, 1998(2):13.

[5] 熊谷滋子.新聞投書を利用したジェンダー意識調査[J].月刊言語, 2002,31(2):38.

[6]高月琴.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实例研究[J].文化景观,2008:67.

[7] 日本語の男女差[C].F.C.パン編・東西手話学会,1981:15-17.

[8] 牛励强.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探究[M].教学视阈,2003 :75.

On the Phenomena of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and in Japanese

WANG Rui
(Jili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Cadre College,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Sex Discrimination exists universally in languag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henomena of sexu discrimination by cit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s examples by explicating the source of the phenomena, and by expounding the status the tendency in the future, and by illustrating the tactics and skills of avoiding the usage of sex discrimination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usage of equal language.

Key words:English; Japanese; Sexual Discrimination; prejudice; Sexual equality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6)04-0080-06

收稿日期:2015-09-12

作者简介:王锐(197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比较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性别歧视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