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藻类污染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2016-07-12 13:05邓熹
大科技 2016年32期
关键词:微囊藻类饮用水

邓熹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410008)

饮用水藻类污染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邓熹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410008)

目前,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卫生、安全、无污染的饮用水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源。在饮用水的各类污染物中,藻类污染是治理难度最大、污染持续最久的污染物,本文将就饮用水中的藻类污染主要危害入手,对其检测与控制技术展开论述。

饮用水;藻类污染;纯净水;水质监测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饮用水,足量水的摄入是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关键。然而,随着工业、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污染情况在全球极为普遍,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饮用水行业随之蓬勃发展,该行业中存在的卫生质量隐患也逐渐引起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在国家质量检测中,部分饮用水企业检测出了不同程度的质量、安全、卫生问题,其中,藻类污染问题是饮用水行业最急需解决的质量问题之一。

1 藻类污染对饮用水的危害

藻类是一种以单细胞或多细胞群体形式存在的低等动物,在大自然界分布极为普遍,通过光能自养代谢,以分裂繁殖或生产孢子的形式繁殖后代。在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中,对水处理影响较大的有微囊藻、平裂藻、小环藻、裸藻、隐藻等。其中,水源地检测中最常见的是微囊藻。

对于市民饮用水而言,藻类的主要危害有:

1.1 影响水厂运行

藻类细胞在水中稳定性较强,其自带的负电荷导致凝聚性差。水厂在运行过程中,在藻类较多的情况下需投放更多的混凝剂,以保证预期的混凝效果。当藻类数量过多时,混凝剂投放量也将随之增加,易造成滤池堵塞,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导致市区停水等意外情况。

1.2 降低产水水质

正常的优质饮用水有着无色无味的典型特征。然而,当藻类较多时,水中将出现较为浓郁的藻类分泌物异味,如土腥味、鱼腥味等。同时,当藻类死亡后,分解而成的腐殖质将增加水的色度,导致水质严重下降。

1.3 加重水质污染

为了去除藻类造成的异味、异色,水厂需采用土臭素、活性炭等特殊措施,通过投放过滤粉末进行深度应急处理,保障出厂水可达到质量检测标准,消毒剂的大量投放将造成饮用水中残留大量消毒副产物,加重水质污染。藻类高发情况下,还有可能因藻毒素促发肝肿瘤,严重影响市民健康。

1.4 二次污染管网

常规消毒净化工艺无法完全去除藻类对水质的影响,当“漏网”藻类穿透滤池,进入市政部门的供水专用管网后,藻类的分解物可在饮用水中继续生长、繁殖出大量微生物,二次污染配水管网,滋生大量细菌。

2 控制藻类的可行措施

作为日常消费品,饮用水通过输水管道、矿泉水商家等渠道走进千家万户。然而,藻类污染问题频频发生,因饮用被藻类污染的饮用水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藻类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卫生安全问题。

目前,国际通行的藻类控制可行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加强水样藻类检测

通过水样检测藻类含量是从根源降低藻类含量的举措之一。目前,水养藻类检测手段有显微计数与叶绿素计数两种。为了获得更精准的计数结果,国内水资源专家多采用显微图像处理的方式进行水质观察,降低漏检错检的几率,提高测定实验的稳定性与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叶绿素a是在浮游藻类生物类广泛存在的有机物,约占生物干质量的1~2%,是评估藻类生物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叶绿素a的分析方法有荧光法、分光分度法、HPLC法三种。其中,荧光法就是将叶绿素a在430nm波长照射下激发出的荧光来计算含量的方式;分光分度法是利用丙醇、乙醇等提取剂来萃取藻类中的色素,在一定波长下对其吸光度指标进行测试,最后再计算出浓度;HPLC法是利用有机溶剂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方式,该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是最高的。

此外,国内外也针对藻毒素的检测进行了分析,这种藻毒素主要是由于蓝藻引起,常见的就是微囊藻,常见的分析法有化学法、生物测试法、蛋白磷酸酯酶抑制分析法、细胞毒性监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等,其中化学法是最为常见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可定量分析水中微囊藻毒素,检出限为0.2ng/mL,朱光灿等采用此种方法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变化。采用HPLC定量分析水中微囊藻毒素,检出限较低,准确度较高,傅晓钦等采用此种方法分析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爆发蓝藻水华时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情况。

2.2 提高藻类去除技术

传统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无法高效、彻底的去除细胞,在净化过程中还有多个可能破坏藻细胞的搅拌单元,导致藻类释放毒素,加剧水质污染。目前,国际常见的藻类去除技术升级手段有加强预处理技术、强化常规工艺、组合处理工艺等。国内水厂工作人员应加强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积极引进新设备,创新开发藻类去除新技术,提高净水过程除藻率,降低活体藻细胞含量,提高饮用水质量。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饮用水普遍存在藻类污染的情况,导致毒素含量大、饮用水有异味异色、饮用水口感差,导致市民用水不便,严重时还将造成藻类中毒等后果。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对藻类污染严重后果的认知,重视藻类污染净化工艺的进步与推广,并积极采取制定严格流程标准、缩短饮用水保质期、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等措施,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宣传藻类对人类健康的破坏性影响,号召全民关注水质健康,降低因藻类污染而造成的健康问题。

[1]田珍,王娟,孙海丽.饮用水源水中藻类繁殖危害及处理[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01).

[2]傅晓钦,徐能斌,朱丽波,赵 倩,慎迪飞.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爆发蓝藻水华时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06).

[3]贾柏樱,李广生.饮用水常规工艺处理高藻原水的应对措施[J].供水技术,2009(06).

[4]左金龙,崔福义,刘智晓.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03).

TU991.2

A

1004-7344(2016)32-0332-01

2016-10-23

猜你喜欢
微囊藻类饮用水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
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
微囊藻毒素-LR对秀丽线虫精子形成的毒性作用
马钱子生物碱微囊的制备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