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道德的失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2016-07-15 02:47梅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

孙 梅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媒体道德的失范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

孙 梅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摘 要目前,我国媒体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受各种利益和因素的影响,我国媒体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比如内容低俗化、娱乐化以及负面化、价值观过于功利化、传播信息夸大化以及虚假化。受媒体道德失范的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因此,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就变得十分关键。

关键词媒体道德失范;人生观;价值观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网络媒体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网络媒体不管是对人们工作以及学习还是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相应的它也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市场经济一切以利益为中心的思想以及网络媒体二元制的影响,使得网络媒体只顾经济利益,而忘记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此外由于整个社会普遍价值观滑坡,且媒体人缺乏较强的道德自觉性,使得我国网络媒体道德失范情况日益严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1 媒体道德失范的一些具体表现

首先,是内容方面表现为低俗化、泛娱乐化以及负面化。受社会上一些人需求的影响,使得部分网络媒体不断降低其道德底线,低俗化传媒趋势严重。例如到处充斥着黄色信息,给再平常不过的新闻内容配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低俗题名。通过肆意夸张、虚假等方式来引人注意,以此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泛娱乐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媒体因为利益诱惑,为确保较高点击率以及视听率,肆意传播娱乐垃圾新闻;部分媒体还会在一些黄金时间段内播放低俗新闻以引人关注,娱乐大众。正是因为媒体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节操,使得媒体传播内容表现为严重的泛娱乐化倾向;负面化主要指媒体本应该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以体验人生和世界的美好。可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媒体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不仅不对社会上传播的一些负面新闻加以制止,而且还津津乐道并不辞辛劳地一次又一次报道。究其原因还是为了取悦大众,通过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来迎合社会大众揭丑以及窥视的人性心理,这就助长了人性不断向低俗化发展。

其次,是媒体价值观过于功利化。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缺乏媒体人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一些媒体帮忙遮藏事情真相;一些媒体通过曝光手段来威胁相关对象,让其帮助其进行广告推广和宣传;一些媒体借着“宣传企业”的由头吃拿卡要;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诱惑,夸大甚至是捏造事实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目前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这些现象并在政策法规上对此种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可是网络媒体道德失范的行为依旧存在并不断加剧。一些媒体为获取想要素材,竟然采取“引诱”或者是“潜伏”等不正当方式严重损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是传播信息夸大化以及虚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媒体任意夸大事实真相,任意将事实情节描绘的离奇曲折,甚至制造、捏造虚假信息以提高收视率以及点击率,以此来吸引观众,娱乐大众,其道德水准已严重降低甚至达到了底线。

2 在媒体影响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2.1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媒体传播低的俗化、泛娱乐化、夸大化、虚拟化、负面化以及功利化,尽管使大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媒体收视率以及点击率也大大增加,可是大学生却在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且把这种不良影响渗透到了其生活以及学习中。过分夸大和渲染媒体对生活的调节作用,只顾一个劲的满足受众的低俗需求和趣味,致使大学生迷失在这些娱乐消遣中,没有了理想,没有了信念,甚至将实际生活中一些严肃的、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道德以及诚信等扭曲了,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过于功利化,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使得这种不良影响日趋严重。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模式以及特殊性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全球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变革了传统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对文化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是清晰可见、不容置疑的。它改变了现今社会的文化生态,阻碍了文化发展以及进步。此外,因新媒体自身极强的匿名性以及虚拟性,削弱了以往那种“熟人社会”中能积极发挥作用的道德约束以及导向功能,在网络创设的这种自由轻松的虚拟环境中个人对自我的社会定位不清晰,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感到迷失、迷茫以及混乱,信仰容易动摇,极易出现一些道德失范行为。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价值观模糊不清。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目前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也能轻易浏览到黄色以及暴力等方面的网站,有的还可以利用软件翻墙进行国外一些非法网站的浏览。据相关统计表明,几乎50%的大学生都有这种经历并对此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2)网络语言过于随意以及放纵,没有丝毫的克制。因为目前在网络中实名注册还没有形成且登录时不少网站都是隐匿身份的,这就给个人主义毫无顾忌的扩张创造了平台。用词夸张、虚假,个体不怀好意的进行虚假信息和新闻的传播,故意传播流言蜚语、造言生事,使得网络世界中的交往变得病态、扭曲,网络变成个体进行狂欢以及情绪宣泄的平台。

3)信息和资源侵权现象严重。由于网络信息是极其丰富多样的,且针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开放空间里,其道德主体性没有进行有效展开。这主要表现为:论文写作时任意抄袭、剽窃以及出处不清楚的引用、作品转载的随意性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4)网络法制观念较差。从诽谤到进行人身攻击,从传播和公开个人隐私、进行偷拍视频的上传到人肉搜索甚至是黑客等,在这一系列网络犯罪行为中,经常闪现大学生身影。由于缺乏较强的网络法律观念,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喜欢进行自我成就炫耀,而这种炫耀通常会一步步走向犯罪。不管是陌陌社交还是微信平台摇一摇,都像一把双刃剑一样直指缺乏网络法律观念的大学生。在现今的网络犯罪现象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是优秀的,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却不能控制自己,最后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5)维权途径缺乏及其维权意识淡薄。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中各种诽谤、攻击以及诈骗等违法行为,往往感到无能为力,求告无门,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以及途径,且使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淡漠。

2.2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原因分析

1)首先由网络传播性引发。网络传播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独特性仅仅相连、不可分割。传播主体所具有的隐匿性使得道德失范。现实世界里“熟人世界”所具有的伦理道德约束以及价值导向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我们从婴幼儿时期起,大部分人接受的伦理道德知识无非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等,道德认知占主体。在这样的“熟人世界”中,外部道德力量通常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尽管其理论知识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可是因为其道德判断能力正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这一个复杂的伦理道德困境中通常不易于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2)网络法律法规的缺失。“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而法律则是外在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在现实道德要求不能发挥作用时,“通过法律强制性来加以规范网络现状、消除网络不良影响”就成了大家唯一的盼望。但可惜的是,现今我国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建设严重不足。这成为目前网络法律建设过程中最为尴尬之处。我国最早1994年接入互联网,此后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网络法制建设却没有跟上网络发展步伐,在很长一个阶段中网络发展非常混乱。尽管我国在1997年于法律中首次规定了计算机犯罪为一种刑事犯罪,可是我国互联网领域的自律公约却一直到2002年才出台,且自此以后网络法律建设一直停滞不前。

3)网络媒介素养缺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严重缺失,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在才刚刚开始。随着网络开放自由、海量信息快速获取等优势的发展,相应的个人主义、道德失范、混沌迷失、不自控以及网络法律观念缺乏等也相继出现,成为网络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难点,当新媒体直奔而来时,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却并未及时开展。

3 重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建议

1)建立网络监督机制以及安全体系。作为网络运营商,要积极研制新技术和新软件,以防止负面信息影响到大学生。实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用户信息保护,进行网络诚信机制构建,加强审查和鉴别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对低俗的、负面的行为尤其是网络犯罪活动给予严厉处罚。

2)高校要在课堂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学校应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教材中以及课堂中,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以确保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头脑中,可采取报告会或者是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3)大学生要提高和增强个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网络世界中要求的道德应是自律性的,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其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内心进行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不断规范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语言以及行为,不断提高自身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以不断加强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自律。

4 结束语

总之,网络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性和快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整合所有能整合的资源和力量,积极建立网络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其自律性,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以最终增强其对网络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倪辉.大学生群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解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21-25.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65.

[3]周海博.网络伦理失范及其法律应对[N].光明日报,2014-08-26.

[4]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43-146.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1-0074-02

作者简介:孙 梅,长沙师范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生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