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农信社理财产品如何“旺”起来?

2016-07-26 19:01任春华孟菊业
金融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农信社理财产品三农

任春华 孟菊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陆续实施和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富裕起来,手头的闲钱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理财意识和需求也日渐增强,很多农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存钱挣利息”这一简单的理财模式,而是转入了基金股票、保险、“余额宝”等诸多新型的金融理财产品上。

眼下,整个经济呈下行态势,很多传统产业不景气,互联网金融发展却异常繁荣,很多电商早已把目光转向农村,阿里和京东都已经有所动作,在农村开展起“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的农信社自然也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向,突破传统业务瓶颈,推出新型金融产品。让农信社的“理财产品”在农村落地生根是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我觉得让理财产品在农村市场落地生根“旺起来”,要做到“三气”:

首先要深入市场、认真调研接上“地气”。要想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争当农村金融主力军,只有发挥背包下乡的优良传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积极了解乡镇新变化、农民新需求,才能掌握到第一手真实详尽的信息,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好规划,开发出获得农民朋友普遍认可的好产品。而切忌简单移植、粗糙复制,生搬硬套城市市场的那套运作模式搞同质化经营,以致水土不服,自身竞争力难以提振,更不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极。

其次要重视宣传、改善营销。展现出“生气”。农村客户具有金融知识匮乏,投资心理较为保守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农信社一方面要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抓好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不坐等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培育市场,发掘、甚至创造出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营销人员要学会善用策略,因情制宜,针对不同的客户心理营销固定收益保本型或者高收益风险型的理财产品。当然,要保证产品本身收益、风险的透明度,杜绝虚假宣传,避免留下“勤于营销、惧于担责”的负面形象。

再者要有“烧冷灶”、不计较一时一刻之利的“大气”。农村不同于城镇,少有那种一掷千金、马上带来滚滚利润的超级客户,农信社要想在此扎根壮大,须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深耕细作,才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从而占领到市场的份额,营销理财产品不外如是。如果只纠结于眼前暂时的利益得失,忽视中低端客户需求,不能转以利为本的营销理念为以人为本,那么再精致的产品、再先进的技术、再华丽的网点也不能凝聚广大农民的目光,赢得他们的信任,没了人气与口碑,最终那些所谓的黄金客户,也将流失殆尽。

综上所述,农信社理财产品要想在农村“旺起来”,就要通过在农村发展理财业务,维护现有客户资源,拓展市场份额,丰富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得需求;同时达到改善收入结构,拓宽收入渠道的效果。农信社在日常工作中,就要不断促进理财业务向有利于加快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转变,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发展的步伐,造福广大农民朋友。

猜你喜欢
农信社理财产品三农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作品获最佳创意奖银奖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河南省濮阳县联社:着力打遣“指尖上”的农信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非保本理财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
非保本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