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看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2016-07-14 01:40陈雪琴伍仪权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名作欣赏 2016年24期
关键词:儿童母亲教育

⊙陈雪琴 伍仪权[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看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陈雪琴伍仪权[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200237]

本文通过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母亲角色的缺失对儿童成长、性格养成等方面的影响,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探讨母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并结合当下我国国情,为社会积极推进母亲教育,实现教育兴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儿童成长母亲教育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

引言

《杀死一只知更鸟》作为妮尔·哈珀·李的首部长篇小说,成为美国公认的文学经典。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也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在1960年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

小说从儿童视角出发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斯科特的一段成长经历。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南方小镇——梅岗镇,斯库特和哥哥杰姆、玩伴迪尔,创造着属于自己童年的欢快记忆。父亲阿蒂克斯则是一名非常有正义感的律师。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种族歧视、不可靠叙事的写作技巧,以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方面。

而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典型人物成长中不同程度的母亲教育缺失问题,利用社会发展理论与妇女心理学等学说探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母教缺失对儿童尤其是女性成长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为我国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小说中重要女性角色的解读

(一)卡波妮

保姆卡波妮是斯库特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她在有色人种中文化程度算是高的。在阿蒂克斯眼中,“她在某些方面比一般的母亲还要严厉一些……她从不放过他们的任何毛病”。卡波妮确实以近乎严苛的方式管教斯库特,甚至不惜暴力。尽管卡波妮尽心尽力地照顾斯库特的生活起居,但卡波妮从未走进她的内心,当然不能提供良好的母亲教育。在斯库特的心里卡波妮始终太过于严格了,她总是克制自己不去惹恼卡波妮。

(二)莫迪小姐

莫迪小姐不迂腐,不从众,明事理,她不相信坊间的流言蜚语,不会讲不合时宜的话,有信仰,不被其他人所左右,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斯库特尊敬她,信任她,她是斯库特可以谈心的朋友,相比于母亲少了一份约束力,也少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感。

(三)亚历山德拉姑姑

亚历山德拉姑姑是一个把家族荣誉感放在首位的人。姑姑受南方淑女教育影响颇深,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她在还未了解斯库特的时候就去急着改造斯库特。她缺少了母性该有的温柔与理解,更多的是束缚和说教。就像斯库特说的那样,“在我幼年的生活里她(亚历山德拉姑姑)一直冷冷地矗立在那里”。

二、母亲教育缺失对斯库特成长的影响

(一)斯库特的性格缺陷及成因

斯库特善良正直,聪慧好学,又不乏天真勇敢。但她同时又处事野蛮,性格暴躁,这些性格的各个侧面都与她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斯库特在两岁便失去了母亲,尽管保姆卡波妮对兄妹俩悉心照料,但也只是停留在饮食起居方面。卡波妮会呵斥斯库特的无礼粗鲁,但丝毫不起作用。在斯库特的成长环境里,几乎毫无女性角色能够对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模仿和观察性学习是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手段:模仿仅仅指儿童的鹦鹉学舌般的行为;观察性学习则是更高级的一种学习方式,儿童们观察他人行为,虽然他们当时不一定照样行动,他们也许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才会运用这一信息,并进行行为的重现。这便是儿童获得性别定型性行为的基础。在斯库特的成长中,没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女性相伴左右,她无从模仿。有研究表明,早期的母性缺失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产生破坏性影响。斯库特具有明显的攻击性的野蛮处事方式,按照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提出的分类标准应属“愤怒的反应型攻击”,便是一种社会能力被破坏的表现。

(二)斯库特缺乏性别认同感

小说里多处显露出斯库特对自己性别的反感。如:“我很不情愿地演着剧本里的各种女角色。我从不认为她像《人猿泰山》那么有趣。”“女人总是挑一些可笑的事作为骄傲的资本。”可以看出在斯库特幼小的心灵中对女性这个群体没有认同感。

性别认同包括对自己性别所承担的有正确的认识。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对性别角色中的认识都是儿童在生活环境中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成的。父母对儿童“性别适宜性行为”的强化在斯库特的成长中几乎是没有的。她缺乏对女性这一群体正确的认识。模仿,直接强化和观察性学习都是儿童性别角色获得的重要因素。在斯库特的成长过程中,即便她甚至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孩而苦恼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对她这种行为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指导。卡波妮作为斯库特成长过程中与之相守时间最长的女性,却很少聆听斯库特内心的想法。尤其她的哥哥杰姆在还不懂事的时候说的一些类似“你有时候表现得太像女孩子了,真丢人”的言论后,没有人给她一个正面的引导,她自然觉得女性是胆小懦弱的化身,难以产生对自己社会性别的认同感。

三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一)母亲在隐性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核心是让受教育者身处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获得并使用某种观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中,家庭是儿童获得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对父母产生依恋,并无意识地模仿父母行为的举动,属于隐性教育的一种。

在小说中,斯库特偏爱工装裤,这引来亚历山德拉姑姑的不满,父亲阿蒂克斯对斯库特的穿着毫无要求,听之任之。斯库特作为一名女性在成长的环境中需要系统地学习模仿其他女性;而无法从外界获取到关于女性权威和地位的信息时,她便不认同自己的性别。由此可见母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女性的成长中尤为重要。

(二)母亲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性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社会性行为方式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的反应和表现。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有遗传与生物基础、家庭系统、同伴关系与友谊。在生物基础和家庭系统中母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母子通感是从出生前和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情基础。早期的母性缺失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乃至到了成年,这种经历都会对其生活造成影响。小说中几位缺失母亲教育的人物,都有各方面的性格弊端以及不和谐的社会行为。

四、推进母亲教育

(一)母亲教育缺失的现状

自西周初期,我国便进入了父权制社会。而在近代社会,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更多女性走入职场,希望在社会工作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男女平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在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缺失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下社会中母亲教育缺失尤为显著的就是留守儿童。教养是必须要有一定相处的空间和时间的,长期与母亲的分离,使得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孤僻不合群的行为。

畸形的重养轻教是母亲教育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即母亲难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母亲缺乏相关育儿知识;母亲为在孩子的成长中投入太多的精力。

(二)提高全社会对母教的认同感

提高对母亲教育的认同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要责任树立起回归母性教育的意识,认同并尊重母亲教育,抵制认为母亲教育是向矮化女性地位的错误观点。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认为回归母性教育就是让女性回家,做全职妈妈,我们所提倡的提高母亲教育的认同感是指让整个社会尤其是女性观念应有所改变,认识到母性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母亲是世上最伟大的职业。同时,政府积极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保护女性在兼具母亲这项最伟大职业的同时,其他合法权利不受损害,在意识形态和立法保护两个层面保障母亲教育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养

提高母亲的教育素养,意为母亲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足够的教育能力、优秀的教育品质、合理的教育观念。为了提高母亲教育素养,国家和社会大力扶植,施教于母亲,提高妇女教育素养,通过母亲和儿童的共同进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振兴。

结语

母亲教育一直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如今,母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照顾儿童的饮食起居上,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上性别意识的崛起,母亲对在儿童意识里起到正视女性地位,树立女性权威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现代社会,重视母亲教育,提高母亲教育的质量将是社会关注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1][美]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纪念版)[M].高红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美]珍妮特·希伯雷·海登.妇女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7]杨颖.从《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J].电影文学,2010(11):118-119.

[8]叶英.不体面的种族歧视与得体的艺术表现——析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5-112.

[9] 哈珀·李:跨越半世纪的“知更鸟”[N].北京晨报,2015-07-17(第C07版:会客厅).

[10]杜芳琴.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J].浙江学刊,2001(1):106-111.

[11]高晓云.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期待和小学儿童性别认同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2]姚丽梅.缺失的母爱——《杀死一只反舌鸟》中缺失的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2(1).

[13]王开敏,冯林,高友清.母道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4]王伟萍.中国当代母教文化发展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4(9):177-181.

作者:陈雪琴、伍仪权,华东理工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华东理工大学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ws1325003

猜你喜欢
儿童母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给母亲的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