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手喂招之听劲懂劲

2016-08-03 16:27潘霜喜
少林与太极 2016年7期
关键词:武学少林功夫

潘霜喜

武林高手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练成“化劲”。化劲是一种刚柔相济之劲,即所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在练暗劲之时,内功与技法并重。到了练化劲时,几乎完全靠内功,技法的演练就会退居到次要地位。化劲是对人体中枢神经及其反应能力的高级训练,要求习武者以虚静为上,悟透“希微之机”。练成了化劲,即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无法为法,周身无不是意,周身无不是力,达到拳心合一、拳道合一的高级境界。如果说武学大海中真有什么彼岸,那么练成了化劲也就可以认为是到达彼岸了。

学习古少林搏击拳法必须通过递手喂招的方式来练习搏击动作的熟练程度及听劲、找劲的实战感觉。如此艰苦练习彼此之间的进攻与防守,长久坚持便能领悟搏击方法的技术关窍。《拳经》曰: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听劲、懂劲、化劲的练习是通往武学搏击至境的另一种途径。

递手喂招具体是指师徒或师兄弟之间为了领悟某一技法动作在搏击时的实战功能,进行你进攻我防守、我进攻你防守的练习一种实战模拟方式。在这种模拟实战的方式中来体会对方动作劲路的变化,这就是武术中讲的“听劲”。即以一种皮肤触觉通过手法与身法的配合来感知对方的劲路,便是听劲(此听劲练习非指用耳朵闻听声音,实指心法感觉之听劲)。懂劲是在听劲的基础上能够感觉到对方劲路纵横来回的变化。通过变化的点来改变对方的劲路,使其一动便落空,失手时有种如临深渊、心中空悬、犹如落入空谷深渊的感觉,这便是懂劲后搏击时的实战效应。

古传少林拳搏击方法的练习,是建立在点、线、面、体概念之上的整体功夫体系。它是一种从基本的名称概念到基础功法练习,再结合找劲、喂招,最后放开实战对搏,融踢、打、摔、拿技法互变互通、整体合一的搏击功夫体系。这里讲的递手、喂招是通往搏击实战之路的桥梁纽带;如果不明白递手、喂招练习的实际意义,犹如黑夜中行走的瞎马,不知前方路径之崎岖坎坷,迈步便跌入空谷深崖。古少林搏击拳法的递手与太极拳的推手有着本质的区别。推手的练习是以圆的运动形式来回找劲变化而寻找最佳的发力点,施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之八法运动。古传少林拳递手式的练习,即双方分清左右式后,以前手之手臂背侧相递,其掌心向上,后手防护于前手肘臂之下,双方前手一碰即能感觉到对方劲力的刚柔虚实,然后再佐以后手封堵对方中节之劲(阴阳相合)。封堵对方的中节肘关节之目的,一是防止对方以中节肘击法捣撞我胸肋部,二是管住对方中节劲力的变化,以封肘之势控制对方的劲路变化,牵制住对方身法的侧面,以局部的点来控制其整体的变化。双方在这种相互控制又相互攻击的状态下,来练习实战搏击动作的攻防之术。其核心理论便是“圆守直攻”,无论是手法还是腿法均以圆的运动形式滚进滚出。你进我退,我进彼退。来回反复练习踢、打、摔、拿的单式功法,待单式熟练后再组合练习。随日久练习动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后再以直劲配合横劲练习,刚柔互换,手脚并用,肘膝相加,肩胯互靠,练就全身无一处不打人,亦无一处惧打的金刚之躯。实战搏击时动作的虚实刚柔迅猛变化,容不得一丝懈怠,全凭感觉发力,也就是递手喂招的基本功夫体现,一碰便发力,挨着哪里打哪里。恩师朱天喜常言武术哪有什么绝招,一扭一晃,一哆嗦就没有了。简单的言语道破了搏击胜败的关键,在拧旋之间发力,浑身哆嗦的霎那之间劲已发出。搏击时这种瞬间哆嗦的抖弹之劲便是激灵劲的体现,即古少林拳谱所云:千金难买一激灵。激灵劲是懂劲的一个层次,不通过基础的递手、喂招练习,很难掌握古少林搏击功夫的实用关窍。

回顾以上所述可明确地认识到递手喂招的重要性。武术搏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是一力降十会的拙力练习,也不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变化,更不是致命绝技之法,而是以慈悲心懂劲变劲的自由搏击之道。武林中的争斗自古就有,习武之人德字当先,以修身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格局去修炼传统武术中的文化武学大道。习武之人多侠肝义胆正义之士,亦有奸诈小人之武林败类,所以针对武术精神的追求各有所偏。传统武术搏击的高境界是沾黏连随,即懂劲后含着对方的劲跟着对方的劲路走,随势而变,借力发劲。不伤其筋骨亦不伤其脏腑,使其心悦诚服。如遇恶人便借势发劲,发力可伤其脏腑,致使其呕血伤残。武林的残暴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江湖险恶。武学之道的大门是对仁人智者所敞开的修身法门,内心险恶之奸诈狂徒穷其一生亦难达武学大道之门径。济世弘法,以大慈大善之心修炼古少林搏击功夫,是通往武学大海彼岸的“诺亚方舟”。

(编辑/高翔)

猜你喜欢
武学少林功夫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