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2016-07-09 02:22苏艳蕊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顺应论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苏艳蕊

[摘要]中国政府网的英文网站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状况的窗口,外宣翻译工作在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与合作,打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英文网站的建设成为我国的形象代言,因此,英文网站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树立。

本文将以瑞士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作为指导,在以顺应论视阈为研究背景下,如何探析出对外宣更有效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并结合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对以后外宣翻译的发展也有启示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政府网 外宣翻译 顺应论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82-02

一、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就是把对外的一些宣传资料翻译成以目的语为形式的一种工作模式。就我国而言,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中译英,或是译成其他外文,以此来传播中国的声音。尽管目前对于外宣翻译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但已有多位学者尝试对外宣翻译做出一些定义。 张健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介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张健,2013)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信息翻译成不同的外文,并通过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或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对外发布和传播中国的观点。”(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措辞的独特的语言特点对英译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的准确关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及认同以及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实践时,译者更应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度,尽量做到翻译的准确性、针对性、目的性和政治性。本文将从中国政府网上选取具代表性翻译实例进行外宣英译分析。

二、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顺应理论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ion(Jef Verschueren,1987)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于1999年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Verschueren,1999)中进一步完善的语用理论。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应该具有顺应性,即语言的使用者能够从语言所提供的可适范围内做出协商性选择和灵活变通。(Verschueren,1999)语言顺应论可总结为三点:做出选择,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的四个角度。由于语用者会做出种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选择,因此语言具有变异性、顺应性、协商性。(Verschueren,1999)戈玲玲在她的论文中提出:“对于词意的选择,可以通过对语境的感知来进行科学翻译”(戈玲玲,2002)。曾文雄认为:“一方面,翻译是应完全按照一定的上下文进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另一方面,每个具有理论指导的翻译策略都有其价值。”(曾文雄2007)

顺应性延伸出来了四个方面: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顺应;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的意识突显性(维索尔伦,2003)。由此可见从翻译的层面, 顺应就是尽量去使译文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从而达到交际意图。顺应论的四个方面已成为目前外宣翻译的重要理论指导,故此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这四个方面来对外宣翻译进行分析。

三、顺应论在外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相关策略

(一)语境关系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由于语境因素的多样性,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含糊,我们有必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语言分析,因为语境有助于准确表达文本的意义。”(Verschueren,2000)“语境关系顺应表明沟通过程,不仅是语言要素动态的联系上下文,而且需要语言使用者灵活运用不同的交际原则。”(Verschueren,2000)因此,他提出交际语境包括物质世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Example 1.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

We will encourage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bodies to provide preschool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order to increase resources and promptly solve problems concerning access to preschool education.

在例1中,“入园难”是指幼儿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西方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公立幼儿园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教育,而中国人更喜欢政府提供支持的私立幼儿园,这种中西方的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时面临着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如译者用“concerning access to preschool education”来进行详细说明,说明译者考虑到了交际语境中的社会世界。

(二)语言结构的顺应

由于交际选择总是在所有涉及到各种变异的语言结构层面上展开的,因而语用现象可以和任一结构层面发生关联。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在表达自己的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个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是可以组织的基本单位彼此在我们的日常使用的交流”(何琪,2013)。而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择时应该使原文结构与原语特点相匹配,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原文所要达到的要求,被读者接受,就必须从语音到语言都要符合译入语的特点。

Example 2.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

We will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the fiscal, taxation, and financial systems; mak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s conducive to transforming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velop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is comprised of diverse organizations, provides efficient service, 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 and keeps risks within bounds.

在例2中,把“监管审慎”译成“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这一适当搭配,其中“exercise”指的是进行或实行一个计划,“prudent”意味着谨慎的、明智的,“oversight”指的是疏忽、忘记做某事。在原文本中,“监管审慎”是以密切关注并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从词的结构层面顺应了译入语的特点。因此,译文中 “exercises prudent oversight”的搭配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接受。

(三)顺应的动态性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何自然,2001)这就是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论的核心。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使译文的翻译在读者的接收范围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语境决定语言,语言影响语境,这两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杨蒙,2006)故此可知,语境并非一成不变,他是随着交际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互动能够动态地产生话语意义,也就是说语境是动态发展的。

Example 3.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We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the next-generation IT industry;build a high-performance broadb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and promote demonstrations on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在例3中,“三网融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但由于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理解起来却有些困难。译者在此句中并不直接把“三网融合”翻译成简单的词或词组。而是使用了顺应策略将“三网融合”进一步翻译成“电信网络”“广播和电视广播网络”“互联网”。这种阐释性的释义能够很好地传达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这种译文随着语境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使目的读者可以完全理解源文本的意义。

(四)顺应的意识突显性

维尔索伦发现虽然由于每个人的意识程度和特性存在差异,因此人的语言行为是处于具有完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连续过渡位置。(徐守桓,2007)同样,意识程度问题也存在于翻译过程中。意识程度导致的翻译活动差异通常被分为两类:一是当意识程度较低时,翻译活动就被看成双语交际中的自然行为;二是当意识程度较高时,翻译活动就被看成是某一特定理论指导下所发生的特殊选择的过程。(张新红,2001)

Example 4.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和新建2.3万所乡镇卫生院……

A special fund was included in the state budget to renovate or build 23,000 town and township hospitals…

在第4个例子中,译文里修饰词“新”被省略了,这是因为汉语里常用到程度修饰词很容易造成程度夸大或者语义重复,而因为英语中“构建”一词涵盖“新”(new)的意义,故译者将其删除,这就是译者并没有将句子翻译成“build newly 23000 town and township hospitals…”的原因。这表明翻译应基于使读者更好理解源语言的意义这一目标来进行精确的选择,同时也表明译者对英汉双语之间的差异有着清晰的认识。

四、小结

在当代全球化及行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网作为一个对外传播国家主流信息的网站,它是国外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动态的权威信息来源,其外宣翻译的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笔者从顺理论角度出发,针对中国政府网站的外宣翻译的顺应性进行分析,得出语言是灵活的这一观点。由于顺应动态性的基础是语言的协商性和变异性,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目标语言的灵活运用。在翻译中主要通过语境关系、语言结构、动态性、意识突显性四个方面来进行语言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了连贯语言使用的一个整体。此外,维索尔伦顺应论的中心是说话者和译者,因此译者的努力可以消除很多文化或语言上的歧义。这一理论也充分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让我们明白,译者对语言进行有根据的选择是出于让读者更好理解全文,而并非是无意识行为。总之,一篇好的译文需要作者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和选择,也基于此,译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累翻译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ion[M].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黄友义.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7.

[4]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2(03):7-11.

[5]何琦.顺应论视角下政论文本的翻译[D].兰州大学,2013.

[6]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

[7]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洽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

[9]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27):3.

[10]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8-70.

[1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

[12]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顺应论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