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2016-07-12 13:05黄贵冰
大科技 2016年32期
关键词:水工水利病害

黄贵冰

(松桃苗族自治县水务局孟溪片区水务服务中心 贵州松桃 554105)

研究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黄贵冰

(松桃苗族自治县水务局孟溪片区水务服务中心 贵州松桃 554105)

新时期国家对水利项目建设提供指导方向,要求全面落实水利规划与改革目标。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日趋扩大背景下,政府部门要强化水利管理机制改革,为地区规划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面对传统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调整原有的管理改革路径,对水利系统实施综合规划与改造,构建更具现代化的改革发展机制。据此,结合水利建设管理实况,本文介绍了加强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改革;措施

我国水利项目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各类型水利建造活动不断调整与控制,实现了水利系统结构优化与发展。面对传统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要重新调整原有的项目管理机制,从多个角度编制可行的改革思路。水利建设关系着地区发展战略,对区域水资源调度建设起到了保障性作用。基于生态化发展趋势下,水利建设管理模式应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从而维持工程建设管理的可行性。

1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是围绕水资源设定的调控方案,从多个角度实施优化改进,体现了水利工程规划与建设目标。为了改变传统水利运营模式,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优化控制,帮助水利项目做好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现阶段,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包括: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调节水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创造更加理想的经济效益,为水利工程创造良好的运营机制;提高水利建设项目的作业效率,发挥防洪、排水、灌溉、发电、水运等功能。新时期水利建设标准更加严格,如果能从多个方面实施管理改革,不仅会让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少走许多弯路,更多的是为人类生产与发展带来了创造力更多的可能性。

2 水利建设管理模式改革原则

2.1 生态化原则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突出也是最急迫的问题就是集约发展以及环境调控。技能减排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生态建筑”是水利调配调配运行调度的主要设施,基础工程结构对生态建筑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生态建筑结构受损而影响到区域的水调度效率。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现场作业条件,严格执行现场施工施工工艺,确保现场施工施工质量达到标准。

2.2 优质化原则

建筑是地面设施改造的主要载体,积极完善建筑配套设施决定着地区交通水平。新时期国家投资地方建筑建设,旨在帮助地区解决早期发展中遗留的布局问题。从水利工程发展考虑,我国必须及时总结水利建设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结构改造方案,构建更具现代化的建筑结构模式。例如,针对中大型水利设施改造,建筑供输水与地面供输水可构建集中管网方式,使建筑与地面之间形成水流通线路,减小了水利设施的承载力。

2.3 安全化原则

水利工程以环保角度实施城市建设性调整,体现了国家对环境工程改造的政策性关注。由于地区政策的差异性,建筑改造机制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积依据时代变革之趋势,不断完善建筑改造机制,调整建筑结构工艺,构建新型水利设施体。面对传统生态环保模式营运模式,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把一些新型管理元素融入其中,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生态项目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地区城市生态规划与发展。

3 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具体方法

3.1 观测管理

水工建筑结构是现代水利建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水工建筑可实时调控水利结构的稳定性,为地方交通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原有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水文气象、上下游防洪要求,结合工程情况与用水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洪水调度和兴利调度,保证工程安全并发挥最大效益。水文观测是水库运行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了解和掌握各种水文变化情况。

3.2 用水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水工建筑结构病害发生率升高,水利内外结构出现不同程度耗损,破坏了区域交通线路的安全性。除了针对水工建筑结构采取病害处理方案外,还需拟定切实可行的病害检测方案,增强水工建筑工程的抗害能力。按照用水计划的规定和水量调配组织的指导,调节、控制水量,准确地从水源引水、输水,按计划向用水单位供水,同时做好水质水量的监测工作。在灌溉用水中,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改善灌水技术、渠道防渗、积极开展灌排试验等。

3.3 检查观测

水工建筑物在运用过程中,其状态和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变化,有的是正常变化,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但异常变化,就可能引起失事。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建筑物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观测工作,随时掌握建筑物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对于检测发现的结构病害,施工单位可灵活应用预压法、搅拌桩法、换填垫层法等,对软土区混凝土结构实施加固处理,为建筑基础或地面结构创造更为稳定的地质环境。

3.4 养护修理

根据检查观测的情况,及时消除建筑物的隐患,进行加固处理,以保持建筑物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主要养护管理:土石坝的养护修理,混凝土与浆砌石坝的养护修理,水闸与溢洪道的养护修理,隧道和涵洞的养护修理,渠道及去洗建筑物的养护修理。本次研究中,水文地质常引起水利工程出现碳化、裂缝、渗漏等病害,借助荷载试验可掌握水利结构受力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与改造方案,确保水利结构性能达到预定状态。

3.5 防洪抢险

水文地质对地面工程建设有诸多不利影响,加强岩土荷载试验可掌握水文异常情况下的受力变化,对地面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各级机构应建立防洪机构,组织防汛队伍,储备物资器材,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确保工程安全。不断总结防汛抢险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险情,准确判断险情的类型和程度,采取正确的措施处理险情,迅速有效地把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取得防汛抢险胜利的关键。

4 基于水文地质病害监测方法

4.1 荷载试验

岩土荷载试验对地面建筑改造具有指导性,广泛收集地质数据信息可引导正确的施工操作。岩土荷载试验能够为区域建设提供指导依据,降低工程单位参与改造建设的难度。软土层是造成建筑结构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软土区地质构造易引起混凝土结构出现不同类型的病害,现场施工必须做好加固处理设计与分析。

4.2 工程监测

从水利建设管理现状分析,我国水利设计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使水利设计面临着诸多隐患。根据声波透射法可及时发现水工建筑潜在病害情况,为现场施工处理提供真实的桩基资料,提高病害修复处理的工艺水平。同时,设定水工建筑结构心境检测方案,及时关注水工建筑性能状态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结构性病害则及时安排人员处理,为水利交通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

4.3 灾害监测

水利工程常面临多种地质灾害风险,水文运动是地质工程改造研究重点,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地下水运动规律及过程。当前,碳化、裂缝、渗漏等是引起水文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破坏了水利工程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对地面工程改造活动造成多层次的影响。结合水文运动引起的水利结构病害,施工单位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做好灾害监控与防治工作。

5 结论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水资源调配与发展需求,从多个方面实现了水利系统升级与改造。面对传统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尝试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地区构建符合生态化、安全化、优质化的管理改革思路。实际管理阶段,要结合荷载试验与分析,对水利工程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改革方向,这些都是提高水利建设与管理目标的有效方式。

[1]张国平.心系龙江发展,省领导时时关顾水利建设[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04).

[2]郑良芳.金融业必须高度重视扶持水利建设[J].北京金融评论,2015(02).

[3]全省市州水利(水务)局长水利建设流动现场会议召开[J].湖南水利水电,2014(01).

[4]张 洪.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3(22).

[5]张天明.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方兴未艾——访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J].当代贵州,2013(33).

F426

A

1004-7344(2016)32-0150-02

2016-10-21

黄贵冰(1964-),男,汉族,贵州松桃人,高级工程师,大专,主要从事水工建筑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水工水利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一代“水工”也是“土工”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天下水工看淮安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