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2016-08-03 13:43张明玺
少林与太极 2016年7期
关键词:拳术太极拳理念

张明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任务。经济的发展以和谐为基础,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运转的保障。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形式之一,几千年以来,太极拳在“中和”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以和谐理念为基础的深刻文化内涵。太极拳拳理理念、拳术风格、拳术人物和武德修养中所体现的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在本质上一致。本文试图在前辈对太极拳理论工作阐述的基础上,从当代价值的角度,对渗透于太极拳中的和谐观加以阐述,以发挥其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从拳理理念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的创拳理念、阴阳文化及导引吐纳等拳理均渗透着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拳式的创拳理念与仿生学紧密相关。仿生学虽然是一门新生学科,但太极拳的初创者早已知道运用它的一些原理模仿各种生物的形式、结构,将各种生物的功能运用于太极拳运动中,对人体各部位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锻炼了。太极拳创拳人陈王廷借鉴古代高人“仿禽兽之飞跃”,创造出了具有“自强”和“自卫”功能的太极拳运动。太极拳剑各式套路动作名称中,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凤凰展翅、饿虎扑食、鹰熊斗智、黄蜂出洞等许多都是仿生动作的表达。仿生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体现出了太极拳在创拳之初,创拳人受到了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动作体态的启示,将人体运动与动物的形态动作完美结合,充分融入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的理念。

太极文化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文化的精髓则是阴阳文化,而太极图凝聚着阴阳文化之深邃哲理。太极图由两条阴阳鱼头尾交接、完美凝合而成,阴阳鱼象征着世间两种相对应的东西或现象,无限和谐地共处于一个圆中,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太极阴阳双鱼图绝妙而形象地表现出阴与阳和谐统一的关系,即阴阳互动、阴阳互根、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相互转换。《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是说宇宙分化成天和地的过程。两仪即天和地,天地共存于大太极即自然界这一大宇宙中。太极拳运用动静、开合、虚实等拳理变化阐释着太极阴阳互化之理念,体现着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息息相通的关系,指导人类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规律,利用阴阳和谐共存、相互转化的原理——天人合一,和谐共处。

太极拳把拳术招式的形体动作与气功的导引吐纳术相结合,形成了太极拳拳理的一大特色。吐纳,也是中国道家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如一。太极拳通过运动和自然呼吸将气送入身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对器官起到按摩、促进作用,从而改善其功能,使人体在意识、呼吸、动作等方面内外统一协调,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和调养。

二、从拳术风格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拳术风格独特,多采用螺旋式的缠绕进退和转动,形成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太极拳的推手方法、圆弧动作及缠丝功法均彰显着太极拳含蓄的和谐观。

在搏击中,太极拳不发蛮力。自然界中所有形状的物体中,最不好擒拿的就是圆形物体了,因此,太极拳在搏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太极推手作为一种对抗练习,不同于与西方文化相融的奥林匹克运动,它不是通过激烈的竞技和力量的对比来突出单一的技能而选出优胜的一方,它运用圆的运动形式来有效化解来力,将张扬的运动含蓄化,将激烈的矛盾冲突文雅化,通过相互之间听劲、懂劲而到达神明的境界,不知不觉,暗中较量,从而战胜对手,稳淡中取胜,其内敛的搏击理念和谐友好,适应了文明社会竞争的需要。

太极拳大师陈鑫曰:“太极拳,缠法也。”陈式太极拳注重“缠丝劲”。太极拳练缠丝劲要求通过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内气发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旋腰转脊,布于全身,动作弧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进而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缠丝功拳理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完全相符,在“天人合一”这一时空和谐观指导下,通过人体的经脉和络脉,运行气血,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肢节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项目的独特特征之一。从经络学说来说,练缠丝劲通过气流在体内流注旋转,实现了人体自身里外统一和谐。从搏击练习上来说,缠丝功圆弧动作不以进攻为目的,而是旨在抵御外辱、远离暴力,不以竞争为目的,而是宣扬和谐相处的理念。

创拳之初的太极拳侧重于武术技击,后经流传衍变,其具有的健身、修身功能不断被强化,其拳术侧重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如杨露禅学拳时,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改编形成了舒展简洁、刚柔相济、顺遂圆活、老幼强弱皆宜练习的杨式太极拳,上自六十岁老者,下至六岁小儿,身体健康或虚弱带病者都适合学习。而孙式太极拳的拳式理论用“中和”二子来概括足。无论是外形动作还是内在的气势,都要求中正安舒,阴阳平衡,无过不及。求得中和,其实就是调整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只要使自己和外界和谐相处,自会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大量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对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癌症、关节炎等都有显著疗效。

由于太极拳动作舒缓柔和,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平衡和心理状态,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将太极拳作为宇航员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的训练项目。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在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上气定神闲打太极,让全世界的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携手世界人民共创美好和谐世界的愿望。

三、从拳术人物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太极拳因拳师孜孜不倦之努力而流传于世,尤其是太极拳名师名家,在拳术练习和教授中他们所呈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感人故事,凝聚着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似的理念,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引领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整个太极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极拳大师通过弘扬太极拳,使更多的人得到了健康和谐的身心,为社会带来和谐美好。很多太极拳大师身后,都留下了许多德艺双馨的感人故事。如广东佛山陈式太极拳推广中心馆长陈根全,为师多年,辅导过政府人员、公司白领、企业老板,通过耐心教拳,使得这些人中的那些受现代文明病困扰,心理紧张、心情烦躁、精神萎靡的人重获健康。所到之处,弟子赞誉声不绝。太极拳的泰斗陈发科,功夫一流,武德高尚,对待任何弟子都耐心尽力,倾囊相授其拳术。当今社会较有名气的陈式太极拳大师,大部分都是陈发科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名师的言行对太极拳传承者的道德教育起着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既是和蔼慈祥的前辈,又是平易近人的良师,不仅更好地授拳,更传播为人处事的哲理和智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极拳开始广泛向国外普及推广。自那时起,众多太极拳师走出国门传播太极拳,其中仅陈式太极拳名家就多达一百多位,传播范围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国家,涌现出的较有代表性的陈式太极拳传承人有享“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美誉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这些太极拳名师走出国门,在国外组建太极拳团体和协会,应邀到各个国家授拳或参加赛事,使太极拳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健身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健康福祉,为推动世界人民和谐共处做出了不菲贡献。即便奔走于世界各地,太极拳师们也始终不忘祖国的发展,不忘为祖国的和谐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小旺大师曾明确表示,如果温县校园掀起练拳热,需要培养老师、培养骨干,他愿意随时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家乡义务去教。

太极拳拳师秉承中国古人对“和谐”理念的崇尚,把和谐的要义渗透在练拳教拳的过程中,既教会他人拳术,让人们从太极拳练习的招式和技法中锻炼身体,又传播“中正”、“和谐”、“与人为善”等观念,减少了社会不和谐现象,增添了社会正能量。

四、从武德修养看太极拳的和谐观

中华民族崇尚文明,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讲究仁义道德、友好睦邻,但也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武术的出现是出于自我防卫和强身健体的需要。“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太极拳要求习练者首先具备一定的武德要求,历练高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有益的武德修养。《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一书,分五个部分,即“门尊十二严”“规守廿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学拳须知”,精辟阐述了习练太极拳者在道德上的修养要求。要想在太极拳方面有所成就,习练者首先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拳论曰“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锲而不舍,目标明确,才能学有所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自己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谦虚好学是太极拳武德修养的重要因素。《陈氏先辈门规戒律》在“学拳须知”中讲:“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学拳须知更是这样告诫学拳弟子,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必受教,人岂不乐告知之以善哉?骄傲和浮躁是进步中的障碍,是失败的前兆。习练太极拳需要谦虚和诚实的心态,只有保持踏实好学的态度,才能实现身与心的健康平衡,达到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的效果。从练拳中体悟稳定的心态、开阔的心胸,为人处事平和自然、包容万物。再次,太极拳把武德修养融会贯通于具体的招式和技法中,这是对太极拳习练群体所进行的直接的道德教育,它通过太极拳桩功、太极拳拳架、太极拳推手与实战等技法,时时处处提醒习练者做到“形神合一”“舍己从人”“排除杂念”“立身中正”。如若人人都能做到修炼太极拳所要求的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精神,那么我们在处理邻里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及师生关系时,就能摒弃私心杂念,多为他人着想,尽量化解矛盾,这样,社会上将会去掉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五、太极拳和谐观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重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孔子曰:“和为贵。”墨子曰:“兼相爱。”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均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关系的认识,认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都需要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对联横批中常见的“人和关系睦”、“家和万事兴”,反映的就是国人对和谐在人与人相处和家事国事处理中的重要作用的推崇。“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太极拳和谐观完全符合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要求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稳定的集中体现。太极拳运动蕴育产生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其和谐观深入人心。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特色名片,在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更容易凝聚人心,对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太极拳的和谐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个人身心协调发展,身体健康,心态平和,精神充实;人与人之间诚实相待,团结互助,不争不抢,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个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遵章循制,爱国奉献;人与自然实现天人合一,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维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循着太极拳传统文化的血脉,汲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和谐的文化土壤。

太极拳理念引领和谐社会文化氛围的构建。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手段,离不开强悍勇猛的击打,但太极拳利用其独特的道德精神,又教导人们“欲练武,先修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将野蛮的暴力转化成文明的对抗。少了武力争斗,多了道德情怀和文明礼仪的氛围,呈现出的是和谐繁荣的景象。学太极拳要求尊师重教。一日为师,则终身为师。一个人在练拳的过程中,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老师不仅传授拳术招式,还要以言传身教向弟子传授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使弟子一生受益。太极拳这种尊师重教的学习要求和尊敬师长的美德,值得继承和提倡,是和谐社会良好文化氛围形成的基础,对现代社会中校园美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起着促进作用。学太极拳要求谦虚好学,戒骄戒躁。人若比我强,敬重之,切不可生嫉妒之心;我若比人强,则谦虚收敛,不可妄自尊大。这种谦虚乐教、好学向上的理念,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友好关爱、和平共处、团结互助的和谐交往关系。

太极拳和谐理念可以平衡人的心态,降低人的精神压力。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的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压力无处不在,心理孤独、精神抑郁、身体器官提前衰老等症状随处可见。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心平气和,心无杂念,在安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教练娓娓道来,学员融洽相处,大家交流思想,互帮互助,这种柔和舒缓的运动节奏,能给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人变得豁达、随和、乐观,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另外,练拳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有益于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能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宁静的清晨,空气清新,万物沉静;轻柔的音乐,柔和的拳术,让人心旷神怡。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当太极拳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他就能慢慢感受到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博大的精神,并由衷喜欢上这种和谐的生活。

太极拳和谐理念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气桩,作为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促使天地间自然万物与人进行信息能量交换的一种锻炼方式,采气地点以山中深幽僻静处为最佳。采气桩功是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的极致体现。太极拳追求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使人体保持一种良性的平衡,若没有太极拳这种和谐的文化理念来指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将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后果。

以上对太极拳和谐理念作了一定的总结概括,对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太极拳始终低调地把和谐理念贯穿于一种运动方式中,这种和谐的运动方式承载着民族精神,演绎着有机的、生态的东方文明。它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按】本文受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太极拳汉英翻译研究”(13CYY011)的资助。

(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拳术太极拳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拳术论
用心处事
浅谈长拳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石头拳术秘诀(六)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现代陶艺理念