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与身份认同

2016-07-12 07:20叶,王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现实生活族群

李 叶,王 婧



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与身份认同

李叶,王婧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族际交往的崭新场域,在网络族际交往过程中族群身份认同得以凸显,与此同时,伴随着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的相互作用,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呈现出有助于不同民族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新模式。

大学生;网络空间;族际交往;身份认同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族际交往(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是指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间或者个体间的交流互动、情感沟通和心理联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族际交往的延伸,更在互动交往中发展出新的族际交往模式。

现今,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最大群体,是互联网的早期接触者和积极使用者。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重要场域,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概况、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行为和心理情感的关联性以及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情况进行研究,这对充分运用互联网增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互动、理解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美国社会学家博加德斯提出的在户访调查中对族群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测量的社会心理距离量表的基础上,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可能产生交往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和修补,最终设计出乌鲁木齐高校大学生网络族际交往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选取了乌鲁木齐主要的6所高校(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以及新疆警察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研。笔者首先对各学校的各个院系进行随机抽样,之后对不同院系的各年级进行分层抽样,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深度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选择了18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访谈对象针对问卷结果显示的状况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度探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经过复核,最终获得有效问卷为622份。借助统计分析工具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在民族分布上,汉族占43.5%,维吾尔族占37.7%,哈萨克族占11.0%,其他民族共占7.8%;在年级分布上,2012级占13.2%,2013级 占14.7%,2014级 占30.3%,2015级 占34.3%;在考生类型分布上,汉语考生占48.9%,“民考汉”考生占11.9%,双语考生占10.2%,“民考民”考生占29.1%;在性别比例上,男生占54.2%,女生占45.8%。

3 研究发现及结论

3.1网络空间成为了大学生族际交往的崭新场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使用时长方面,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平均时长为5小时,其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为每天3.5小时;在上网方式的选择方面,大学生们最常用的为智能手机(占66.1%),其次为电脑(占28.9%);在网络使用动机方面,排名依次为“放松娱乐”(占16.9%)、“联络亲友”(占16.4%)、“学习工作”(占13.1%);在对网络的认知方面,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认知呈现理性客观的态度,能够全面认识到网络的利弊。在对网络不利影响的看法中,排在首位的为“花费过多时间”(占29.2%),其次为“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占23.9%),再次为“产生社交依赖”(占18.6%),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会“泄露个人隐私”“被陌生人打扰”,而认为没有不利影响的只占6.3%;在对网络的依赖度方面,感到“比较依赖”的大学生占41.0%,感到“一般”的为40.4%,感到“非常依赖”的为11.5%,只占5.8%和1.2%的同学感到“不太依赖”和“不依赖”。同时,经相关性检测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频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总之,随着网络硬件设备的普及和拓展,大学生对互联网尤其是QQ、微信等社交新媒体长时而频繁的使用行为以及交友娱乐的使用动机均凸显出互联网极强的社会交往属性。互联网已经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互联网使用所构筑的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了不同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崭新场域,为不同民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互动行为和情感沟通提供了可能性。

3.2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的相互作用

在考察不同民族大学生网络空间族际交往时重点选取了汉族和维吾尔族的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汉族、维吾尔族大学生(共占60.7%)均表示网络空间中本民族以外的朋友较现实生活中更少。从网络空间中结识本民族以外的朋友的均值上来看,维吾尔族大学生通过网络结识其他民族朋友的数量多于汉族大学生。从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与非本民族朋友的交往频率来看,46.7%的大学生表示频率差不多,表示网络上频率更少的大学生占37.4%,认为更高的大学生占15.7%。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现实生活中与网络空间中与非本民族朋友交往的频率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让大学生能够克服传统族际交往的空间地域性限制,在网络中实现与非本民族人们的交流互动。虽然目前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族际交往的人数规模与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一定差距,但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在网络空间更容易结交非本民族朋友,同时现实生活中与网络空间中与非本民族朋友交往的频率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这种现实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族际交往的双向互通格局所带来的“抛锚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族际交往的发生。不同民族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互动会为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提供经验,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关系也会延伸至现实生活当中,对现实生活中的族际交往发挥作用。

3.3网络族际交往中族群身份认同的凸显

族群身份认同渗透在其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的态度心理和情感倾向性当中。在大学生网络交友中对族群身份的态度方面,45%的汉族大学生表示“不太在意”,23%表示“不在意”,18%表示“比较在意”,10%表示“只在意某些民族”,4%表示“非常在意”;而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表示“不太在意”的占35%,表示“不在意”的占20%,“比较在意”的占17%,“只在意某些民族”的占7%,表示“非常在意”的占21%。一半以上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太在意交往朋友的民族身份,维吾尔族大学生中选择“非常在意”所交往朋友身份的人要比汉族大学生略多。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族群身份的自我呈现方面,汉族大学生中表示“希望对方知晓”的占13%,表示“无所谓,顺其自然”的占59%;而在维吾尔族大学生中表示“希望对方知晓”的占60%,表示“无所谓,顺其自然”的占28%。可见,维吾尔族大学生较汉族大学生更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族群身份。

在网络空间中对于自我族群身份的态度方面,94%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族群身份感到“非常自豪和自豪”;而仅有49%的汉族大学生表示“非常自豪和自豪”。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大学生对自己族群身份的认同度较高。

族群身份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内外群体之间的接触和互动。在虚拟、匿名的网络空间中,对于“他者”身份的在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自我族群身份的感知。研究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都会对网络空间中对方的族群身份有所关注,只是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表明大学生会在网络空间中对自我和对方的族群属性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判断;在网络空间族群身份的呈现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汉族大学生体现出了更强的意愿;在对待本族群的态度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也具有较高的族群身份认同度。族群身份认同在网络族际交往的态度心理和情感方面得以集中体现。

3.4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的新模式

网络空间虚拟性、匿名性、去地域性的特征让族际边界较现实中更加模糊,网络空间中的语言和昵称等族际交往符号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在进行网络族际交往时,汉族大学生由于语言限制,绝大部分只能使用汉语进行族际交流,而46%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则通常在与本民族朋友交流时使用本民族语言,与汉族朋友交流时使用汉语。在社交媒体的网名命名方面,汉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均把依据兴趣爱好命名排在第一位。汉族大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心理状态更改网络昵称,而维吾尔族大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姓名或与姓名相关的名字来命名。

在网络空间族际交往的原因探究中,55.3%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结交朋友”,15.3%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拓宽交际圈、满足好奇心”。在网络空间的族际交往信任度方面,“对本民族更信任”的大学生占30.9%,“对非本民族更信任”的占6.0%,认为“没有区别”的占63.1%。汉族大学生与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族际交往中的信任度差异不大。

以上数据说明,互联网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隐匿了现实生活中诸如外貌体征、地域、民族服饰等外显的族际差异,这就让语言、昵称等成为了网络空间族际交往更为重要的文化交往符号;大学生非常重视身边非本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愿意营造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氛围;在网络空间族际信任方面,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信任度呈现极大的相似性,相同的族群归属能够增强心理接近性,提高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信任度。通过进一步地深入访谈和调研发现,网络族际交往中,共同的族群属性并不是大学生交友信任度的衡量标准,而共同的志趣以及真诚的态度才是关键。

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族际交往中的地域限制、面对面时的外貌长相差异、语言交流障碍以及文化心理差异所带来的疏离感和焦虑感,模糊了族群交往边界,从而不断形成和发展了以兴趣偏好以及信任感为交往标准的族际交往模式,而此种模式已经逐步趋近于普遍性泛化的人际交往模式,有助于不同民族间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李叶,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2012级学生。王婧,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

G2

A

2096-0360(2016)12-0008-02

本文系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空间社会行为调查研究》、新疆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乌鲁木齐高校大学生网络空间族际交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现实生活族群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假期归来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