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与探索

2016-07-26 04:00刘修泉周华邝卫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刘修泉,周华,邝卫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1483)



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与探索

刘修泉,周华,邝卫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1483)

[摘要]针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围绕广东智能装备制造的产业升级需求,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基础,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高校共同组建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在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机制

2013年德国政府将工业4.0纳入国家战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是工业4.0两大主题。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制造业是中国和地方政府未来产业政策的重点,制造业智能化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存在的问题?

30多年来,广东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处于制造业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在2008年后,广东制造业优势逐渐削弱,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成本上升以及从事制造业人数的减少,极大约束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制造业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必然,“机器换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顺德等地相继出台了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纷纷推出“机器换人”行动计划。随着广东智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端数控机床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导致智能装备制造业对高技术高技能型的复合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如下:

(1)协同育人机制不是很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虽然在这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总的来说,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长效机制,专业如何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长效、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作出新的探索和变革。

(2)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智能装备制造业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设备,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换代比较慢,与企业合作,可以利用企业环境(设备、人员和企业文化等)协同育人;学校教师队队伍跟踪新技术的速度比企业人员慢,通过聘用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协同育人教师队伍水平,从而教授学生最新技术和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随着向智能制造转型,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制造业所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

二、建设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思路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为基础,围绕广东“高端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业”及“工业机器人应用”产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充分利用现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优势资源,在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培育特色,确立优势,实现突破,最终形成面向广东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政校行企共建共管、集“人才培养、行业培训、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成广东装备制造业对接的师资提升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文化传播基地和社会服务基地。

(二)发展目标

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示范引领”的要求,以广东省“高端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业”及“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为背景,以“智能制造”为指导思想,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战略,优化师资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专业品牌,将机电学院智能装备制造类专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引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模具等专业的协调发展,建成一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一种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依托广东省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高举职业教育的大旗,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一线需要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智能装备制造协同育人平台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就业竞争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广东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协同育人平台组建方式与分工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基础,联合高等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广州数控、广东新宝、广州海鸥、广州敏嘉、惠州德丰)、行业协会(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等联合成立协同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充分依托广东省制造业的优势和产业升级的时机,邀请智能制造业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与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指导,与核心协同单位一起,共同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具体事务性工作,有平台的牵头申报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负责。

牵头申报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职责与义务:(1)为协同育人平台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2)为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3)通过调研走访,在原有密切合作型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密切合作型企业的数量;(4)针对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组织、落实协同育人的具体事务;(5)综合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6)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7)在协同育人平台上,组织实施专业教学;(8)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馈;(9)协助行业、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制造技术方面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10)利用校内的先进仪器、设备为企业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广州市机床工具行业协会的职责和义务:(1)为协同育人平台与各会员企业之间的联系提供服务;(2)为协同育人提供指导,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技术进步同步;(3)宣传推广协同育人平台,推荐毕业生到会员企业工作。

核心协同高校华南理工大学的职责和义务:协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使校、企、学生和社会受益。

核心协同高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职责和义务:继续完善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建设思路,依托行业企业、高职与本科资源优势,探索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机制,推进高职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工作,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贯通衔接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核心协同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职责和义务: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控制研究所的科研梯队协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师资培训、产业合作,共同搭建机器人产业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创新、科研转化,推动学院与珠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

核心协同企业的职责和义务:(1)根据企业运营情况,提供合适的岗位订单;(2)提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3)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优化提出建议和意见;(4)协助协同育人平台内各专业,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5)接纳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锻炼,并派企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工作;(6)选拔德才兼备的员工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7)根据订单学生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8)为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强化职业规划与辅导。

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方案与策略

(一)协同育人平台机制体制改革整体设计

协同育人平台根据专业发展能力现状,建立政校行企共建共管的董事会(理事会)管理模式,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水平分成3个层面,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初级合作包括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等,在专业课程开发、订单式培养与就业推荐、学生实习实训、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中级合作是成立双主体二级学院,学院已与广州数控、广东新宝电器等企业联合成立了机床学院、东菱学院,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高级合作是合作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兴办技术创新机构、组建职业教育实体或其他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战略层面上的共同发展。

(二)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

1.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核心岗位群,建立新型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对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调查,明确培养目标,初步建立各专业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标准,制定与职业岗位标准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形成学习训练内容与工作过程相一致、与工作任务相符合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采用边学边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方式进行教学,地点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或校外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

2.校企合作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选取5-10门“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平台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和工作任务,实施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改革教学方法,推行“理实结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设计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形成工作能力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渗透与职业素质的养成。通过建立专业教室、增加多媒体教室、改善实训条件、利用企业资源、制作微课视频、翻转课堂等手段,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推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要求,在完善“2+1”模式的基础上,建立“1+0.5+1+0.5”(1年校内学习+半年企业实习+1年校内学习+半年企业顶岗实习)、订单式、三级顶岗式、现代学徒制、面向中职自主招生、专本衔接等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构建在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相互交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3.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以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方式设计教学组织体系,以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完成教学,把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学边练的过程。新建和完善能够满足现场教学功能的实训室,将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适当放在实训室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学队伍,胜任“教、学、做”一体化训练的组织实施与评价工作。

4.开发“模块化”课程,形成各专业间彼此联系并具有鲜明特色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对智能制造专业群进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改革,实现“底层基础共享、中层专项分立、高层方向互选公选”充分共享资源的专业群运行体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实行专业基础课共享,体现平台特色;第二是专业课分立,体现专业特色;第三是专业选修课实行互选,拓展专业职业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兼职结合、掌握先进职教理论和技术前沿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建设水平。形成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基本制度,聘请高等学校和智能制造业界的工程师、经理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建立新技术应用研究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有价值的应用成果。

2.初步建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多功能、开放共享的技能培训基地。依托校办工厂,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协同合作企业,实施“双元制”企业职工在岗成才计划

3.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团队

依托校内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技项目的开发,提高教师的科研实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技人员,培育一批在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应用、机床电气控制、机床结构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技术领域影响力大、研发能力强的应用技术服务团队,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的技术进步。应用技术服务团队由校内队伍和校外队伍组成,一方面在校内加大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内引外联,业绩激励,互惠互利等方式,搭建高层次科研技术人员共享平台,建立高水平技术开发与服务团队。

结语

在总结机床学院董事会成功运行经验基础上,构建由政府引导,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多方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董事会(理事会)管理模式,校企行深度合作,学校节约了设备成本,并且企业教师将新最新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师资队伍技术技能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工业4.0[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yoEnGlEADW vTav8-3OMYUZgiERkmePaSn-aykT-VWa-4nti-cdwb4m6nQ5nE 3_pIRYvuT17Qu_ncawj2pWMgWszcMDxqpcU5jBMHOSgjfq,2016

[2]托马斯.保尔汉深,米夏埃尔,布里吉特,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译.实施工业4.0[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 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5/t20150519_1233751. htm,2015-05-08

[4]王喜文.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朱绍友.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44-46.

[6]王昶,袁军平.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为例[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3):50-54.

[7]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7(2):27-29.

[8]黄春平.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2):6-9.

[中图分类号]TH-39;TM76-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6)03-0094-04

[收稿日期]2016-4-6

[基金项目]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州智能装备制造特色学院建设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项目驱动下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

[作者简介]刘修泉(1973-),男,湖北阳新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Construction and Eexplor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LIU Xiu-quan,ZHOU Hua,KUANG Wei-hua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511483,Guangdong)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de in China 2025,considering the upgrading industry needs of the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goal is cultivating the hi-tech and high-skilled talents.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group,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as formed by the enterprises,the industry association,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the course system,teaching staff,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services,etc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ollaborative education;mechanism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