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高职外语类专业为例*

2016-08-02 10:59范可旭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语关键课程体系

□范可旭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10)

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高职外语类专业为例*

□范可旭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10)

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关联密切,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并融入专业能力培养值得研究和探讨。在进行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职商务外语为例,分析将两种能力融合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重构等三个方面对“一体化培养”策略提出系统的见解。

关键能力;专业能力;“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0世纪70年代关键能力概念被提出以来,各国教育学者及实践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关键能力的内容如何转换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如何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具体专业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上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研究者普遍认为关键能力不同于具体专业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转移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可携带能力”。关键能力的内容具有国别性和历史性,就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而言,教育部提出关键能力主要包括8项核心能力模块,即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和外语应用能力。

高职商务外语(英语、日语等)的专业能力一般要求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从这一要求及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可以认为高职外语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体现了职场的专业要求。

关键能力培养作为一种隐性目标,渗透于外语专业能力培养的各教学目标中。两种能力目标的培养并行不悖,互为促进。把关键能力内容要素融入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中,可以在不增加学时和新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兼顾培养,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活动的总纲,它将培养的总目标和各门课程培养目标具体化,成为各个目标实现的依托和载体,是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的关键。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课程改革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课程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

(一)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中,主要起功能载体作用的是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总目标的实现,就是要通过将关键能力各内容要素的培养融入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养成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关键能力的同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各门专业课程在设定本课程的目标时,都要以这个总目标为思考的逻辑起点。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专业课程教师在设定本门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改变一直以来只培养该门课程专业能力的单一思维定势,树立关键能力理念,将关键能力内容要素与专业能力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培养。专业课程教师有无培养关键能力的基本理念,以及能否有效发掘其与专业能力内容要素之间的联系并有机融合,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设定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达成。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能力,现实中难以通过单一学科的教学达到目标,需要把其核心内容借助于专业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在课程改革上,要树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价值观,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合到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中来,并在课程的结构性功能上得以凸显。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设置具有双重语义,不仅包括在课程体系意义下设置哪些专业课程进行体系架构,而且还包括设置的这些课程各自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特别是要着重考虑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对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就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特色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体现的不强,教材的编写主要对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了片面强调,过分关注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化和实用化在课程设置中被一定程度地忽略。职业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教育和发展理念,要求以实际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为课程设置依据,以培养关键能力中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岗位需求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开发,要坚持以能力本位为基本理念,以职业性、实用性与实践性为基本特色,以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和充分体现适应社会需求为基本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岗位的紧密对接。

基于以上对课程设置的理解,对于高职外语专业来说,首先要根据专业能力的三大能力模块——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具体设置功能性课程,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所设置课程本着选择应用性较强、便于实际操作课程为主的原则,能够使学生便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体。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商务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定的课程设置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以实现其结构功能。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德国学者卡切(WolfgangKarcher)博士和欧伏(BerndOverwien)博士提出了关键能力培养教学五原则:一是加强实践,倡导学生在做中学;二是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三是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四是教学方法因需要而定;五是学习过程设计角度广泛,摒弃培养工具能力的狭隘视角。

从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要求和现实需求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胜任这一教学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目标导向,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学生是在主动、不断自我修正和批判性自我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突出了学生在能力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行动导向教学其实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指导、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主要的具体教学方法有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特别是项目教学法往往结合接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活动来设计教学过程,几乎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成为行动导向学习模式的典型代表。

学者和研究者大多认为,辩论是可以整合所有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培养关键能力中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此,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给的性格、特长、语言功底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给定话题,开展以外语为交流语言的外语讨论、外语辩论等活动。如向学生给定涉外商务谈判这一基本话题,对学生分组形成谈判的双方,进行各自的分工与合作,搜索整理资料,为谈判创造有利的准备条件。进一步,双方模拟涉外谈判的情境,运用批判性思维表达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整个过程需要各自成员创新方法,形成彼此间的良好分工与协同合作关系。这样一来,整个教学便成了项目式、任务式的教学,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老师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和问题的解答者,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等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本质得到回归。

四、评价体系重构

关键能力相较于专业能力来说较为隐性,不易直接用分数进行考核。职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体,仅凭纸笔测验或考查其操作水平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但是,两者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要通过过程性的任务来习得,因此,两者在评价方法上的共同契合点就是回归到过程考核,即通过学习过程和考核任务的完成过程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实效。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着较为完善的考核办法,美国的“真实性评价”更易于教学操作,也更能使学生在过程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实情。

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由于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改进,因此要淡化标准化操作和定量评价的方法,代之以描述性指标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其中要更多地关注“质”的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因此,评价结论宜采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化评价,“评价主体由专家、教师、学生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关键人群组成;将学生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发展水平以及思维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公允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过的改进策略。”

高职外语类专业(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1)外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这里首先要考查语音、语调、语法、语义及表达的流利程度等基本项目,检验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同时根据专业的“商务”特性,注重考查专业用语及语义表达的准确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2)商境模拟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需要从商境模拟的真实性、信息把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商务交谈的有效性等多方面考查。(3)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异国文化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性、异文化交际冲突的有效化解、异文化背景下学生心理策略能力等。缘于中外国民所受到不同政治、文化、习俗等影响的差异较大,这些在考核中要有所侧重。(4)综合素养及未来成长性。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融合的一体化培养目标,体现在综合素养方面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商务思维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由于中外社会环境差异较大,所以在考核这些项目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在模拟外国社会情境中的适应能力。

五、结论

对于高职商务外语专业来说,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具有更高的融合性,进行“一体化”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与学的新思维,以此为指导重构便于开展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职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为两种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情境。行动向导教学是可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实践要求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高职商务外语专业来说,商务情境下的项目式涉外商务谈判、辩论等,更易于激发学生对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习得和运用,是更为理想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真实性评价”方法更能够反映学生对各种能力在习得过程中的效果实情,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体系能对关键能力的习得结果做出更加全面、公允的描述。

[1]范可旭.新时期商务日语能力构成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3 (4):31-3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毛良.缺失与构建:高职成人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成人教育,2016(6):70-74.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G423.07

A

1008-4614-(2016)06-0066-0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立项项目“高职外语类人才关键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C-c/2015/056)阶段研究成果。

2016-11-9

范可旭(1979—),男,山东高密人,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关键课程体系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高考考好是关键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