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面向东部煤电化六市提供订单人才的模式研究

2016-07-18 05:10何嵬
黑河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

何嵬

[摘要]为满足黑龙江省东部六城市煤电化发展的需要,向其提供大量中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能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以订单的形式为煤电化企业输送人才。煤电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多,而且任务急,需要通过企业、区域、高校的共同合作完善人才的引入机制。东部煤电化企业通过与省内民办高校合作将大大降低人才培养成本。黑龙江省存在大量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非常适宜与煤电化基地合作。

[关键词]民办高校;煤电化;人才

一、煤电化六市建设现状分析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城市分别为: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牡丹江。该区域的煤炭蕴藏量占全省的92%,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25%。2015年《中国(黑龙江)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煤电化六市的竞争力整体处于中游水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该区域重点发展四个领域:煤炭、电力、煤电化、替代产业。黑龙江省政府投入资金重点扶持六城市34个煤化石化产业重大项目。

二、煤电化六市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煤电化六市已经拥有一批能够承担企业重大创新项目的带头人才,为基地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煤电化基地相关从业人员为3536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1.81%,管理人员占14.48%。从事传统产业的专业人才多,而技术创新人才、经济贸易人才、信息服务以及边缘学科的人才较少,高技能人才短缺。影响东部煤电化六市人才需求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才流动。大量技术人才涌向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层次人才主要流向是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黑龙江省2/3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县乡所占的比重较低,越到基层人才越短缺。

煤电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多,而且任务急,需要通过企业、区域、高校的合作共同完善人才的引入机制。东部煤电化企业通过与省内民办高校合作将大大降低人才培养成本。黑龙江省存在大量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非常适宜与煤电化基地合作,但目前却没有形成这样一种人才合作平台。

三、民办高校培养订单式人才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因素

政府主管部门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学术理论界也大力推崇校企合作的理念,尝试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但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却没有配套文件,还是以指导性意见为主。此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保障政策,如订单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人事编制等问题没有具体政策。

(二)民办高校自身因素

1.就业率的压力。民办高校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关乎学校的生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民办高校在订单人才培养方面出现问题。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与一些专业并不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签订人才订单。个别企业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名义,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毕业生在企业里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去甚远。这种订单从长期来看,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声誉。

2.“双师”资源短缺。在培养订单人才的过程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四川省一所高校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调研时,68%的学生表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满,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教师占50%左右,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生活圈较封闭,对行业动态缺少切身感受。而民办高校经费基本都是自筹,学校不愿为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费用买单。此外,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脱产参加企业实践会影响教学秩序。

3.管理经验较少。通过对有订单班学校的调查发现,订单班的学生在选拔时比较严格,但是“严进宽出”,缺少淘汰机制。学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

(三)企业因素

1.企业与高校的积极性不匹配。目前,对企业而言与高校合作培养订单人才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企业对培养订单人才的积极性不高;与企业不同,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校企合作培养订单人才时积极性颇高。

2.企业人事变动的不确定性。在高校进行订单人才培养的初期阶段,协议主要是由企业领导与学校签订的,培养模式也是企业领导认同的,一旦企业领导层发生人事变动,下一任领导对人才的要求就会随之改变。在校企合作培养订单人才的过程中,因为企业人事变动而导致合作失败的先例是出现过的。

3.企业转型的风险性。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市场而变化,可是高校培养学生却需要较长的周期,四年时间里企业极有可能出现经营转型的情况。此外,企业经营不善同样会导致难以履约。

(四)学生因素

学生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适应性不强。由于订单培养是按照煤电化企业的需要进行的,一旦学生工作岗位变化,所学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施展,“订单生”就会难以适应;第二,有懈怠情绪。学生在进入订单班以后,与企业签订协议,意味着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因此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四、民办高校向煤电化六市提供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订单人才培养的内涵

订单人才培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民办高校的煤电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民办高校根据东部煤电化技能的需求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民办高校、煤电化企业、黑龙江招生主管部门共同确定订单招生计划;由民办高校、煤电化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由高校进行培养,煤电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最终由企业为合格的毕业生安排就业。

(二)打造订单人才培养的环境

民办高校要与有条件的煤电化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也可以采取“共建共享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这两种模式都需要保证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和先进性,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动手能力。

此外,高校可以设立教师在职培训专项基金,选拔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去煤电企业挂职锻炼。同时,民办高校可以采用互聘制度,聘请煤电化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订单班的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规范校企合作步骤

1.建立由高校与煤电化企业联合培养的办公机构,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由高校代表、企业的技术专家组建订单小组,专门负责校企订单人才培养的事宜,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2.深入煤电化企业调研。高校主管人员通过走访煤电化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当前的用工需求。为保障学生的利益,还要调研企业的技术是否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规范、待遇是否优厚。

3.制定人才方案。制定“3+1”的教学计划。大一至大三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课和实训课学习,大四在企业完成实践训练。课程设置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既要满足专业学习需要,又要满足企业需要。

(四)毕业生定向就业

在四年的订单培养结束后,煤电化企业按照协议规定,对毕业生进行验收,合格者落实就业。验收工作除了要通过学校考试以外,还要通过企业考核,诸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最终企业根据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

(五)建立反馈机制

当毕业生进入煤电化企业工作后,校企合作办公机构对毕业生要进行跟踪调查,这也是订单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跟踪调查,了解煤电化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和毕业生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通过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为未来培养订单人才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金英姬.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战略下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

[2]郎秋洪.面向邮政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邮政研究,2012(1).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民办高校面向黑龙江煤电化城市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Q11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人才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