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语句的偏误分析

2016-07-18 05:10蔡敏
黑河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偏误结构

蔡敏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兼语句以其特殊的意义、特殊的结构逐渐成为外国留学生交际中频繁使用的句式。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其结构、语义特征等问题而出现使用上的偏误。在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语料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总结出留学生在汉语兼语句使用时的偏误类型,并得出兼语句的偏误情况是可以出现在句型结构各个成分上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兼语句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可以更加系统地对汉语兼语句进行教学。

[关键词]兼语句;偏误;结构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多,对外汉语专业也逐渐从新兴走向了成熟。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都经历着从出现到解决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兼语句作为汉语基本句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总结出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而使教与学变得更加系统。

一、什么是兼语句

兼语句是指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套合一个主谓短语从而构成的短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动宾短语中的宾语是后半部分主谓短语的主语。兼语句的最基本结构是“N1+V1+N2+V2”,其中“V1+N2”是一个动宾短语结构,“N2+V2”是一个主谓结构。

二、兼语句的基本用法

兼语句在使用时有多种限制条件。在兼语句“N1+V1+N2+V2”的基本结构中,N1是事件的施事者,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N2是事件的受事者,也就是事件的承担者。N1和N2在语义上有着明确的分工,如果位置调换,那么语义也将有所变换。同时,在这个结构中,V1和V2的使用也是有许多限制的,并不是任何动词都可以进入这个结构充当V1、V2的成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N1+V1+N2+V2”中V1的类别

(1)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句:在兼语句的结构中,动词V1通常具有表示让、要求、禁止等的意义,也就是说表示“使某人怎样”“让某人怎样”以及“禁止某人怎样”等,这类动词通常包括要求、请求、邀请、怂恿、鼓励、强迫、领导、组织等带有“使动意义”的词。在具有这种动词语义出现的兼语句中,它的否定形式通常是在动词V1前加“不”“没”等否定词。

(2)表示称谓和认定意义的兼语句:动词V1通常是具有认定和称谓之义的,比如“我们选他做班长。”这里的“选”就有任命某人做某事的含义。“我们拜他做老师。”这里的“拜”就具有认定的意义。这类词语在汉语中有很多,比如称、叫、选举、认为等。

(3)表示领属意义的兼语句:在这种语义条件下,动词V1一般具有领属义,以“有”为典型代表,其他如存在、出现等也可以出现在“N1+V1+N2+V2”中的V1位置当中。

(4)表示喜好、厌恶意义的兼语句: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出现在兼语句中,通常情况下这类动词可以展现对事物的喜爱与称赞,也可以表现出对事物的厌恶与讥笑。这类动词有爱、恨、喜欢、嫌、佩服、欣赏等。

2.“N1+V1+N2+V2”中V2的类别

在兼语句中,N2+V2是一个主谓结构,在主谓结构中,动词V2可以由许多结构充当,比如:状中短语、连谓短语、主谓短语以及形容词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动词不能受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正在”“将要”等词的修饰。

三、兼语句的偏误情况

在对兼语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使用表现出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偏误状况。以下是基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的材料,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偏误类型,总结出外国留学生在兼语句使用中普遍出现的偏误的情况。

例1:遗漏N1。

①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使我想到一个问题。

②刚看完这个故事,真使我忍俊不禁,人少有水喝,人多倒没水喝。

在兼语句的基本结构“N1+V1+N2+V2”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各个成分必须全部出现。当然也存在特殊的情况,比如兼语句的动词V1由“有”字充当,而“有”字后边的信息又是不确定的时候,这时N1是可以省略不说的;或者是依据上下文的情境,这些成分内容可以补充出来的,这时的N1也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在以上的例句中,显然学习者是想要补充主语成分的,只是在这个结构中,“由……的故事”“刚……故事”在句子中是状语,而不是主语,而在语句的结构中,是不具备省略N1的条件的,所以造成了使用上的偏误。

例2:遗漏V1。

①护士,这个工作不但身体劳累,而且精神的压力也很大。

②因为困难和挫折人们往往变成废人,所以很多人都想避免这个可怕的东西。

在兼语句的结构中,核心动词要属V1。动词V1不仅承担着主语发出的动作,而且支配着受事成分N2的行为。在兼语句中,核心结构是不可以省略掉的,一旦这个动词省略掉,那么,小则句子不再被称为兼语句,大则句子结构不成立,形成了错句。在以上的两个例句中,都需要在动词V1的地方分别加上动词“让”和“使”,从而令句子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结构。

例3:遗漏N2。

①一个孩子希望当一个画家,可他的父母希望成为科学家。

②我对城市生活“不愿放手”的心情并不使厌恶乡村。

兼语句“N1+V1+N2+V2”的结构中,V1+N2是动宾结构,N2在这里做的是动词V1的宾语,N2+V2是主谓结构,N2在这里做的是V2的主语。由此可见,在兼语句中,N2的成分是不可以省略的,如果省略掉,那么动宾结构、主谓结构都将不会成立,句子的意思也就不能准确表达出来。在以上例句中,因为缺少N2的成分,使得“父母希望谁成为科学家”“不使谁厌恶乡村”变得语义模糊,同时语句表达也是不符合汉语表达结构的。

例4:遗漏V2。

①你说得不好,让大家没意思。

②所以我们鼓励病人勇气。

在兼语句中,V2的成分结构比较开放,受到的限制也比其他成分少。但是,并不是说V2的成分可以省略不说。在句子结构中,如果省去V2成分,往往会导致句子语义内容发生改变。比如例4的两个句子中,都遗漏了V2的成分:句子①中,“大家”和“没意思”是一种感觉上的接触,单纯将两个词放在一起,是不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②中,“病人”与“勇气”是两个名词性成分,它们之间不能直接联系在一起,一定需要有动词V2的出现,整个句子才是正确的。

例5:动词V1成分的误加。

①学好了汉语,它的乐处是无穷的,如:它会使会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

②爬山虽然很累,但一家人一边登,一边谈谈最近的生活情况,使得让我们家人互相里深刻了解。

在语句结构的使用过程中,除了成分遗漏外,还有成分重复使用的情况,也就是成分的误加。在对语料库筛选后,在动词V2处出现成分误加的情况最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使用者不了解兼语句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是对V1处的动词所具有的词义含义理解不够。

例6:动词V1的误用。

①老师使我不要理他。

②你们的服务叫顾客十分满意。

③我妈让我不一个人出去旅行。

④我妈叫我不去,我偏去。

在兼语句的使用中,常常会出现动词V1的误用,即本该使用某词,却用了另外的词。这在兼语句中主要表现的是动词“使”“让”和“叫”。以上例句的偏误主要是因为三个动词各有其出现的环境,但是使用者却没有完全领会。在句子①中,我们可以说“老师叫我不要理他。”或者说“老师让我不要理他。”但是不可以说“老师使我不要理他。”这是因为“让”和“叫”可以表示动作者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命令等动作让别人做某事,而“使”却不能出现在这样的兼语句中。在句子②中,“你们的服务叫顾客十分满意。”是一种错误的兼语句表达,我们可以说“你们的服务使顾客十分满意。”或者“你们的服务让顾客十分满意。”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用法,是因为在这个兼语句中,兼语句表示的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而不是主观的意志,而“叫”可以出现在表示主观意志的语句中,却不可以出现在表示客观结果的语句中。动词“使”“叫”“让”存在的语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有两种,通常表示主观意愿不允许兼语做某事时为“不让”“不叫”,表示客观上主语没要求兼语做什么要用“没让”“没叫”,通常不会用“不使”来表达否定。

例7:句子成分的杂糅。

①父亲,我不知道有多少话要对你说,使你在有生之时令你为我操心。

②但最乐的时候呢,我的发音不准所以让中国人产生了笑的时候等很多。

句子成分杂糅,是指在一个句子结构中同时出现多种句法结构,从而导致句意不明、语义不清的现象。句子①的本义是要表达父亲为他操碎了心,却同时出现了“使你”和“令你”两个动词结构;句子②中,说话者是要表达发音不准让中国人笑话,这种情景是很多的,但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使得不仅句子的意思不明,而且句子结构也不清晰。

由以上例句以及通过对各个例句的偏误分析,我们可以将兼语句的偏误类别概括为以下几种:一种是遗漏,一种是误加,一种是误用,还有一种是句式的杂糅。其中,遗漏的成分存在于各个成分中;误加是指多余的成分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动词V1上;误用是指不该用某词却出现了某词,兼语句中的误用主要涉及动词“使”“让”和“叫”;而句式杂糅则是指各种句法结构同时出现,造成语义不明、结构混乱的现象。

四、造成偏误的原因

兼语句是汉语特殊句式中比较难学的一种句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畏难心理导致不知所措

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可以接触到兼语句,但是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难度也逐渐加大,于是,一些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尤其在留学生中,汉语句式难学若在最初就深入心底,这对汉语学习是一种不利的反馈。在对汉语句式学习难易程度排名上,兼语句处在较难学的位置上。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产生畏难心理,则容易导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自信,把握不准,造成偏误。

2.语言运用的差异性

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风俗习惯上,而且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的语义内容主要靠语序的变化得以实现,同时汉语的语义本身也会影响句子的结构。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系,这就给非汉藏语系的人学习汉语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兼语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动词V1,还是充当兼语的N1,在句式的使用中都要受到许多限制。对于非汉藏语系的学习者来说,这种限制可以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他们在学习汉语兼语句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3.兼语句本身难度大

在汉语的特殊句型中,除了兼语句,还有“把字句”“给字句”等特殊句式,几种句式在句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对理解汉语结构的学习者来说是有利的一面,但是这也会给初学汉语的学习者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学习者很难区别各个句型,尤其是在汉语的兼语句中,句式结构上还会涉及到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这就使学习者在使用兼语句时出现句式杂糅、句型混用等现象。

五、教学改进建议

作为教师,应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兼语句,进而更好地学习汉语。

1.从教师本身改进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学识,这不仅可以保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特殊句式兼语句的教学中,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速度进行修改,适当增加学习的深度,使学习者所学内容不浮于表面;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堂内外训练量,做到精讲多练,并给予学生恰当的修改和适当的鼓励。

2.从学生本身改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不应该因为兼语句难学而产生畏难情绪,更不应该因为应用不当而产生回避情绪;相反地,应该按照教师的指导加强训练,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3.从教学策略改进

兼语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兼语句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进行句式间的对比,还要进行正误间的对比,要让学生充分明白兼语句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句型之间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兼语句的理解;另外,应该对谓语动词V1进行对比,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动词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什么样的动词不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

通过对语料库语料的整理,初步对兼语句中存在的偏误问题进行了如上分析。兼语句作为汉语的特殊句式,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对教学者,都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兼语句,还需要不断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孙红霞.对外汉语中兼语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2]鞠伟伟.基于韩国留学生兼语句偏误形成原因分析[D].烟台.鲁东大学.2014.

[3]刘明佳.日本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的偏误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张琳芳.外国留学生兼语句偏误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马文佳.外国留学生兼语句习得研究及偏误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1.

[6]李玉菲.外国留学生兼语句运用的偏误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艾琼.HSK致使动词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09.

[8]王喜元.外国学生“使”字句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偏误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论《日出》的结构
泰国高年级大学生汉语名词偏误统计分析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