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2016-07-13 08:55山东省梁山县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中心272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保护意识社会公众普查

张 丽 (山东省梁山县文化馆 非遗传承保护中心 27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及策略研究

张丽(山东省梁山县文化馆 非遗传承保护中心272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遗”保护工作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承继。通过非遗保护工作的践行,能够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实现同域外其他文化的融合和借鉴。为此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及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传承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孕育了无数让人慨叹、称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乃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所奉上的璀璨明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保护意义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对“非遗”的保护意义在于:此种文化遗产尽管诞生于中华民族,但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自身所独有的文化遗产,而是中华民族为整个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卓越遗产。对“非遗”的保护,能够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同时也使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1.注重开展“非遗”的普查工作

我国进行“非遗”普查工作乃是基于三个目的:首先,在于通过全国性的“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实现对不同地区“非遗”类别、传承等情况的系统化掌握;其次是通过“非遗”普查工作了解“非遗”的传承人,并通过对这些传承人掌握“非遗”情况的了解,实现对“非遗”的记载;最后是采集作品和记述民俗。目前,多数省份已经完成了普查。通过普查,基本可以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并通过建立资料库、数位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对各类搜集到的“非遗”资料加以归档处理,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此外,相关部门制作了各类旨在宣传“非遗”的影像资料和出版物,以便使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和保护“非遗”。

2.注重对“非遗”开发利用管理

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颁行,能够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旨在保护“非遗”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将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在政策的“护航”下深入开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规约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首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因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限的,有的开发与利用的条件是成熟的,稍加市场运作就可以开发;有的还不太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成熟后,才可以利用。要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开发利用一定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针对一些地区将“非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必须通过政策性的科学引导,方才能够实现旅游开发同“非遗”保护的合二为一,进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不当开发行为导致对“非遗”的破坏。

3.注重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

(1)提升“非遗”宣传力度,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通过有效地宣传活动开展,能够使社会公众增进“非遗”保护意识。因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宣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传播优势,以便最大程度地唤起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此外,相关部门应当依托数据库技术,为“非遗”传承人设置数字档案,进而确保信息共享。还可组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影响,促进全民树立保护意识,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流动性展览,将社区、广场等设为展览点,增强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2)以立法手段提升“非遗”传承人保护力度

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能够使“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获得法律层面的认可。相关部门应当借鉴域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立法经验和立法模式,并从当前我国实情出发,制定契合我国实际的“非遗”传承人法律制度。

4.提升社会公众“非遗”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即是“非遗”的惠及对象,同时也具有“非遗”保护义务。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有鉴于此,广大媒体应当注重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以便使社会公众了解“非遗”、了解“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非遗”保护中所应当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来,将使公众从思想意识层面形成对“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全方位认知,进而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践行效度。

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公众原有的价值范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针对此种情况,必须发挥学校的正向价值传递效用,即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具体的“非遗”保护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非遗”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而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今,国内一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非遗”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中,与会代表着重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话题,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合理设置相关课程等。通过前述问题的论证,能够使“非遗”保护问题成为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这样一来,将以高校教育为中心,实现对“非遗”保护的社会化辐射。

三、结语

“非遗”保护意义在于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够惠及世人,而考虑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艰难性,因而这项工作有赖于全社会的充分参与,唯有如此,方才能够使“非遗”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对于“非遗”保护工作而言,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否得以传承,能否惠及后人。通过“非遗”保护,将使中华各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的激发,进而推动“中国梦”伟大战略愿景的实现。

[1]刘月林,于昭婷,宋立巍.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互动媒体设计[J].设计,2016(14).

[2]张晓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

[3]翟姗姗,刘齐进,白阳.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02).

[4]桂榕,李炜.地方性区分与民族性整合的互动: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的田野考察与思考[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02).

[5]张兆林,束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功能与角色[J].人民论坛,2015(08).

猜你喜欢
保护意识社会公众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留住乡愁”前提下的锦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论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保护意识下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