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南区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2016-07-19 08:08牛兰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文教资料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区林州南区

牛兰兰(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河南林州南区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牛兰兰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摘要: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河南林州南区方言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林州南区方言的调值为阴平51,阳平42,上声45,去声24,入声54。

关键词:林州方言南区单字调实验语音学Praat软件

林州旧称林县,后立为县级市,改名为林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北角,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介于东经113°37′——114°51′,北纬35°40′——36°21′之间。太行支脉隆虑山贯穿全境,县境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低山丘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整体环境比较封闭。

林州属于豫北地区。其方言保留了入声,属于晋语区,与河南话有明显差异。但是林州地区的晋语受到了中原官话的影响,在语音上与山西地区的晋语存在一定差异。在林州内部又细分为三个方言分区,分别是中区、北区和南区。中区以城关话(即现在林州市区及近郊所讲方言)为主,包括的范围最广,一共有林州市区的四个街道、姚村镇、河顺镇、东姚镇、合涧镇、横水镇、陵阳镇、原康镇、采桑镇、东岗镇、桂林镇、城郊乡、石板岩乡等十多个乡镇,这些地区的个别方言词汇不同,声、韵、调系统大体一致。南区包括茶店镇、临淇镇、五龙镇等。北区包括任村镇等。三个区的方言在词汇、语音、语法上都有较大差异,以词汇“脏”为例,中区读为[耷an奕]在北区读为[k耷藜’拶t奕]在南区读为[ian奕’拶t]。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县志》一书以林州地区的城关话为研究对象将林州方言的调值进行了大概描写。此后,研究林州方言的专著和论文很少见。近些年来,一些硕士毕业论文对林州方言的语法、词汇、语音进行了研究。其中,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珂和西南大学的陈亚松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分别运用实验语音的方法对林州方言声调进行了研究分析。但上述研究,都是以林州市区即中区方言为研究对象。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未见到以南区和北区方言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实验研究。在本次实验语音研究中,笔者将以南区方言为研究对象,用实验语音的方法确定林州南区方言的调值。

一、实验材料

(一)录音情况。

1.录音工具:联想电脑G480及外置麦克风,Addution3.0。

2.时间:2016年2月6日。

3.地点:林州市临淇镇孔峪村,一个安静的室内。

4.采样率:20000hz。

5.录音合作人情况:牛军明,男,45岁,农民。无外出经历,常年生活在林州市临淇镇孔峪村,会讲带有方言味的普通话。

(二)录音字表。根据前人对于林州中区方言的研究,可以确定林州南区方言中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结合实际的语音情况,笔者从“方言调查字表底本”中给五个声调分别选取了12个例字。这些例字在方言读音中,大多是零声母或无鼻音韵尾的,以便于提取韵母段承载的声调,字表如下:

! "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A B C D E F G H I J =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 X Y Z [ ] ^_ ‘a b c

二、实验过程

(一)用Praat对音频文件进行标注。为了便于标注,本实验分别用1到5代替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每一个音频样本标注两层。第一层标注音频所代表的例字;第二层标注声调承载段,并用实验所规定的数字标明声调。由于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段是声调的承载段,因此在标注时,会截去声调承载段的弯头和降尾。如下图:

(二)分别根据声调“滑动”的属性和基频值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修改。

(三)提取每个音频样本各点基频值。为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采用每个调类里十二个例字的十个基频点的平均值。实验数据如下:

d 1  d 2  d 3  d 4  d 5  d 6  d 7  d 8  d 9  d 1 0 ! " e f 1 5 4 .5 7 1 5 4 .0 1 1 5 2 .5 9 1 4 7 .6 2 1 4 0 .5 2 1 3 1 .3 6 1 2 1 .4 1 1 1 2 .9 4 1 0 6 .8 8  1 0 1 .1 0 / " e f 1 4 7 .2 3 1 4 8 .6 9 1 4 4 .5 8 1 3 8 .6 7 1 3 0 .6 5 1 2 3 .7 2 1 1 8 .1 1 1 1 3 .9 4 1 1 3 .8 2  1 1 3 .4 3 < = e f 1 4 9 .8 7 1 5 4 .0 4 1 5 8 .2 3 1 6 2 .0 5 1 6 4 .7 0 1 6 6 .6 3 1 6 7 .0 7 1 6 6 .1 7 1 6 3 .7 7  1 5 8 .8 7 J = e f 1 2 3 .5 1 1 2 3 .5 6 1 2 4 .9 4 1 2 9 .0 4 1 3 3 .8 3 1 3 8 .7 8 1 4 3 .1 9 1 4 5 .4 9 1 4 4 .6 1  1 3 9 .8 4 W = e f 1 6 5 .2 8 1 6 4 .4 4 1 6 3 .8 9 1 6 2 .8 3 1 6 1 .2 0 1 6 0 .0 7 1 5 9 .3 1 1 5 8 .3 8 1 5 6 .9 5  1 5 4 .1 5

(四)采用T值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基频归一化处理。先求出每个基频点log10的对数值。然后找出四个调类里四十个基频值X的最大值a和最小值b。带入T值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求得的对数值和T值数据如下表:

?

?

(五)利用得到的数据制作声调折线图。

(六)根据折线图确定调值。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多变,T值转为五度值的过程中如果以一个具体的数值作为确定五度值的标准,那么难免太机械而脱离了实际情况。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提高实验精度,本实验采用刘俐李先生《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中提到的“界域”策略。在T值转为五度值的过程中,“以域为界,有过渡地带”,有“边界弹性”。根据界域,T值转为五度的区间为:

T! 0-1.1 0.9-2.1 1.9-3.3 2.9-4.1 3.9-5 "#! 1 2 3 4 5

在确定一个声调是平拱还是凹凸拱的问题上,本实验采用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中的“斜差”计算公式:k=yw-ys。以—0.5—为平拱和凹凸拱的临界值。同一个五度音区内,若声调两端点的斜差超过—0.5—,将其定为凹凸拱;若声调曲线在相临音区的五度边界,其斜差在—0.5—以内,定为平拱。据此,实验结果中的林州方言南区的声调确定如下:

?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下表中分别列出了《林县志》、福建师范大学王珂毕业论文《林州方言语音调查研究》(以下简称王文)、西南大学陈亚松毕业论文《林州方言语音研究》(以下简称陈文)及本实验所得的林州方言调值:

, 8 . 3 -.  0 . 2 3  5 3  7 3 《9 :; 》1 1  3 1  4 2  5 5  3 < = 3 1  4 2  5 3  4 4  3 2 > = 3 1  4 1  5 3  4 5  3 ? @ A ,!  5 1  4 2  4 5  2 4  5 4 ①

根据上表可知,本实验的阴平调值与王文、陈文有所出入,但是差距不大,属于同一调型。相比之下,《林县志》中的阴平调值与陈文、王文及本实验调值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林县志》一书成书年代距今有30余年。期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等语音的声调有较大发展变化。本实验的阳平值与王文的阳平值相同,与《林县志》、陈文的阳平值属于同一调型。实验所得的上声调值,明显不同于另外三篇文章。实验所得调值是升调,另外三篇文章中的调值属于降调。这当属于林州南区方言调值与中区的不同之处。关于去声调值,情况则相对复杂,《林县志》与王文中的去声调值都属于高平调,陈文和本实验所得去声调值都属于升调。实验所得入声调值与《林县志》、陈文、王文相比明显偏高,是林州南区与北区声调方面的细微差别。

四、结语

本实验运用实验语音的方法,从声学特征的角度描写了林州方言(南区)的声调。实验数据显示,林州南区方言的声调与中区相比,南区方言的调型与中区方言大体相似,有升调和降调,没有曲折调。但整体而言,南区方言五个声调的音高普遍高于中区。其中,阴平、阳平与中区差距不大,与中区差距较大的是上声、去声。中区的上声是降调,去声是平调或升调,但是实验所得南区的上声和去声都是升调。这证实了南区和北区之间语调上存在的差别。

注释:

①由于入声读音短促,故加下划线。

参考文献:

[1]王珂.林州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陈亚松.林州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张旺增.林县志[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中国语文,2005(3).

[5]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J].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

[6]魏汉杰.河南清丰方言单字调音高语音实验研究[J].文教资料,2015(34).

猜你喜欢
中区林州南区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基于测点实测高程修正重力中区地改误差评价方法的探讨
圆锥曲线弦中点问题处理策略之点差法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魅力仁川中区的历史与今天
迷情大丽花
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精彩掠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