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研究僧”

2016-07-12 10:18杨婷
环境与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龙泉寺仁爱义工

◎杨婷



寺庙里的“研究僧”

◎杨婷

如果还认为出家、居士、向佛是中老年人或者失败者的事,那真真是落伍了。如今,一大帮年轻人正涌到寺庙去工作、生活,高学历和尚(所谓“研究僧”)也不新鲜。IT界的人在寺庙里碰到前同事,你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吗?

摄影师张望系列作品《佛的足迹》之一

寺庙招聘 男女不限

今年2月,微信上一则招聘广告亮瞎网友的眼,招聘岗位为网站新闻采编和摄像、视频后期,薪资面议……看起来很正常的社会招聘能引起众议,槽点在后面——此广告落款为“灵隐寺文宣部”,且据《钱江晚报》报道,此次招聘对象男女不限。

没错,千年古刹灵隐寺因“弘法需要”,面向社会招人了。据说简历纷纷飞来。

终日香雾缭绕的寺庙召唤凡夫俗子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广东韶关的千年寺庙东华禅寺也发布了一则招聘广告,也在微信朋友圈中火了。

“半月可在林中静寺松神经,半月可在都市work,轻松、灵活、自由,你还在等什么?看过来,有态度的产品运营,你能负责APP运营维护、程序数据对接,熟悉iPhone / Android / WP等手机客户端产品,精通第三方软件……”

发布5天后,这则广告被点击100多万次,寺庙收到了超过4000份简历,应聘者多是北上广深的“80后”、“90后”。

此前,浙江天台山慈恩寺在寺院官网上发布了“2013年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动公告”,“男女不限、无需剃度、食宿全免,还有WiFi”,引来上千人报名,最后不得不把名额从20人增加到200人。面对社会的热情,主持表示“很有压力”。

北京的龙泉寺早就因名校高材生、教授、技术极客的加入而名噪一时,《南方周末》2014年曾以《龙泉寺里的高材“僧” 一个寺庙的数字化生存》为题报道过。该寺因吸纳不少年轻的清华、北大学子,而被网友戏称为“清华北大分校”。

虽然“互联网思维”是这些寺庙招聘广告被点赞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找不到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现代青年人对“灵性”“禅修”的精神需求,或者说寻找“诗和远方”,才是本源。如果可以在寺庙工作、生活,关闭“眼前的苟且”,又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在现代都市,压力太大,诱惑太多,怎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于是,一种减压方式——禅修悄然升温。不仅是禅修,还有很多人采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和寺庙亲密接触——给寺院打义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务。这种身在俗世心在佛门的存在方式,即是一种修行,是都市青年人的精神治愈法。

2015年10月24日,宝莲社义工团在北京门头沟大悲岩观音寺搬砖、捡柴。

低头弯腰 奉一杯粥

早上7时30分左右,北京。

如果你是匆忙上班行人中的一员,经过清华科技园、北京站和朝外SOHO这3个地方,可能会看到一群志愿者,手捧热粥,鞠躬30度,说着“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仁爱祝您一天好心情”。

这是由北京龙泉寺下设的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2009年发起的“仁爱心栈”活动,至今,“仁爱心栈”累计奉粥已超过100万杯。

28岁的张银明曾是这个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他向《环境与生活》杂志介绍了加入仁爱的经历。在加入仁爱之前,他参加了一次寺庙活动,吃饭时,他看到同桌的居士把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掉,觉得这正是信仰的力量使人珍惜福报,他开始向往这种品质。

张银明加入了“仁爱心栈”的志愿者,不论数九寒冬、盛夏酷暑,一年365日,张银明常要在清晨四五点开始熬粥,还要不停搅拌,双手常会酸痛不已。奉粥时,也不是把粥递给路人那么简单,有手语操、心栈宣读、口号、奉粥姿势、奉粥礼貌用语、奉粥心得等一套完整的流程。

这样的好意,路人却常常毫不搭理径直走过,毕竟现在谁还差这一杯粥呢。但是“爱心粥”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用为众服劳的慈悲心,坚持不懈地融化着众生的心”。在你用发自内心的微笑、30度弯腰地奉出一杯粥时,已经把往日的傲气、工作的烦恼淡化了。这样的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奉粥的队伍。

北京龙泉寺下设的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发起的“仁爱心栈”活动,累计向路人奉粥超过100万杯。

甘当义工 心灵陪伴

今年29岁的雷国庆,是一个爱心公益组织的全职负责人,也就是说,做公益、去寺庙当义工就是他的工作。

摄影师张望系列作品《佛的足迹》之二之三,微妙传达了寺庙生活的特殊氛围。

大约6年前,他找不到工作,一时看不到人生出路,迷路青年偶然和室友参加了一次寺庙义工,开始对这样的活动产生兴趣。

2012年“双12”,雷国庆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宝莲社义工团”。在“志愿北京”的官网上,宝莲社的注册会员有365人。义工团与当地的老年公寓、养老院建立了长期关系,开展一对一的心灵陪伴,还会定期到外地贫困山区走访,开展一些文艺汇演、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像社区环保废旧电池回收,暑运、春运帮扶活动,也是他们组织过的特色公益项目。

每次组织活动,雷国庆在会员微信群发通告,有兴趣的会员可报名参加,每次总会有二三十个人响应,寒暑假和周末的一些活动,还会吸引会员拖家带口过来。

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23日,雷国庆组织会员去北京郊外门头沟大悲岩观音庙当义工。由于地方较偏,他们坐了大巴后还要再拼一次车。当义工,就是护持到场、打扫卫生、帮忙做饭之类,吃住都在庙里,虽然只有两天时间,已经足够体会其中艰苦滋味。带着小朋友的会员,则希望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独立能力。

除了以体验为目的的会员之外,像雷国庆这样有精神追求的会员也不少。虽然参加了几十次寺庙生活服务,雷国庆还是认为自己离“标准”还差得远。都市生活的压力反而成为他的动力,他向《环境与生活》杂志表示,现在一心一意打理义工团,因为作为组织者做活动,也是一种“修行”。

一帮技术牛 汇聚龙泉寺

据了解,北京龙泉寺每年举办各种法会、文化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来做义工。这些人里面,有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慈善人士、网站技术工程师、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文字编辑、翻译人员、电水暖厨艺技术员及保洁工等等。

2016年1月30日,信仰佛教的慈生堂公司员工到河北水岩寺开年会,法师正带着大家行脚禅。

龙泉寺更与IT圈频繁互动。仅2013年,龙泉寺就派僧人参加了9次各类技术开发大会,有两百多名来自360、码农俱乐部等互联网公司人士到寺中参访,导致一帮精通技术的程序员成为龙泉寺义工。在一群热烈讨论编程问题的IT人员中挤进一个穿着僧袍的和尚,这种“不和谐”画风也逐渐被圈子里接受了。

“在我们小时候,感觉出家是看破红尘或者人生失意的人才会去做的事。”龙泉寺的一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僧人对媒体说,而龙泉寺的僧人可以是年轻人,可以很阳光,可以热心公益,可以不必是失败者,甚至可以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现在,龙泉寺有一批年轻的“高知僧”、“研究僧”。北大经济系毕业的即心法师曾向媒体描绘了龙泉寺的生活:“就像大学宿舍那样,几个人住一间,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不发工资,个人不拿钱,需要的物资可以到库房去领,‘按需分配’。我们喝山上引下来的泉水,吃自己种的有机蔬菜。”他觉得“在家人”吃不上有机蔬菜倒是挺清苦的。

这几天又联系不上张银明了,了解他的人说,他可能又在庙里忙呢。在那里,想通过电话、微信找人不太靠谱。那怎么找?到庙里去吧。这真应了近期微信朋友圈一篇推送文章的标题:我要去寺庙工作,别来找我了。

本栏目责编/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

猜你喜欢
龙泉寺仁爱义工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塞外珍宝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我要当义工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