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

2016-07-15 07:45古玥
学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高职院校

古玥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德育模式实践中依然是以理论型德育为主,而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性。而实践性应当是贯穿于德育全过程的,因此发展体验式德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高职院校;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001

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观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高职院校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高职院校应开展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自我建构和提升的价值引导教育活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院的德育模式依旧以理论型德育为主。这种德育模式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群体,其思想特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德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型德育模式,更应当积极创设新的德育模式,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理论型德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德育具有实效性方可称其为成功的德育。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既体现着学校德育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需要。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时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必然目标。然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理论型德育的实际效果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德育理念不明确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道德滑坡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问题。简单来说,即我国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存在片面强调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了德育的育人价值。社会要求德育的即时性,而忽视了德育的长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多是以政治教育为重点,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为中心进行,却忽视了德育的本质属性,即对人本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 高校德育滞后的价值观念导致目的不明确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高校理论型德育通常都是政治化的、抽象化的和空洞化的,某种程度上在微观层面上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如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的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德育活动,必须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德育目标,增强针对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三) 高校德育模式的固化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在总体上仍然以理论型德育为主,即主要是对德育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并且,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在模式上存在表面化、单一化等特点。这种德育模式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缺乏对学生实际品德发展的考量,忽视了学生德育发展的渐进性,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体验式德育

(一)回归本质的高职院校德育

高职院校德育应当是从学生对道德现象、道德生活、道德活动、道德情景的感受和体验开始的。要使高职院校德育回归德育的本质,就必须在已有德育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悟道德情感和道德态度,加深对道德品质的认识和理解。为此,高职院校在实践新的德育模式——体验式模式时,必须为学生创设道德情境,并且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展道德,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体验式德育注重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即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生发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道德情感是理论性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而道德情感的产生则需要学生在必要的道德情境中,在道德引导下通过亲身的体验才可以获得。因此,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现德育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学习对生活进行道德性思考

高职院校所要发展的体验式德育在实质上,即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对现有生活及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性思考。体验式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方法,要使学生学会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性思考,并把这些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性思考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悟、体验和反思,上升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德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成功地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高职院校发展体验式新模式的德育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此。我国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宝贵人才,德与才不可偏废。在“德”中,理论型德育和体验式德育同样不可偏废。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德育的重点在于,在传统理论性德育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体验式德育。其德育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收获道德认识、提升道德境界、促进道德行为的生成,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体验式德育的实现路径

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过程中引入体验式学习理念,实现体验式德育,从而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呢?

(一)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

我国高职院校要在原有理论型德育模式基础上,大力发展体验型德育模式,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德育力量。首先就是要在校园中进行体验型道德情境的创设和布置。

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实践体验型德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营造全方位的校园德育氛围,并不断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使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道德培养功能,真正使学生在校园中受到熏陶、感染与启迪,有效地激发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

(二)组织开展体验型社会实践

体验式德育模式要求德育从传统的理论型模式中走出来,走向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感悟道德情感。因此,高职院校发展体验型德育模式应当组织开展体验型的社会实践,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多种社会活动。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德育实践中,全身心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亲身体验到林林总总的道德规范,继而从体验式德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精神层面的道德升华:萌发、修正并发展自己的道德素质。

(三)开发体验式德育校本教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体验式德育新型模式,是学校德育发展的一种自然趋势。然而,在注重发展体验式德育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传统的理论型德育模式。因为,通过道德理论学习获得的道德认知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发展体验式德育模式的首要环节。首先有正确的道德认知,继而在道德情境中获得道德体验、产生道德情感,从而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产生道德行为。而传统的理论型德育模式主要是学校德育教学,而学校德育教学的运行始终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只有有效的德育载体才能实现的预定的德育目标。

体验式德育模式所需要的理论型德育模式载体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学校德育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发符合实际的体验式德育教材。这种体验式德育校本教材,首先要具有生活体验式的道德理念,全面深入地体现时代道德价值,引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素材。其次,体验式德育校本教材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有机结合。最后,体验式德育校本教材要高度重视实用性。要通过创设校园道德情境和模拟生活道德情境,激活或诱发学生进行主动的道德体验,形成道德冲突,引发道德反思,促成道德情感的生发,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道德价值,构建生活意义,实现理论型道德向体验式道德的转型。最终要使学生将观念上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以道德理论指导道德实践。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高职院校
新课标背景下留守儿童德育模式探究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