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化遗产阐释规划中主题阐释方法的解析与启示

2016-07-12 08:56韩真元蔡超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100120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阐释展示文化遗产

韩真元,蔡超(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国外文化遗产阐释规划中主题阐释方法的解析与启示

韩真元,蔡超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摘 要:在国外文化遗产阐释规划中,主题阐释方法是剖析遗产价值、确定遗产阐释内容的重要工具,为接下去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基础。从“阐释”概念入手,试图通过3个不同类型遗产阐释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主题阐释方法的作用和构建主题框架的必要性,进而讨论其对我国文化遗产展示规划和设计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阐释;展示;阐释规划;主题阐释;主题框架

蔡超(1979-),男,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E-mail:caichao303@163.com.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公众对高品质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抑或是对文化感兴趣的企业,都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开发和投入。而在文物行业内,也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但是,从近十年的诸多探索和实践成果来看,许多文化遗产地经过各种“展示利用工程”的修整后,却再也找不到其所应有的场所精神,它们已变成各种城市公园、主题公园或旅游景区,商业氛围浓厚,人工化、园林化、硬质化的景观逐步替换了遗产原有沧桑、古朴的外衣。试想一下,如果苏轼、崔颢在世,这些地方是否还能勾起他们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登黄鹤楼》中那种吊古怀乡的情怀?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3个国外文化遗产阐释规划案例的分析,为从事文化遗产相关规划实践的工作者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以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展示能够回归其核心价值,真正做到“合理”利用。

1 遗产的“阐释”与“展示”

遗产的“阐释(interpretation)”①国内对于interpretive和interpretation的译法并不统一,在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多译为“阐释或诠释”,而在旅游学界则更多地将其译为“解说”。本文使用“阐释”的译法。概念最初由美国人弗里曼·提尔顿(Freeman Tilden)于1957年提出②,经过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国际宪章,如《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巴拉宪章》《国际文化旅游宪章》等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这一概念在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中基本明确下来,它是“指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众意识、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理解的活动。可包含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公共讲座、现场及场外设施、教育项目、社区活动,以及对阐释过程本身的持续研究、培训和评估”。在这一文件中,同时也给出了对“展示(presentation)”的定义,它“尤其指在文化遗产地通过对阐释信息的安排、直接的接触,以及展示设施等有计划地展现阐释内容。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传递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板、博物馆展览、精心设计的游览路线、讲座和参观讲解、多媒体应用和网站等”[1]。

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辨析,可发现它们在性质、目的、核心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如表1)。从表1中可看到,这里的“展示”与我们国内文化遗产规划中所说的“展示”基本一致,偏重于建设性,往往通过空间规划、技术手段去实现遗产价值信息的表达。

表1 阐释与展示辨析表

在国外的许多文化遗产规划中,“阐释”与“展示”这两个词常常连用,不特别加以区分。应该说,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①国内对于interpretive和interpretation的译法并不统一,在遗产保护的语境下多译为“阐释或诠释”,而在旅游学界则更多地将其译为“解说”。本文使用“阐释”的译法。分析遗产价值;②构建阐释主题框架;③确定阐释活动;④根据阐释要求确定展示方式与设施;⑤空间规划与流线设计;⑥布置展示节点与设施。其中,①~③属于阐释规划的内容,⑤和⑥属于展示规划的内容,④则是衔接二者的转换环节。换句话说,阐释规划确定的是遗产展示的“内容”,展示规划确定的是遗产展示的“容器”。但是,在国内的大多数文化遗产展示规划中,往往只有“容器”,却没有“内容”,所以常常博物馆建好了若干年,却不知道用它来做什么。本文接下来将就这个过程中的第②个阶段进行重点解读。

2 主题阐释方法与主题框架的构建

主题阐释是遗产阐释的一种方法。“主题(theme)”,即游客能够“带回家”的信息,它是易于被理解和吸收的,与抽象的、含混的遗产价值相区别。构建阐释主题框架(thematic framework)即是对遗产价值进行层层解读的过程。这个框架一般设定为3个层级:最上层是总主题(main theme),之后是数个围绕总主题展开的次主题(subthemes),最下面是按照不同次主题分类的若干故事(stories)[2],如图1所示。

图1 阐释主题框架结构图

(1)总主题:对应遗产的整体价值,是对阐释内容的精准概括和统领。总主题可以统一所有相关的故事,以保证所有的故事都传达出一致的信息,保证参观者在遗产体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深刻的“整体印象”。

(2)次主题:对应遗产的分类价值特征,是总主题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延伸,也是故事归属的各个类别,可以使参观者对遗产不同方面的特征加深理解。同时,次主题又是对故事的归纳分类,一方面易于游客理解,一方面方便未来增加潜在故事。

(3)故事:是对遗产价值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面而通俗的解释,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使参观者较为容易地理解并接受相对抽象难懂的遗产价值。

3 国外阐释规划案例中的主题框架构建

3.1英国巨石阵遗址阐释策略规划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边遗迹”位于英格兰的威尔特郡,1986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公元前37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巨石阵作为纪念性建筑物建造并持续使用,此后一直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它使人们了解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该区域的礼仪、生活及丧葬习俗。

自巨石阵列入世界遗产以来,如何阐释其价值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它虽然家喻户晓,但作为考古遗址,许多东西却仍然神秘、充满不确定性,尚需更长时间的考古研究工作去揭示其完整价值。《巨石阵世界遗产阐释、学习和参与策略规划(2010—2015)》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完成。

规划之初,编制者发现巨石阵的总主题充满争议,遗产地讲述给公众的故事有些杂乱且不全面。于是,编制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调查访问,区分哪些故事是“游客已经了解的”,哪些又是“他们希望知道的”;二是召开专家座谈会,确定哪些故事是“可以讲给游客的”,哪些又是“非常有必要讲给他们的”,并在专家会上从专业角度讨论确定了价值阐释的总主题。最后,规划编制者通过汇集两方面的意见,确定了巨石阵世界遗产的阐释主题框架。

主题框架的总主题即经过归纳提炼后的遗产价值:“巨石阵是一个由史前人类创造的、具有礼仪性和祭祀性的景观核心,持续使用了1 500余年,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我们。”在总主题下分了5个次主题,每个次主题对应某一类价值特征,分别是:天空、石头、景观、人和意义,每个次主题之下又有若干相关的故事。以“石头”这一次主题为例,具体表述为:“巨石阵令人惊叹地表达了高超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同时它是世界上唯一现存有横梁的石圈遗迹。”在此之下,与之相关的故事则有:①巨石阵排列复杂,但是有两个明显的建造阶段;②砂岩环圈的建造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使巨石阵区别于其他数以百计的巨石类纪念碑;③遗址使用了两种类型的石材建造,它们都必须从很远的距离运来;④巨石阵如何被建造;⑤巨石阵是否已经完成[3]。

3.2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阐释规划

美国的伊利运河始建于1817年,连接哈德逊河和伊利湖,将五大湖与大西洋水域连通起来,是第一条联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通道,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工水道之一。伊利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该遗产廊道作为贸易和思想传播的路线,对美国的经济、科技、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伊利运河的阐释规划是2006年编制完成的长期性区域综合规划——《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规划》中的一个独立章节,“讲述故事:阐释与目标方向”。之所以要编制这个阐释规划,是因为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可以充分认识到伊利运河的价值,甚至连居住在运河沿岸的人也是如此,但几乎所有的美国人又都知道伊利运河的名字,它是著名的遗产,连接着许多热门景区。所以,阐释规划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向人们讲述运河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及其对美国发展的影响。

伊利运河以线性遗产的形式存在,沿线的资源类型十分丰富,但其所连接的各个遗产点却相距较远(图2)。规划编制者发现,在运河廊道上,很多遗产点已经独立设计了阐释方案,每个遗产故事也是精心构思,但这样相对独立的故事缺乏连续性,难以给游客形成整体印象。因此,一个有效的、综合的阐释主题框架就变得十分必要。所以编制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构建起整体的阐释主题框架,用统一的主题去串接各个遗产点上可以讲述的故事。

图2 伊利运河区域资源图

阐释的总主题——“美国的象征”,直接来源于所有美国人对伊利运河的认识,展开说就是运河系统对塑造美国所起到的作用。相关的故事由志愿服务于阐释工作的当地居民和地方团体提供,他们根据遗产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总结并编写与运河遗产及其起源和影响相关的代表性故事。这些故事再被分类归结到4个次主题下:进步和力量、连接和沟通、发明和创造、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的遗产区域对应不同的故事,比如,在手指湖地区(Finger Lakes region)讲述的“粮食波动:运河对农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影响”的故事,归类在“连接和沟通”的次主题下;在蒙特苏马(Montezuma)地区讲述的“穿过山间流动:地形、水文,及运河系统的路线、闸坝、水柜的设计和工程”的故事,归类在“发明和创造”的次主题下[4]。

3.3多伦多老城区遗产阐释总体规划

加拿大多伦多的老城区见证了多伦多建城200多年来的历史,它包括1793年建造的约克镇最初的10个城市街区,包含考古遗址、街景,以及大量商业、机构和工业的建筑。

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多伦多老城区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历史核心区,街区扩展、海岸线外填、铁路和工业发展,甚至到了20世纪仍有早期建筑被改造利用。“不断地变化”正是老城区的核心价值和关键动力,多伦多人民希望将这种城市活力推荐给游客。2013年,多伦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事务部编制了《多伦多老城区遗产阐释总体规划》(Heritage Interpretationmaster Plan for Old Town Toronto),旨在促进参观者对多伦多老城区内众多遗产资源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个规划,以有利于多伦多人民的方式来管理老城区的变化。

规划团队通过多次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多伦多老城区的“故事”。利益相关者包括老城区的社区居民、多伦多的城市居民等。规划团队在会上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大家展开讨论:①哪些关于多伦多老城的故事是我们必须要讲述的?②哪些关于多伦多老城的故事是我们听到后会感到惊叹的?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9大故事。规划团队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归纳确定了多伦多老城区阐释的总主题和3个次主题,与9个故事共同形成了阐释主题框架(图3)。

图3 多伦多老城区阐释主题框架图

规划团队根据“不断地变化”这一遗产核心价值,将多伦多老城区的总主题描述为:“自建造以来,在内部及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多伦多老城持续进行着自我再创造”。3个次主题分别是:①轮廓,老城多伦多的面貌一直通过不断变化着的自然和人造景观而改变;②生活,老城多伦多反映了曾经居住在那里以及今日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③影响,在过去及当前,老城多伦多超越其边界影响着世界,同时又被世界而影响。9个故事全部围绕着“变化”的主题展开:①自由的故事,在老城区建立新的生活和自由;②奠定了基础,第一批来到这里的人、家庭和权力建立了这座城市;③谋杀和混乱,斗争、死亡、叛乱和暴动曾经扰乱了日常生活;④改变海岸线,滨水区和城市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演变;⑤工业与创新,努力工作和创新思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⑥吃、喝与欢乐,老城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食物、音乐、美术等);⑦橙色和绿色,老城区的新教——天主教力量的影响;⑧水中的木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生活在老城区的土著居民;⑨当地居民与传说,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那些影响了老城区的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并为这里做出贡献[5]。

3.4小结

以上3个阐释规划案例虽然涉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遗产类型,但却同时采用了主题阐释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编制背景和规划目标,满足了不同的规划需求。

巨石阵遗址阐释规划是在遗产开放展示多年,但缺少系统阐释规划策略的背景下编制的。因此,主题阐释的方法在这里主要是用于找准总主题和筛选故事。

伊利运河阐释规划的编制则是由于沿线已经开展的遗产展示过于分散,需要在总体层面进行整合。因此,主题阐释的方法在这里主要用来统一整体印象,串联、梳理分散在各地的遗产点故事。

多伦多老城区在此前并没有太多的遗产阐释基础,规划中运用主题阐释的方法先寻找值得讲述的故事,再归纳总主题和次主题,并通过系统的阐释与展示将遗产价值传递给游客。

4 阐释主题框架对我国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启示

虽然国外遗产阐释规划有其兴起的特定背景,每个规划解决的问题及包含的内容都差别甚大,但这些规划中所运用的主题阐释方法,却可以为我国的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一些启示,让我们更好地去阐释和展示遗产价值。

(1)将主题阐释方法作为解读遗产价值的工具。

在我国文化遗产的各类展示或利用规划中,很少有规划师基于遗产价值去设定展示内容和规划空间,因此在遗产展示的具体做法上会出现很多奇异的想法,展示内容与遗产价值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常展示内容看上去很丰富,却与遗产价值的关系不大。而主题阐释方法和构建阐释主题框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使用主题进行概括,次主题用来分类,故事详述内容。3个层级与遗产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规划者厘清思路,将所要阐释的内容清晰地罗列出来。

(2)主题阐释的方法可应对不同的规划需求。

若遗产完全没有进行任何展示,编制规划时,主题阐释的方法可以用来建立整个阐释内容的框架体系;若遗产已经对公众展示,主题阐释的方法可以校核价值主题,梳理、增补或筛选相关故事。对于大型的遗产而言,主题阐释的方法更可以用来统一相对零散的故事。

(3)运用主题阐释方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

在我国,遗产展示的过程往往由规划者或少数专家直接确定,甚少考虑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确定阐释内容时更是忽略他们的意见。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自身优势,可以为遗产的展示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例如,生活在遗产地的社区居民更为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可以为这里的展示提供故事;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希望听到的故事;考古、遗产、环境等各方面的专家可以通过学术讨论确定出一个遗产的价值,再转化为主题及故事;其他诸如社会团体、政府管理机构等也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些都是阐释规划编制的有利资源,需要重视和使用。这一点在对待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活遗产时尤其重要。

5 结束语

文化遗产的阐释规划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其中,主题阐释方法和构建阐释主题框架作为统领所有展示手段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规划者基于遗产价值去重新梳理阐释内容,解决“展示什么”的问题,这些方法与手段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展示同样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ICOMOS.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EB/OL].(2007-04-10).[2016-02-06].http://www.enamecharter.org/downloads.html.

[2]约翰·A·维佛卡.旅游解说总体规划[M].郭毓洁,吴必虎,于萍,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7-28.

[3]Emma Carver,Interpretation and learning team.Stonehenge World Heritage Site-A Strategy for Interpretation,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2010-15[R/OL].[2016-02-06].http://www.stonehengeandaveburywhs.org/assets/SH-WHS-Interpretation-Learning-Participation.pdf.

[4]National Park Service.The Erie Canal way Preservation andmanagement Plan[R/OL].[2016-02-06].http://www.eriecanalway.org/resources/preserve-plan.

[5]Commonwealth Historic Resourcemanagement Limited.Heritage Interpretationmaster Plan For Old Town Toronto[R/OL].[2016-02-06].http://www1.toronto.ca/wps/portal/contentonly?vgnext oid=4ad20621f3161410VgnVCM10000071d60f8 9RCRD&vgnextchannel=104752cc66061410Vg nVCM10000071d60f89RCRD.

Th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ive Plann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HAN Zhenyuan,CAI Chao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120,China)

Abstract: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pretation plans of foreign countries,thematic interpretation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analyze the heritage value and confirm the interpretive content,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planning and design.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interpret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cases of heritage interpretive plans,to discuss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mes and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a thematic framework,and then discuss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presen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interpretation;presentation;interpretation plan;thematic interpretation;thematic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韩真元(1983-),女,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E-mail:109955443@qq.com.

猜你喜欢
阐释展示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