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权益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7-30 09:00武昌首义学院荣艳芳
中国商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相关性

武昌首义学院 荣艳芳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权益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武昌首义学院 荣艳芳

摘 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内控缺陷的内涵、资本成本的相关概念及计量方法进行解释。之后,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年~2012年披露的年报及相关信息为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以对2011年沪深两市178家样本上市公司2012年的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相对于没有披露内部缺陷的公司,有更高的权益资本成本以及债务资本成本,也就是说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程度越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也就越高。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 权益资本成本 相关性

从SOX法案的出台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对推动内部控制的完善发展在不断做出努力和尝试。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已经被资本市场定价,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国外来说还不成熟,因此在公司信息披露方面还不标准,尤其是其规范性与主动性与国外资本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资本市场是否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明显的排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基于此,本文选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这一负面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探讨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引起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视,积极推进当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断发展。

1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1.1 文献综述

李明辉(2001)认为,上市公司对外报出内部控制报告的行为将有效促进企业加强自身内控建设,减少舞弊等现象的发生。陈关婷等(2003)研究发现,内控是否设计完善及有效执行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春生等(2008)发现,内控制度有效实施之后明显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

Ashbaugh-Skaife等(2007)选取1053家在2003~2005年间至少披露过一次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披露过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风险预测值以及权益资本成本受到内控质量变动的显著影响。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上升的迹象,说明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质量定价已然形成。

Maria Ogneva等(2007)对内控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二者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显著升高,内控缺陷与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

1.2 理论分析

1.2.1 内部控制缺陷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缺陷按照本质属性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设计和运行两类缺陷。设计缺陷是指:内控制度在最初设计时,由于不合理的考虑或所要求必须控制事项程序的缺乏,以致不能实现控制目标。信息系统流程的设计缺陷和手工执行控制的设计缺陷都构成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运行缺陷是指:当企业内部控制在设计上合理且有效时,由于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内控出现漏洞。例如:出现人为操作上的失误、设计甲方式却按照乙方式执行、不熟悉操作导致执行频率低下等。这些缺陷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质量。

1.2.2 权益资本成本相关概念

权益资本成本从投资者角度看为其向公司提供权益资本时预期公司未来获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所要求的补偿资本报酬率,从筹资者角度来看,则为上市公司需支付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相关成本作为回收权益投资资金的代价。在资本市场上,权益资本成本为资本成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对公司评估股票投资价值、计量项目投资收益和优化资本结构发挥重要影响。其与企业价值、资产定价和资本结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和融资决策。

根据传统观点,权益资本成本在估计时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资本定价模型CAPM: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综合前人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投资者发现投资的风险提高,会要求公司提供风险补偿,从而造成公司资本成本的攀升。公司的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权益资本成本以及债务资本成本,由于二者涉及投资人和投资动机、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故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其是否产生预期影响。

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本文做出假设。

假设H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与其权益资本成本成正比。

本文选取2014年在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作为收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的信息来源,同时将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作为参考分析是否存在财务重述情况,以此来研究2015年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后资本成本的变动情况。

2.2 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由于权益资本成本COEC的影响因素较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我们主要选取以下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经营风险(MRISK)、财务风险(LEV)、盈利能力(ROA)、账面价值市值比(BM)、公司规模(MKTV)、公司成长性(GROWTH)以及公司治理(LPOS),如表1所示。

作者简介:荣艳芳(1987-),河南濮阳人,硕士,现系武昌首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表1 研究变量的定义及预测符号

针对假设H1设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3  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表2 各变量一般性描述统计

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3 权益资本成本与各变量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模型1中F统计量值为9.834,Sig.值为0.005,模型1的回归效果显著,模型建立成功。另外,模型中样本决定系数R2值为0.746,这说明模型有很好的拟合度。将表3中的第二列的回归系数带入模型,可得出以下方程:

COEC=1.213+0.087WEDI+0.066MRISK+0.326LEV-0.426ROA+0.045BM-0.549MKTV+0.024GROWTH+0.013LPOS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模型的研究表明,除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盈利能力对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的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程度对其也有明显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087,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这也表明,公司对其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够增加投资者的安全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增加公司的权益融资成本。因此,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2 建议

4.2.1 上市公司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根据传统经验,上市公司很难进行信息的全方位披露。上市公司的有关管理人员应进行观念的转变,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信息的披露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对公司来说更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能够提升公司的价值,提升其长期效益。其次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有效的内审监督机制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通过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内控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督,能够促使上市公司不断完善内控改进缺陷并提高其运行的有效性。

4.2.2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披露力度的监管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若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可能会面临资本成本的增加,对其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经营者很可能选择少披露或不披露,而少披露或不披露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投资者损失的加大以及提升资本市场运行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国家首先应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的规范化;其次,监管机构应该建立监管平台,督促公司的信息披露;最后,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其对内控信息的需求程度。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编写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3]胡为民.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201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J].审计研究,2001(3).

[5]Ashbaugh-Skaife,William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es,2007(44).

[6]Maria Ogneva,Subramanyam K R,Raghunandan K.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b)-029-02

猜你喜欢
相关性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医学教育中基于蛋白质驱动的miRN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