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的手艺人

2016-07-22 00:43王新民
神州民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银匠渭北铁匠

文/ 王新民



渭北的手艺人

文/ 王新民

编辑笔记:农耕社会的远去也带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许多应那时而生的行当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现在偶尔见到这些出品,人们会很好奇很惊讶它们的工艺,殊不知这些当时工匠们赖以生存的技艺,需要经过家传几代人经年磨炼才能掌握。这些技艺和造型,承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密码和信息,是值得人们回忆的习俗。 本期连续登载上期︵2016年4月上半月︶的后续内容,敬请关注。

织匠

即“织口袋匠”也叫“合绳匠”

一般由3-5个人组成一个小集体,作业流程是严谨科学的,丝毫不浪费工时。先把各种原毛(麻)料,整理成腰鼓状小捆,约3公斤,用包皮扎捆,露出两头,斜挎腰际。由一人转动木制大轮纺车,二人同时各捻出两股毛(麻)线,面向纺车倒退逐渐拉开距离,一般捻出30-40米为限,加以固定,往返若干次,直至将所用毛(麻)线捻够。把捻好的毛(麻)线合拧成双股线,接着,按经、纬分别整理。经线按所需尺寸的股数拉直,分成上下两排,提交打叉,上好提交钩针;纬线缠成玉米棒状,俗称穗子。编织开始,由提交钩针带动经线,上下交替一次,用铁质长型砍刀砍紧纬线。这样反复交替砍织,直到胚料织够,最后用针线缝制口袋、褡裢、籽种袋等物什。织匠作业大多在户外宽敞的场地、或场院、或道路,这样便于纺车上劲均匀,毛(麻)线捻得粗细一致,长短间距好掌握;再则固定方便,一目了然。口袋和褡裢是乡村居民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春耕时节,往地里装运肥料,秋收季节用其往回装运果实。乡下人一年的收成好坏,收获多少,是以口袋为计量单位的。冬季农闲,人们赶集上会多用口袋、褡裢盛物装货。

从八十年代开始,乡村所用的毛(麻)织口袋、褡裢,逐渐被帆布、塑料编织袋代替,畜毛则成为走俏的外贸商品,乡村种籽麻的农户也越来越少。织匠的手艺消失,这行也随之被淘汰了。

毡匠

一坐官二打铁,三弹棉花四擀毡

在乡下人的心目中,毡匠是相当有地位的。过去民间有句顺口溜:“一坐官二打铁,三弹棉花四擀毡”。那时三百六十行的经济收入里,毡匠处在第四位。渭北农村畜牧业繁荣,毡匠的生意相当兴隆。

毡匠主要制作毡帽、毡靴,以及乡下居民炕上铺的毛毡。以黑白羊毛为主,也用牛、驼等家畜杂毛。毡匠一般由二人组成一组。工具主要有特制的弹羊毛大弓、铺胚料用5×7(尺)规格的竹帘一块,扇状竹弹子一付,弹弓弦用的臂博子一具,木质五尺(尺子)一根等。他们是这样做的:找一向阳避风场所,架好弹弓,先将原毛弹好备用,再用扇形竹弹把弹好的羊毛,按所需尺寸摊洒在竹帘子上,薄厚要均匀,再喷上一些小麻油、黑豆面和少量清水,接着卷帘。用长条凳斜支两块木质门板,系上两根皮条绳,把卷好的胚料竹帘置于门板上,两人并排坐凳上,赤脚踩蹬竹帘,手持绳头,有节奏地上下滚动,反复蹬搓,俗称洗毡,直至合格为止,然后放开竹帘,修整边沿即成。

毛毡,是乡下居民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家当。在那个年代,各家经济状况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毛毡有多少。毡的名称根据用料命名。用山羊毛擀的毡,叫沙毡,用绵羊毛擀的叫绵毡,用杂羊毛擀的称灰毡。为了美化生活,毡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有挂面毡、堆花毡、贴花毡,纹饰有黑白相间、红绿相间的“富贵不断头”、“勾连万字”、“单双宝葫芦”以及变形雷云纹、花卉瑞草等吉祥图案。毡的规格根据主人的需要而设计,一般分为“四六”、“五七”、和“满炕”三种。

大户人家还附带擀制一些畜用的鞍垫,其形状呈椭圆。普通人家则只做一些毡帽、腰带等小件什物。

皮匠

皮匠,以加工各种兽皮、家畜皮为生。按照动物皮特性加工成两种皮革材料:熟毛皮、熟板皮。熟毛皮的原料有羊皮、狗皮、狐狸皮、兔子皮等;熟板皮的原料有牛、驴、骡、马、猪等。要用到不少工具:泡制皮张的大缸、裁刀、剪刀、铲子、刮刀、缝针。先清理皮张,后入缸浸泡,进行化学发酵处理,缸内装有清水、食盐、麦麸等按比例制成的化学发酵剂,民间称这种发酵剂为“芒硝”。浸泡发酵三周后取出晾干,用铲子去除皮板上的附着物,再用刮子加工成不同厚度的毛皮,最后漂洗干净,晾干稍加整理就可以待用了。

好的熟毛皮用途很广,用来缝制皮裘、衣裤、鞋帽、手套、褥垫之类的是上等原料。板皮的用途更是繁多,用于生产方面的,可做皮绳、皮鞭、系牲口用的笼套、车具缰绳等,用于生活方面的可做皮衣、皮囊、皮包、皮带、皮鼓等等。

皮张的用途不仅仅是民用皮的加工,在历代统治者的国防军事装备方面也显示出它重大的作用,是颇受人类青睐的物品。如今,由于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从事皮货加工的个体经营者已经不多了,国家与集体一起开办的皮货加工企业却如雨后春笋,生产规模和工艺也日趋先进。

银匠

是一门高贵小五金手工业

银匠,是一门高贵小五金手工业,专门进行金银首饰品的制作。银匠的起源,是在人类发明金属冶炼技术之后的事情,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夏文化遗存中就有一定数量的红铜制品。在商文化遗存中,发现并出土了不少成色很纯的金银质地的物件。可以肯定地说,银匠这门高贵的手工艺技术,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距今约4000年的历史,和白银的应用年限相当,不过那时的银匠艺人,大多集中于宫廷,服务于贵族。在数千年进程中,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提高,银匠们的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我国的盛唐时期,唐王朝在中央政府中曾设立制作金银器的专门管理机构“金银作坊院”、“文思院”,这也是我国金银器生产制作最发达的时期。以后,金银器制作手艺逐渐扩展到民间,银匠们的服务面也越来越宽。

民间的银匠,一般由师徒二人组成。银匠把自己的手艺传给有血缘关系的后人,多数不传外姓人。银匠们用的设备有:熔化金银的小炉,风箱、坩埚,形状各异的锤、钳、台、锉、刀。先熔化金银料块,金块的熔点为1760℃左右,硬度为4.3左右,密度为21.45g/cm2,白银的熔点为960.8℃,硬度为2.7度,密度为10.53g/ cm2;然后把溶液倒入模具内,冷却后加工造型,最后进行抛光处理。他们造型技法很多,有拉、拧、锻、锤、锉、吹、雕、刻等。大人、小孩的装饰品,妇女们的头饰、耳环、戒指、项圈,孩子们佩戴的麒麟锁、长命锁、脚绊圈、手镯,以及男人们用的牙签,耳勺等都是出自这些银匠之手。

现在从事银匠手艺的已经寥寥无几了,来自南方的手艺人居多。他们以铜币、合金铝等为加工原料,偶尔也用少量银币,做些戒指、耳环之类的饰物,消费者多是城镇男女青年或者新婚夫妇。活动范围限于旬邑县城、城镇,穿街走巷村者甚为少见。这些人的工艺远不如前,花色品种很少。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金银质地的装饰品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希望正宗的手工精细的银匠能重新起炉立灶,过去祖传绝活的银匠更是让人怀念和期盼。

铁匠

一坐官、二打铁

铁的发明与使用比铜、金要晚。铁业生产、加工技术也相对落后。据说铁的冶炼始于周。春秋战国是铁器走俏的时期。渭北民间铁匠手艺始于何时,尚无考证,但估计不会晚于商周代。

渭北的民间铁匠一般不需要走街串巷找活计,只要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安炉设摊,坐地经营就有上门客。过去在工业不甚发达的农村,铁匠的手艺可算得上门赚钱生意。无怪乎民间把铁匠列为三十六行生意之首:“一坐官(渭北方言将做官称为“坐官”)、二打铁”。可见其收入在当时不比坐官差多少。

铁匠打造范围极广。农民们生产用的锄、镰、镢、锨、铲、犁、耙等;生活用的斧、剪、菜刀、锥、勺之类;修建用的铁马环、箍条、泡钉;石匠用的锥、錾、撬杆、曲尺等;木匠用的大小锯条、推刨刀、凿子、斧子、钻头、刻刀等;总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中,有一半属铁匠打造的。另外还有官用的刀枪、剑戟、刑具之类也是铁匠的杰作。

渭北民间铁匠多数由师徒二人组成,也有活计多、善经营者,多收几个徒弟、伙计,开个铁匠铺。铁匠铺一般都有炉台、风箱、锻锤、钳子、砧子、裁铁剪刀、砂石磨轮等设备。到了近现代时期,因黄河水灾与战乱兵灾,大批河南人西迁。渭北当地的铁匠的活计逐渐被外地铁匠所代替,河南籍铁匠手艺高出当地匠人,后来发展到占领了全渭北大小城镇的铁器打造领域。他们大多来自中原沿黄河一带。建国初期实行“一化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化的运动中,大部分民间铁匠,在政府的组织下,走集体经营道路,成立了铁业社,农具厂之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形式。

木匠

渭北的木匠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据散存于渭北各地的建筑来看,在元、明时期已有一批手艺高超的民间木匠。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保存完整的唐家古民居等建筑,体现了古代渭北民间木匠的工艺水平。

渭北地处偏僻,木匠的手艺施展在大型建筑方面的只能局限于佛庙、道观、儒教学院。而官署衙门与民宅用具的修造显得活路多一些,也就形成了渭北木匠独特的手艺风格。

修造门窗是渭北木匠的拿手好戏。渭北民居的门窗由园墙、平墙、斜窗、小窗、天窗、门框、门扶、门板、门坎、门栓、门墩组成。大户人家修造门窗讲究美观华丽,构成精雕细刻的棂格。一般人家修造门窗注重省工耐用,多修造成“么三慢二”的棂格。在用料上,前者讲究多用椿木,俗称上木,后者多用杂木,但园墙与平墙必须用椿木,这也是古传遗俗吧。

修造渭北人的生活家具,同样是木匠得心应手的活计。什么八仙桌、太师椅、长条凳、小炕桌、木水桶、平箱立柜、割交木床、木勺箩筐、穿衣镜框、灯笼木盘、饸饹床、面案、擀杖、风箱、罗面柜等是一般家户的必需用具。农户的生产用具也离不开木匠的手艺。骡马驮的鞍具、木架子、耕耘土地的犁、耙、耱、牛鞈头,打场用的木锨,杈把、木刮板、锄、镰、镢把、木扁担,大小升斗、风车架,是农户所需的手头用具。还有一些特殊用具,如纺车、织布机、娶亲花轿、丧葬棺材。总之,木匠的手艺在渭北人生活生产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木匠被人们尊称为上等匠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渭北木匠多由师徒二人组成一个生产单元,有正统的师徒关系。据说他们敬奉的始祖是公输班,俗称鲁班。拜师学艺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先由大人们交涉好,领上学艺的孩子登门拜师,在师傅家庭院设坛拜师。设坛内容有一定规程,有香案、米斗、太师椅,米斗内盛满黄金小米,插一用黄裱折叠成的排位,上书氏族名讳,明香三柱。受拜师傅正坐太师椅,徒弟跪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有司仪主持。学艺孩子的家长向师傅上拜师礼,用数目不等的现钞表示。师傅给学徒见面礼。拜毕,吃一顿师母准备的拜师饭,宣告师徒关系确立。学成一名好的木匠,得跟师三年,期间学徒不取酬劳,吃穿花销全由师傅开支。学艺期满,师傅要给徒弟赠送一套木匠工具。徒弟带上工具离开师傅,正式出师,另找活计,但师徒关系是终身不变的。

木匠的工具有锯子、刨子、斧子、钻子、凿子等,合计重约二三十公斤,巧妙地组合成工具担子,行走时由徒弟担挑,不过做师傅的也有时换一换脚。开春和秋季是木匠活路旺盛期。每到一村都能做上两三个月光景的活计。春天,修造门窗和农具者多;秋天修造婚嫁妆的箱柜或生活用具。只要你的手艺高,人缘好,就有做不完的活计。

如今,渭北木匠不但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在城镇居民间也有做不完的活计,在城镇干活的木匠,得购置一台多功能的木工车床,以适应搞家庭居室装潢的需要。机关单位的办公桌、椅之类也是木匠的修造范围。社会在发展,渭北木匠的手艺也在变。

(未完待续)

WEI BEI DE SHOU YI REN

ZHI JIANG

ZHAN JIANG

PI JIANNGG

YIN JIANG

TIE JIANNGG

MU JIANG

猜你喜欢
银匠渭北铁匠
宝刀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铁匠的发明
肖氏银匠百年传承 经典再现火爆招商
红色渭北颂
渭北明珠
——林皋湖
银匠和铁匠
银匠和铁匠
邹银匠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