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榆林沙漠的治理与生态效益

2016-07-13 10:21李雄
大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沙丘榆林沙地

李雄

(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 陕西榆林 719000)

浅谈榆林沙漠的治理与生态效益

李雄

(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 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从建国初期开始治理沙漠到现在开发利用沙地,经历了60年,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大转变。

治理沙漠;开发沙漠;生态效益

引言

榆林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8大类48种。相当我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30%,其中70~80%的矿产资源埋藏在沙漠中,要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就要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沙漠中,开发矿产资源,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给沙漠治理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回顾六十多年征服沙漠走过的艰辛历程,探索在新条件下,如何将开发利用沙地和治理巩固提高固沙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进行,更好为经济服务,为人类征服利用沙漠,提供一个真实范例。

1 榆林沙漠的概况

榆林沙漠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沿,总面积达2.1万km2,形成东西长420km,南北宽12~126km的沙漠带。沙丘高8~15m,最高达30m以上,沙丘类型主要为新月型沙丘链,局部有格状沙丘,沙粒以松散的细沙为主,沙地、滩地、河谷、海子、草地插花分布。

干旱多风:是榆林沙漠的主要特征,干旱主要表现降雨量少而不稳,年平均降雨量415mm,多雨年695mm,少雨干旱年份仅159mm,全年降雨70%以上集中在7、8、9、三个月,有时一次暴雨,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0%以上。干旱、洪涝灾害频繁。沙漠中天然植被以沙生旱生为主。

多风:风力大,持续时间长,以北偏西风为主,风力是沙漠向南前进的主要动力,沙丘年均前进8~10m,局部达15m以上。沙漠前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形成风沙覆盖黄土地和沙漠化土地达30多公里。

沙漠前进湮没村庄、农田、道路,是榆林贫穷的主要原因,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古城四周被沙漠包围,没有一条可通行外出的公路,居民外出和所需商品物资,主要靠骆驼驮运,因此,古城又称“驼城”。

2 治理沙漠的艰苦历程

治理沙漠的艰苦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封锁沙漠(1949~1970)

万事开头难,榆林人世代面对沙漠,如何治理?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无处下手,摸石头过河,群众凑来树苗、种子,义务植树造林,白天栽下的树苗,夜间一场风将树苗全部吹倒,扶起树苗再栽,同时逐渐观察认识风沙,探索风沙运动规律,终于摸索出治理沙漠,要“拦沙头,断沙尾”。就是要拦截沙漠前缘,阻止沙漠前进;切断沙漠后尾,断绝风沙后援。对局部沙漠治理要“先易后难,以柔克刚”,就是先在容易保苗的丘间地造林,结合搭设保护苗木的各种障蔽,逐步扩大范围。用二十年时间边摸索、边规划、边施工,完成沿沙漠南缘古长城营造长城林带,阻制沙漠南侵,保护城镇村庄;沿陕西、内蒙古边界营造北缘林带,沿陕西、宁夏边界营造西缘林带,切断内蒙古、宁夏的风沙入陕,将沙漠封锁包围在绿色长城之中。三条林带总长1000多公里,宽1~20km,造林总面积157.5万亩,基本阻止了沙漠南侵,切断了内蒙古,宁夏风沙入陕,削弱了“沙仗风势,风助沙威”的气焰,取得了治理沙漠的初步胜利,大大鼓舞了榆林人征服沙漠的决心。

第二阶段:综合治理(1970~2000)

经过补植完善三条林带后,将被三条林带包围的沙漠,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治沙原则,进行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大力营造固沙林;对远离居民点,交通不便的沙漠腹地,采用飞机播种造林,快速增加植被覆盖率;工程措施:在有水源或城镇村庄附近,采用引水拉沙或机械推平沙丘,垫土压沙改良土壤,使沙漠变良田或用作城镇,工厂建设用地。在沙丘迎风坡,根据不同目的,搭设各种形式的灌木、半灌木或作物秸秆等各种材料的活沙障或死沙障,增加地面糙率,以拦截降低风沙流动,阻止风力扬沙或利用风力拉平沙丘和降低沙丘高度。

合理规划农林牧业用地,在农田、滩地营造“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为防止植被遭受牲畜破坏,在沙区改放牧为舍饲。

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开始建设后,将榆林治沙造林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定期限,定任务,更加快了沙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促使流动沙地的快速固定。流动沙地全部变成固定沙地,是沙漠被征服的重要持征。

流动沙地固定后,沙漠发生巨大变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在沙漠中修高速公路、铁路、建工厂,是不可思议的幻想,今日变成现实,它不仅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反而蓝天白云良好天气大幅度提升,2011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334天,近5年,每年的空气质量良好天数都是有监测以来的最高值,沙尘暴近几年基本消失。

固沙林地土壤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大量增加了细颗粒(粒径小于5‰mm)含量,提高了沙粒间的粘结度,大量增加了沙地枯枝落叶和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在雨季固沙林地表出现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到冬季干枯形成黑色“结皮”,更加强了土壤的抗风蚀力,改变了沙地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了沙向土壤转化的成土过程。这都是沙漠被征服的有力证明。是沙漠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

第三阶段:沙漠开发(2000~至今)

被征服的沙漠,如何巩固提高治沙成果,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大搞沙地开发利用,是一劳永逸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措施,怎样开发?①工业交通能源开发;②大搞农业综合开发。

3 榆林沙漠的开发与利用

60年来,榆林城区由建国初期的4km2。到2000年发展到15km2,到2010年达52km2,向沙漠要地是榆林城区发展、工业建设、能源开发和交通建设的唯一土地来源。

2011年全市煤炭产量2.8亿t,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是全国第二产煤大市。原油1092万t,天然气123亿m3,兰炭1500万t,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0亿元。矿产资源的大开发,国内知名企业家和世界500强企业,都看准榆林沙漠是发大财的风水宝地,都纷纷来榆林在沙漠中投资办厂。

榆林自2000年建市后,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沙漠中大搞经济开发区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在短短十多年间,开发利用沙地2000多平方公里,约占沙漠总面积的10%;它标志榆林防风固沙治理沙漠走完第一步,步入开发利用沙地的新阶段,是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大转折。工业开发利用沙地速度虽快,但它不可能全部开发利用沙漠,工业开发用地达到一定程度,就基本饱和。粗略保守估测工业开发用地,约占沙漠总面积的10~20%,就足够了。

4 榆林沙漠的治理为农业综合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沙漠变良田是榆林世代人的梦想,在有条件地区引水拉沙和垫土压沙造良田具有悠久历史,是榆林人的一大创举,已星罗棋布在沙漠之中,成为榆林粮食重要生产基地。对有条件地区要继续大搞引水拉沙和机械推平沙丘造良田。固沙林将沙地固定后,除少数沙生植物外,各树种都没有天然下种的实生苗和根蘖苗,没有幼苗接续,自身衰老死亡是生物的必然规律,对进入衰老的固沙林如何更新换代,巩固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我认为:对占沙漠总面积的80~90%固定沙地和固沙林地,要逐步进行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不同于工业开发,它要沙地转变成具有土壤肥力并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壤,这个转变需要漫长的改良土壤和成土过程,这个成土过程要靠林草促进土壤改良,榆林再经历未来六十多年大农业(含农林牧副渔)开发,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自然规律,全面规划,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成熟一片,农业开发利用一片,沙漠就少一片,使榆林沙漠逐步形成沃野千里的人造大平原,变成国家粮食和农副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数亿吨,粮、油、肉、蛋、奶、果等,这不仅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缓解世界许多国家的缺粮状况,只要子子孙孙坚持不懈,何愁沙漠不能消灭。对此,今后沙地造林要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目的,改变过去以防风固沙为目的的造林方法,从树种选择和更新造林技术入手,为全面农业开发沙地创造条件。

榆林今日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何没有一处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风蚀?反而生态环境显著变好,其原因虽有多条,但固沙林覆盖率达42.9%,流动沙地变成固定沙地是最重要的第一条。它是大开发安全无恙的根本保证。流动沙地虽然被固定,但生态环境仍很脆弱,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对任何开发项目都要以巩固提高生态效益为前提,这一经验教训应牢记心中,成为今日开发沙漠的警示牌。

5 榆林的现在与未来

榆林已成为我国能源化工第一大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05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达2292亿元,增长21,0倍,增速连续7年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9.43亿元,到2011年达515亿元,增长54.6倍,区域经济增长强劲,神木、府谷、靖边已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经济百强县,全市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

综合治理沙漠六十多来年,终于取得由治理到开发利用沙地的重大胜利。展望未来,走沙漠开发之路,榆林沙漠将变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重要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总之,“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榆林人民在大步迈向小康的同时,深知没有沙漠综合治理的胜利,就没有今日榆林经济的腾飞,所以我们要更加高标准高质量大搞沙漠生态建设,为榆林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奋斗。

S288

A

1004-7344(2016)08-0212-02

2016-3-2

李雄(1973-),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猜你喜欢
沙丘榆林沙地
榆林感怀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走榆林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沙地迷宫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风滚草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